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意識到了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因此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美國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能持續保持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其實也和人才有很大關係。
戰爭結束後,美國吸收了德國大批優秀專家,同時吸納了眾多世界上優秀的人才,當時不管是在經濟、科技、醫療以及軍事領域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不過隨著我國這些年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也吸引了眾多優秀外國專家,除了我們熟悉的烏克蘭專家外,我們的鄰居日本也有很多科學家慕名而來。
最近這些年,中國的強勢崛起也吸引了眾多日本科學家的關注,很多日本科學家都選擇來中國實現自己的夢想,為我國效力。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科研經費不足,日本科學家在自己國家根本無法獲得足夠好的科研環境,因此不得不選擇在其他地方發展。而我國在這些年,推出了眾多優秀國外人才的措舉,並為科學家提供非常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科研環境。
對於日本年輕科學家來說,這一點日本根本無法給,因此選擇來到中國為我國效力。其中一位著名的日本化學家藤嶋昭,他就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科學人才。40年間,他培養了38位中國留學生,其中有三位成為了中科院院士,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日本很多民眾對大批科學家來華這件事情也非常憤怒,因為日本這些年的經濟也非常發達,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是有足夠好的物質條件來幫助科學家的,但他們卻給科研帶來很多困難,這也導致大量人才外流。
其實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想要留住真正的人才並不難。我國經濟在飛速增長的同時,也秉承著對外開放的理念,給優秀人才的待遇也是越來越好,因此國外優秀科學家投奔中國也就很正常了。
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雖然我國和日本有過歷史恩怨,但對於日本的優秀人才,我國依舊會接納,正是因為我國開放的政策,也吸引大量優秀人才為我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