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復寄生蜂超寄生行為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科學網

 

來自吉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Reevaluation of the Value of Autoparasitoids in Biological Control」的文章,系統準確地研究了自復寄生蜂的超寄生行為,對重新認識自復寄生蜂的進化地位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One雜誌上。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吉林農業大學臧連生研究員,通訊作者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劉同先教授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萬方浩研究員。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930062和 31071735)、國家基礎研究和發展計劃項目(2009CB119200)的聯合資助。

 

自復寄生蜂具有利用同種或異種初級寄生蜂產生雄蜂的生物學特性,因此在生物防治中是否引進這類寄生蜂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問題。

 

這項研究首次發現自復寄生蜂Encarsia sophia更偏好利用異種寄生蜂生產自己的雄性後代,而且雌蜂同異種來源的雄蜂交配後能寄生更多的寄主昆蟲。研究還給出證據表明自復寄生蜂聯合應用其它初級寄生蜂可以有效改善害蟲防治效果。同行評審專家認為,該文章系統準確地研究了自復寄生蜂的超寄生行為,研究成果對重新認識自復寄生蜂的進化地位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據報導,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是一家由眾多諾貝爾獎得主和慈善機構支持的非贏利性學術組織,旨在推廣世界各地的科學和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PLoS出版了8種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的開放獲取期刊,可以免費獲取全文,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強的學術影響力。2006年12月20日,PLoS創建了PLoS ONE綜合性在線期刊。在創刊僅僅兩年的時間內,2009年公布的影響因子即達到4.351,顯示了該期刊強勢的國際影響力。作為一個高水平的綜合性期刊,PLoS ONE十分注重文章學術質量,在理論編輯部監督下,該雜誌出版的論文都是經過同行的嚴格審閱。期刊涵蓋範圍廣泛,收錄從基礎的分子科學到臨床研究等一系列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計算生物學(Computational Biology)、生物物理(Biophysics)、神經科學(Neuroscience)、生物化學(Biochemistry)、生態學(Ecology)等,為新興交叉學科提供高水平的交流平臺,加強了該雜誌的學術權威性和創新性。(來源:生物通)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寄生獸》中的生物學:寄生、擬寄生到共生
    蛙類的神經系統顯然比昆蟲更加複雜,直接控制它們的行為似乎不是那麼容易,但是這種吸蟲演化出了一套更有意思的策略。吸蟲感染了宿主蛙類的蝌蚪時,會影響宿主的發育,導致成蛙長出五條腿,甚至更多——腿多了可不代表更靈活,要知道本來控制四條腿的青蛙大腦突然需要面對更多的腿,計算能力自然就不夠了,這些變得手足無措的宿主蛙們自然就更容易成為鳥類的盤中餐。五條腿的青蛙。
  • 寄生植物是如何寄生的
    我們對動物界的寄生現象比較熟悉,但在植物界,寄生也是普遍存在的,寄生植物通常被認為對寄主有百害而無一利。那麼,它們為什麼要寄生?又是怎樣寄生的呢?  其實寄生植物之所以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之上,也是生存所迫。
  • PCB布局的DC電阻,寄生電容和寄生電感
    這些模型和電路圖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正確的,但是它們缺少一些確定系統行為的重要信息。電路圖中缺少的信息是實際PCB布局的幾何形狀,它決定了系統中的元素如何相互電和磁耦合。 那麼,是什麼導致真正的PCB或IC中的電路元件,導體,鐵氧體和其他複雜結構之間發生電磁場耦合呢?這是由電磁場和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的,但是在複雜系統中總結信號行為的概念性方法是根據寄生電路元件或簡稱寄生來考慮耦合。
  • 被寄生蜂控制的傀儡蜘蛛
    有這樣一種不公平的交易:致命的寄生蜂會控制蜘蛛幼蟲的思想,迫使它們獨居,然後把它們活生生地吃掉,毀掉它們的生活。
  • 寄生蜂給宿主「洗腦」
    一種最近發現的寄生蜂似乎具有非凡的精神控制能力——它可以改變至少7個其他黃蜂物種的行為。
  • 殭屍螞蟻是由於被寄生真菌控制了行為,但如何控制的至今是個迷
    其實,這種螞蟻是被一種真菌感染了,真菌寄生在螞蟻上,並不斷生長,釋放化學物質來改變螞蟻的行為,最終控制螞蟻,讓螞蟻變成傀儡,直到死亡。這種真菌主要分布在非洲、巴西、泰國等熱帶雨林地區,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真菌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在一塊有4800萬年歷史的葉子化石中,發現了螞蟻殭屍咬住葉子產生的特殊咬痕。
  • 中國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蟲生物防治中的應用
    摘 要:寄生蜂是一類重要的寄生性天敵昆蟲,種類繁多、習性複雜,在害蟲生物防治和綜合治理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產卵時,寄生蜂攜帶的毒液、多DNA病毒等寄生因子就會隨之進入寄主體內,發揮調控寄主生長、發育、免疫、代謝、行為的作用,從而保障了寄生蜂后代的發育。
  • 科學網—寄生蜂給宿主「洗腦」
    寄生蜂   圖片來源:Ryan Ridenbaugh、Miles Zhang 一種最近發現的寄生蜂似乎具有非凡的精神控制能力——它可以改變至少7個其他黃蜂物種的行為。 很多寄生蟲以不同尋常的方式操縱其寄主的行為。例如,藤壺入侵螃蟹,並讓後者像照顧自己後代一樣照顧藤壺的幼蟲。如果寄主是雄蟹,寄生蟲就會把它們變成雌蟹。 人們認為,每種寄生蟲只有操縱一種宿主的行為,或者只能操縱關係非常密切的物種的行為。然而,一種名為Euderus set的寄生蜂的本領要大得多。 它寄生於一種被稱為癭蜂的黃蜂。
  • 懂得感恩的寄生植物 槲寄生
    手機拉近拍了一張照片,哈哈 ,真的不是鳥窩,我認識它們,這綠綠的 一束一束花兒似的 是「槲寄生」啊。以前都是書本上看過它們,沒有見過真實版的槲寄生,這樹忒高忒遠啊 我也看不清啊,這也夠不著呀 。我圍著樹轉悠,想找一個夠得著的樹。還好,離宮裡面很多這樣的「鳥窩」。
  • 研究表明:寄生蜂可能通過割裂身體來逃脫宿主
    寄生昆蟲以兩種方式產卵。它們要麼把卵產在宿主附近,這樣孵化出來的幼蟲就可以從外面的宿主那裡取食;要麼把卵產在宿主的體內,這樣幼蟲最終會吃掉宿主。而黃蜂則是第二種方式,被稱為「內寄生」,它們有鋸齒狀的牙齒,用來咀嚼並離開宿主。
  • 《寄生大腦》被別人的大腦寄生後遭遇了什麼事?
    由中睿創展影視傳媒(深圳)有限公司出品,淘夢網獨家發行,李太閤執導,陳惠敏,韋海珊,勇吉慶,李寧聯袂主演的科幻電影《寄生大腦》將於11月2日愛奇藝獨家上線。影片主要講述了生物科學研究博士吳一心被一顆別人的大腦寄生後遭遇一系列奇怪事件的故事。
  • 《青海雲杉矮槲寄生成災主因及生態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課題》取得...
    由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青海省森防總站、青海省林科所共同承擔的國家林業局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青海雲杉矮槲寄生成災主因及生態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課題》自2012年年初啟動以來,經過課題研究組近一年的艱苦努力、協同攻關,取得了階段性研究進展。  一是生態學規律研究取得基礎數據。
  • 寄生蜂 為繁殖後代編織「蛛絲繭」
    芬蘭的一種寄生蜂將卵產在跳蛛的體內。它們會用毒液使跳蛛麻痺,然後用尾部的針狀器官將蛛絲編成一個繭,把蜘蛛包在裡面。  在芬蘭圖爾庫大學研究者拍攝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寄生蜂編織時就像縫紉機一樣快速、靈活。相關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生物學通訊》雜誌上。  在此之前,這種寄生蜂還沒有被研究過。
  • 寄生的功效與作用
    原名桑上寄生。《本草綱目》除桑寄生外,又增柳寄生一項。現商品分廣寄生,槲寄生二類。別名:槲寄生,北寄生,廣寄生(桑寄生)。來源:1、槲寄生系桑寄生科植物常綠寄生小灌木槲寄生乾燥的帶葉莖枝廣寄生系桑寄生科植物常綠寄生小灌木桑寄生乾燥的帶葉莖枝。性狀鑑別:1、槲寄生;莖枝圓柱形,長約30釐米,直03~1釐米。黃綠色、節膨大,全體有皺紋。
  • 槲寄生
    品       名:槲寄生 別       名:冬青,北寄生,柳寄生,槲寄,黃寄生,凍青,臺灣槲寄生 產新時間:
  • 寄生花——中國唯一的一種寄生花屬植物
    十分奇特的寄生植物寄生花通常寄生在葡萄科崖爬藤屬植物的根上,靠吸取寄主的營養為生。既然說到寄生花的花了,那咱們就來再看看這獨特的花朵吧!寄生之花並不具備有其他植物的基本特徵的寄生花,但是,會在需要繁殖之時開出驚豔碩大的花朵。
  • 什麼是寄生電容?寄生電容有什麼危害?
    寄生的含義就是本來沒有在那個地方設計電容,但由於布線之間總是有互容,互容就好像是寄生在布線之間的一樣,所以叫寄生電容,又稱雜散電容。寄生電容本身不是電容,根據電容的原理我們可以知道,電容是由兩個極板和絕緣介質構成的,那麼寄生電容是無法避免的。比如一個電路有很多電線,電線與電線之間形成的電容叫做寄生電容。
  • 寄生蜂巧妙讓後代避開競爭
    一篇最新發表的論文就研究了一種寄生蜂是如何避免超寄生這種不利於後代生存的現象的。寄生蜂通常將卵產在其他昆蟲,特別是毛蟲中,幼蟲在寄主體內發育。通常每個寄主內只能有一隻寄生蜂的幼蟲生活,如果有兩隻寄生蜂的幼蟲同時寄生在一隻毛蟲中,它們會互相競爭,導致寄主提早死亡,最終不利於寄生蜂幼蟲的發育,這種現象被稱為被稱為超寄生(superparasitism)。
  • 臺灣交大研究團隊破解灰黴菌寄生植物機制
    華夏經緯網10月2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灰黴菌常寄生植物造成農作物損失。臺灣交大跨島團隊成功解開灰黴菌寄生植物機制,未來將研究香港腳等黴菌寄生人體的機制。據報導,交通大學今天舉行記者會,由生物科技學院副院長黃憲達、生物信息研究中心博士林豐茂等人組成臺美研究團隊,花費兩年時間,領先全球成功解析灰黴菌如何突破植物免疫防線的機制,研究成果刊登在10月的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
  • 日本漫改大片《寄生獸》曝終極海報
    時光網訊 由日本超人氣漫畫改編的同名真人電影《寄生獸》,自確認引進以來,一直備受關注。該片於今日(9月2日)正式登陸全國各大院線,片方同步發布終極版海報,並解讀影片五大看點,全方面解析神秘物種全線入侵的「人類危機存亡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