梁二平
一手製造了「亞特蘭蒂斯消失之謎」的柏拉圖一定想不到,2000多年以後,又有人製造了新的「消失」:印度洋裡有一個沉沒的古大陸——雷姆利亞。
印度旅行時,我對古陸「沉沒」之說沒有什麼感受。但到了印度南邊的斯裡蘭卡,尤其是馬爾地夫,「沉沒」似乎變得觸手可及了。小小的馬爾地夫,全國的平均海拔高度僅為1.2米。住在島上,感覺就是住在一塊漂浮的草墊子上。如果真的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首先「沉沒」淹的就是它了。站在馬爾地夫討論印度洋沉沒的文明古陸,可信性大大增強。
實際上,地質時代的海平面與今天相比,相差100多米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以我們現在全球熱議的氣溫升高為例,如果未來50年,全球氣溫平均升高2℃,海平面就有可能上升7米。我們所處的珠三角,將是一片汪洋,海水將進入廣州城。這時的馬爾地夫呢,已經完全淹沒在海水中了。當然,如果全球變冷,冰川時代來臨,海平面也會下降,那又會是另一番景象。
高度文明的古大陸雷姆利亞沉沒於印度洋的學說,是19世紀的英國地質學家菲力浦·斯科雷特提出的。最初只是一個假說:即古代印度與馬達加斯加之間的印度洋上曾有一座「地橋」。8000萬年前,這塊大陸從海底突然崛起,在印度洋上形成東西3500公裡、南北4700公裡的大陸。它就是比亞特蘭蒂斯更早更高的文明大陸——雷姆利亞,大約在3000萬年前開始沉沒,到300萬年前,完全沉沒在印度洋裡。
會有巨大的古陸沉沒於印度洋而我們一無所知嗎?
德國生物學家恩勒斯特發現,一種慄鼠與猿雜交的動物「雷姆爾」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但在遠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馬來半島也能見到。據此,他斷定,馬達加斯加與印度之間的「地橋」直到新生代(距今300萬年前)依然存在。
但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威格納,在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古生代的大陸是一個整體;中生代發生漂移;新生代發生分裂;從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陸地與海洋的分布狀況。依此學說看,分離的陸地之間分布著不同的生物完全是正常的。所以,用同一物種解釋「地橋」的存在,是靠不住的。
同樣從地質結構來看,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洋是由於共同的成因形成,即印度板塊向正北方向移動約5000公裡,與亞洲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地質學家對印度洋海底地殼勘探結果表明這一帶地殼活動今天仍很頻繁,有些部分持續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斷增長。那麼,這些緩慢不斷的變化,也有人將它作為雷姆利亞大陸曾經存在的一個證據。
海底問題,終歸要回到海底。事實上,對於印度洋的海底,科學家們已經做過許多探測,根本不存在傳說中的那麼大的大陸,更沒有證明遠古的石器文明的考古物證。但在海平面上升的意義上講,許多古大陸消失在理論上是存在的。
關於古陸沉沒的想像與記載,對於中國人來講,一點也不新鮮。我們的《列子·湯問》中就有中國式「沉沒」說:蓬萊仙境中的岱輿、員嶠兩座仙山,就是漂移到北海之後,沉沒於大海之上的。如果仙山存在,如果仙山上的仙丹存在,那麼,秦始皇就可當大清國的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