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共振是天體力學中的一種效應與現象,是當在軌道上的天體於周期上有簡單(小數值)的整數比時,定期施加的引力影響到對方所產生的。軌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類似於推動兒童蕩的鞦韆,軌道和擺動的鞦韆之間有著一個自然頻率,其它機制和「推」所做的動作周期性的重複施加,產生累積性的影響。
軌道共振大大的增加了相互之間引力影響的機構,即它們能夠改變或限制對方的軌道。在多數的情況下,這導致「不穩定」的互動,在其中的兩者互相交換動能和轉移軌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況下,一個諧振系統可以穩定和自我糾正,所以這些天體仍維持著共振。
例如,木星衛星佳利美德、歐羅巴、和艾奧軌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的2:3共振。土星內側衛星的不穩定共振造成土星環中間的空隙。1:1的共振(有著相似軌道半徑的天體)在特殊的情況下,造成太陽系大天體將共享軌道的小天體彈射出去;這是清除鄰居最廣泛應用的機制,而此一效果也應用在目前的行星定義中。
上圖描述的是地球:金星接近8:13的共振。地球被固定在非旋轉框架圖的中心,連續追蹤金星的內合超過8個地球年,反映出五角星的模式(數值的比率不同反射出的模式也就不同)。
一些軌道頻率的巧合包括:
(比率)和天體一個循環後的偏差隨機化時間或然率行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D%A8%E9%81%93%E5%85%B1%E6%8C%AF
如果您覺得有收穫,您的支持是我們進步最大的原動力~
合作微信ID:72941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