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兩次超大降雨,第一次是地球誕生之初,由於地球表面呈熔融狀態,水無法以液態的形式存在,而是以蒸汽的形式存在於地球大氣之中。後來地球溫度不斷降低,水蒸氣又以降雨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而這場大雨持續了幾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
第二次大雨發生在晚三疊紀時期,被稱為「卡尼期洪積事件」。由於當時火山持續噴發,導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超過臨界值,以至於地球迎來了持續200多萬年的大雨。這場大雨改變了地球環境,也改變了地球生物的種類。
對於地球生物來說,最大的考驗莫過於極端天氣的突然出現,然而目前我們接觸到的極端天氣有限,依靠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能夠保證人類生活不受影響,或者減輕災害。那如果現在地球上將要迎來一場上百年的大雨,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還能夠保證人類不被滅絕嗎?
連一秒鐘都不到,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雨,下了兩百多萬年,把地球硬生生從遍地都是砂巖的三疊紀,給抬到了滿地植物和恐龍的侏羅紀。
這個事吧,發生在三疊紀晚期,當時的地球還是泛大陸時期,就是七大洲還沒分家(也是這個時期有一種動物,叫啥我忘了,分布在全球各地,後來就有個人發現這玩意的化石怎麼哪都有,隨後研究提出了大陸板塊漂移學說),地質環境以砂巖為主。而地質運動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當然這種變化很緩慢,要以萬年為單位才能夠有研究價值。包括現在的地質運動也依然存在,比如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每百年抬升7釐米左右。有上升就自然有下降,每時每刻都會有地層被擠到地下或者被擠到地上,這些被擠到地下的,就可以為以後的地質勘探作出貢獻。當然擠到地上的也不是就沒用了,隨著風化作用和下一階段的地質運動,很有可能再次被擠到地下,那麼就同樣能夠保存一些地址信息。
再說回這場暴雨的事,剛才說三疊紀時期地表以砂巖為主,由於砂巖本身就是一種沉積巖,被風化的砂巖遇到雨就會大量生長細菌和植物,而細菌和植物產生的生物酸可以再次溶解砂巖,讓砂巖變成回土,而這時候產生的土被擠壓回地下的過程中就會逐漸轉化為頁巖。那麼這個過程體現在地質勘探中就是,晚三疊紀底層中的沉積巖在發展到卡尼期時發生了斷層和突變,碳酸鹽巖的沉積終止,並大量轉化為頁巖。當然了,這裡所說的「突然終止」實際上也是以萬年為單位的,當以年為單位時也是逐漸發生轉變的。
那麼當我們了解了整個地質變化的過程,就可以根據地層的各種指標來進行推算,看看這個時期到底持續了多久。但是由於全球各地不是同時下雨,也不是同時發生地層擠壓變動,所以這個地質層在全球各地的表現各不相同,那麼推算出來的數據也就各不相同。最長的有說下了大概500萬年,最短的說下了100萬年,甚至好像還有說700萬年的,但是大多數學者都比較認同200多萬年的數據。
因為火山持續爆發,一方面不斷蒸發海水,另一方面釋放巨量的二氧化碳,雙重作用下,導致一直下雨。其實也不是一直下雨,畢竟地球這麼大,不可能全球範圍內一刻不停的下雨,但是全球氣候溼潤、多數地區降雨量暴增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