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歷史上,有過兩次持續100萬年的降雨,是何原因造成的?

2020-08-14 怪奇菌

降雨是地球上一種極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它是地球整個水循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許多遠離河流的陸生植物唯一補充淡水的方法,同時還能清除大氣中的灰塵,降低整體氣溫。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適當的降雨對地球生物來說的確是有益的,而一旦降雨時間過長並且雨量巨大,原本有益的事情就極容易演變成一場可怕的災難。

可能許多人不知道,在地球46億年的漫長歲月中,曾經出現過兩次100萬年的降雨過程,對當時的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開始敘述之前,我們首先來看看降雨的機制。其實從降雨的原理來看,有兩個因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一個是空氣溼度,另一個則是氣流。

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地面上的水變成了密度更小的水蒸氣,水蒸氣會隨著氣流逐漸上升。


我們都知道,隨著高度的增加,環境溫度是在不斷降低的,當被氣流攜帶的水蒸氣到達一定高度時,會遇冷凝結成普通的水,繼而降落到地面上,這個過程就是我們熟悉的降雨過程。

知道了降雨的機制,下面就來看看地球上第一個百萬年降雨事件。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第一次降雨事件發生在地球剛形成後不久的時候,也就是距今40多億年前。


當時,由於太陽系形成才數億年的時間,環境根本不像今天這樣井然有序,小行星撞擊、甚至行星撞擊也是時有發生。

而這段混亂的時期,正是地球誕生的時期。剛誕生的地球整體溫度非常高,表面遍布著駭人的熔巖,從整體來看根本就是一個熾熱的巖漿球。



此時小行星和彗星帶來的水,混雜著地球自身的水元素,在高溫的作用下變成了密度更小的水蒸氣。

由於地球具有強大的引力,這些水蒸氣並沒有逸散到宇宙中,而是被牢牢地「鎖」在伴隨著地球一同出現的原始大氣層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溫度開始慢慢下降,位於大氣層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水,形成了大面積、大規模的降雨。

而這段時間由於地殼還很薄,地表溫度仍然很高,落到地面的水很快又在高溫作用下重新變成水蒸氣。



就這樣,整個過程循環了近百萬年的時間,也形成了持續近百萬年的降雨過程。直到地球地表溫度下降,液態水得以留存,在世界各地形成了河流,這場史詩級的降雨過程才逐漸結束。

相比於第一場百萬年降雨的「默默無聞」,第二次百萬年降雨的影響則要大出很多,因為當時的地球已經是個生命繁茂的世界。



第二次降雨發生在距今2億多年的三疊紀,這個時期的地球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所有的陸地都是連在一起的,科學家們將這塊還未分離的超級大陸稱為「盤古大陸」。

由於「盤古大陸」幅員遼闊,海洋吹向大陸的水汽根本無法到達內陸,導致雨量稀少,烈日常年炙烤著大地,許多內陸地區因此荒漠化,而荒漠化又進一步促使溫度升高,整個大陸被炎熱和乾旱籠罩。



原本這種高溫和乾旱會一直持續下去,但在晚三疊世的卡尼期,一塊名為「辛梅利亞」的小型史前大陸從盤古大陸南方脫離,並且一路向北移動,使得古太平洋水汽能夠直達盤古大陸內部。原本的乾旱型超級季風氣候,變成了溼潤型季風氣候,降雨量開始驟增。

而辛梅利亞大陸的移動,不僅改變了古太平洋的風向,還讓移動方向的大陸產生了造山運動,引發了全球性的火山噴發。



火山噴發致使大量的熔巖、火山灰以及二氧化碳被拋入大氣,引發了強烈的溫室效應,全球平均溫度至少升高了6~8攝氏度。

高溫使得大量地表液態水蒸發進入大氣層,進一步增加了季風氣候導致的降雨量。就這樣,在火山噴發和超級季風氣候的作用下,地球迎來了持續近200萬年的極端氣候——卡尼期洪積事件。



在這場暴雨中,大量古生物黯然退出歷史舞臺,成為歷史的匆匆過客,而也有不少生物藉此迅速繁殖並向外輻射,例如後來統治地球1.6億年的恐龍。

看到這裡可能你會產生一個疑問:人類究竟是怎麼知道2億年前,地球上曾有過一場超級暴雨的呢?是靠猜嗎?


其實暴雨的主要證據,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動植物化石、巖石,以及大氣同位素的異常變化。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英國地質學家阿拉斯泰爾·魯弗爾(Alastair Ruffell)和麥可J.西姆斯(Michael J Simms)發現,在三疊紀的千層巖中,出現了許多河床的沉積物,也就是淤泥的痕跡。



更讓他們感到奇怪的是,除了南北兩極之外,不論是澳洲、美洲還是亞洲和歐洲,都能在三疊紀巖層中發現類似的沉積物。

經過對這些地方的沉積物,進行碳穩定同位素法的測量,科學家們發現它們形成的時間段在2.32-2.34億年間,並且持續了至少一百萬年的時間,所以唯一能夠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就是在那段時期發生了全球性的氣候變化。


另一方面,那個時期眾多的琥珀,也證明了植物們當時面臨巨大的環境壓力,以至於它們需要分泌樹脂來進行自我保護。

而科學們從這一點中,還推測出了當時的雨水強度。從體感上看,當時那場暴雨跟現在的超級颱風天相類似,不然植物根本不會流出樹脂進行自我保護。

需要警惕的是, 當人類對地球環境的破壞到一定程度時,地球大概率還會用這樣的降雨「修復」自身,所以如果不想災難重演,保護環境是重中之重。

相關焦點

  • 地球上下得最久的一場雨,持續了100多萬年,原因是持續高溫
    最久的一場雨能持續多久?地球上曾有一場雨持續了100多萬年北宋詞人晏幾道曾寫過一首千古名篇《臨江仙》,詞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寫盡了雨天、人愁意境的極致,以至於雨天也被賦予了某種人格化的精神,頗具惆悵美的神韻。更甚者:」清明時節雨紛紛「江南梅雨季節持續月餘的下雨天都有一種慵懶的慢生活格調。
  • 最久的一場雨能持續多久?地球上曾有一場雨持續了100多萬年
    最久的一場雨能持續多久?地球上曾有一場雨持續了100多萬年北宋詞人晏幾道曾寫過一首千古名篇《臨江仙》,詞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寫盡了雨天、人愁意境的極致,以至於雨天也被賦予了某種人格化的精神,頗具惆悵美的神韻。更甚者:」清明時節雨紛紛「江南梅雨季節持續月餘的下雨天都有一種慵懶的慢生活格調。
  • 地球上最長的一場雨,持續下了100萬年之久,後來是怎麼停下來的
    南宋詩人趙師秀曾寫過一首《約客》,裡面有句想必大家都聽過,叫「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描繪的是江南梅雨季節時的美景,這種持續一個月的連綿細雨,雖然頗為潮溼,但有一種慢生活的情調在裡面。
  • 2.34億年前,發生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降雨,形成原因讓人類警惕
    所謂的卡尼期洪積事件就是一場持續達200萬年之久的持續降雨。對於降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每年雨季到來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降雨,尤其是南方降雨量非常大,經常會造成一系列的洪水災害。如果降雨持續數天,就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小的影響,如果持續一個月的連續降雨,那將是一場不小的災難。
  • 持續200萬年暴雨,把恐龍送上地球之王寶座,形成原因或再現
    但如果說一場暴雨持續200萬年之久,這樣的天氣你還會喜歡嗎?其實不僅僅是喜不喜歡的問題,200萬年連續不斷的降雨,會導致生物衰敗滅絕,當然也會有物種藉此機會蓬勃發展起來。,他們認為發生在2.33億年前那場持續了200萬年的降雨,被稱為「卡尼期洪積事件」。
  • 一場持續200萬年暴雨,把恐龍送上地球之王寶座,形成原因或再現
    但如果說一場暴雨持續200萬年之久,這樣的天氣你還會喜歡嗎?其實不僅僅是喜不喜歡的問題,200萬年連續不斷的降雨,會導致生物衰敗滅絕,當然也會有物種藉此機會蓬勃發展起來。此前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雅各布·科索、宋海軍,以及布裡斯託大學的邁克·本頓等17名科學家聯合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他們認為發生在2.33億年前那場持續了200萬年的降雨,被稱為「卡尼期洪積事件」。
  • 三疊紀時期的地球,下過一場持續100萬年的暴雨,未來還會出現嗎
    每到夏季,我國的南方都會出現一段時間的降雨,也就是我們口中的梅雨季節。一場大暴雨就有可能導致城市的排水系統超負荷,連續下幾天的話就有可能會發生洪澇,淹掉地面,水位可以到人的膝蓋以上。幾天的暴雨就能威脅我們的日常生活,那你知道嗎,在距今2.34億年的三疊紀時期,地球下了一場持續100萬年的暴雨。這不是閒雲在胡說八道,而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 地球演變過程中,曾下過一場100多萬年的雨,這是真的嗎?
    地球演變過程中,曾下過一場100多萬年的雨,這是真的嗎?在我國古代的一些詩詞中,對於雨天的描述有很多。比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講述了早春小草沾滿雨滴的清新景象。更有很多雨天被賦予了人的色彩,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2.3億年前的一場暴雨,持續200萬年之久,形成原因或將再次出現
    地球上不同時期動植物的類型都是不同的,待死亡後都會「填充」進那個時期的地層裡,或者簡單來理解就是沉積在那裡,隨著時間不斷的一層壓著一層,越向上的地層自然距離現在更近,形成的歷史越短。今天要說的這個主題就發生在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間,正好是兩次生物大滅絕中間的一段時期,有過乾旱無雨也有過持續兩百萬年的暴雨時期,這一切都可以從地層中判斷出來。可以看上邊圖片中實際的地層情況,像是夾心餅乾一樣。地球的板塊是移動的,這也是產生地震的主要原因,目前地球上的板塊主要是分離狀況,中間穿插著海洋。
  • 如果地球迎來一場持續100年的雨,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地球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兩次超大降雨,第一次是地球誕生之初,由於地球表面呈熔融狀態,水無法以液態的形式存在,而是以蒸汽的形式存在於地球大氣之中。後來地球溫度不斷降低,水蒸氣又以降雨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而這場大雨持續了幾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第二次大雨發生在晚三疊紀時期,被稱為「卡尼期洪積事件」。
  • 持續200萬年的暴雨,徹底改變了地球的生態,未來有可能再次出現
    相信生活在南方的朋友們,近一個月以來過得並不開心,原因就是持續不斷的降雨帶來了嚴重的洪災。暴雨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嚴重的洪澇災害,危及到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可能在很多人看來,如果暴雨持續下一個月,估計那會是一場考驗人類的巨大災難。
  • 地球上最長的一場雨,持續了將近100萬年,最後是如何結束的?
    經歷過寒冬後迎來了第一縷溫暖,但是春季也是十分潮溼的季節,在6、7月份氣溫不高不低但有時卻會讓人感覺全身溼漉漉的,有時衣服晾幾天也晾不幹總是覺得涼涼的,這種時候有時你放在桌子上的食物沒有去保鮮過幾天去看它都長黴菌了,這樣我們是不能再去吃的,因為這個食物它已經變質了。一般會出現這些情況我們都稱它為梅雨季。這段時間可能是一年中下雨時長最久的一段時間了但是在曾經的歷史上卻有下過100萬年的雨。
  • 至少持續100萬年!地球曾經的暴雨引發大滅絕,未來或再次上演
    作者:文/虞子期 確實,地球曾下過這樣一次強降雨,就是我們熟知的「卡尼期洪積事件」,這次事件是指2.33億年前發生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而在這次事件被發現之後,不少的科學研究指出,未來我們地球還可能上演同樣的情況,所以是比較令人擔心的,而這次「卡尼期洪積事件」發生之後,除了導致一些物種滅絕外
  • 2億多年前那場持續200萬年的降雨,形成原因再次出現,人類要警惕
    眾所周知,雨,是一種自然降水現象,是地球上水循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資源,是幾乎所有的遠離河流的陸生植物補給淡水的唯一方法。雖然雨水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某個時期突然連續降雨,不停地降雨,這雨水也將成為地球的「噩夢」。
  • 卡尼期暴雨持續100萬年,人類正在讓它重演?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2.3億年前地球發生過一起物種大滅絕事件,造成物種滅絕的原因和一場大暴雨有直接關係,這些年來生物學家一直在研究前5次物種大滅絕原因,並且還說出在未來地球有可能會發生和2.3億年物種大滅絕同樣情況,這讓眾多科學家們感到擔憂,要知道物種滅絕,有可能會導致整個地球發生變化,人類該如何對待這一問題呢
  • 早期地球環境巨變,一場暴雨持續200萬年,這是什麼原因?
    2.3億年前,地球環境開始惡化,暴雨一直持續了200多萬年!如今地球環境非常溫和,地球已經誕生了46億年的時間,在這時間段內出現了數以萬計的生命,可是早期地球環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如此溫和,火山經常噴發,地球幾乎是死寂一片,連水資源都很少見,然而一場小行星撞擊地球,仿佛給地球送來了溫暖,攜帶水資源來到地球上,讓地球有誕生生命的基礎。
  • 全球下過的怪雨,一場雨持續100萬年,該地居然下起蘋果
    2020年真的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在經歷過新型冠狀病毒的侵襲後,洪澇災害再次為難我們,當然這種天災我們無法避免,但是時間可以治癒一切,隨著我們的不斷抵抗,暴雨洪水始終會過去,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地球上帶來曾經下過的一些怪雨。
  • 地球曾下過持續200萬年的雨,如今又出現當時徵兆,這說明什麼?
    在2.34億年前,地球上充滿著各種災難,當時地球上,下雨時間達到了最長的一個時期,這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物種滅絕,不過同時恐龍也由此誕生,這就是著名的卡尼期洪積事件。在歷史上著名的卡尼期洪積事件,當時就持續了將近200萬年,可想而知是非常可怕的,放到現在的地球,如果連續下一個月的雨
  • 2億年前地球下了一場大暴雨,持續100萬年,引發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
    ,難道我們地球真的發生過一場世界級的史前大洪水?,於是考古學家利用碳-14技術對分布在沿海地區的紅砂巖層進行年份測定,發現這些巖層形成於2.5億年前,也就是二疊紀末期,考古學家綜合了紅砂巖層的分布地區、厚度、植物化石特徵以及其他證據,最後推算出發生在二疊紀末期的這場史前大洪水持續時間長達100萬年,也就是說在二疊紀末期,地球斷斷續續下了一場持續百萬年的大暴雨,就是這場大暴雨導致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生物大滅絕,史稱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
  • 至少持續100萬年!地球曾經的暴雨引發生態巨變,還會上演?
    至少持續100萬年!地球曾經的暴雨引發生態巨變,還會上演? 2020-11-16 10:23:31 來源 : 環球科學貓 作者:文/虞子期確實,地球曾下過這樣一次強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