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的定義是: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當一個發生振動時,引起另一個物體振動的現象。也就是說,一個物理系統在特定頻率下,發生比其他頻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動的現象,此特定頻率稱之為「共振頻率」。「共振」在聲學中亦稱作「共鳴」;在電學中,振蕩電路的共振現象則稱為「諧振」。
專家研究還認為:音樂的頻率、節奏和有規律的聲波振動,是一種物理能量,而適度的物理能量會引起人體的組織細胞發生和諧共振現象,這種聲波與音律的變化所引起的共振,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腦電波、心率、呼吸節奏等。它使人體細胞產生輕度的共振和一種舒適、安逸感,活化了體內的細胞,加快了血液的流動,激活了人在物理層次的生命潛能,緩解人們由於各種因素造成的緊張、焦慮、憂鬱等不良心理狀態,用於治療人們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疾病。因為人除了呼吸、心跳、血液循環等都有其固有頻率外,人們的大腦進行思維活動時所產生的腦電波也會發生共振現象。不僅僅是人類,許多動物、昆蟲和鳥類的身上也存在著各種形式的共振現象。
最初能量密集的宇宙中心有一個「思維信息膠子」突然一動,他這一動就形成了一種連鎖反應,其他所有相同意識的信息膠子也都跟著動起來了。這個 「動」的思維意識的能量是非常大的,我們這個宇宙就是從這個中心開始爆炸而形成的。最原始的力就來自於信息膠子一剎那間的一「動」,他影響了整個宇宙中心非常緻密的大能量團,形成了一種慣性的「螺旋能量流」,從宇宙中心暴漲、並向外鋪展,隨著能量的衰減、宇宙環境溫度與振動頻率的不斷降低,逐漸裂解出更微觀的粒子物質。
文章中所說的「連鎖反應」就是我們這裡所探討的「共振現象」。
大爆炸藝術品。大爆炸是假想的爆炸,被認為是宇宙的誕生。宇宙被認為有137億年的歷史
共振不僅在物理學上運用頻率非常高,而且,共振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宇宙間最普遍的和最頻繁的自然現象之一,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樣講,是共振產生了宇宙和世界萬物,沒有共振就沒有如今的世界。
所以,「共振」不僅創造出了我們這個宏觀的宇宙,而且,微觀物質世界的產生,也與共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電磁波譜看,微觀世界中的原子核、電子、光子等物質運動的能量,都是以波動的形式傳遞的。宇宙誕生初期的化學元素,也可以說是通過共振合成和產生的,宇宙中那些粒子的生成都與共振有著特別密切的關係,所以粒子物理學家經常把粒子稱為&34;。在粒子物理的基本小宇宙中,每一種能量體都有與之對應的頻率,反之亦然,這是很自然的物質互補原理,它們所顯示出的「波粒二象性」,意味著經典的有關「粒子」與「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範圍內的物理行為的能力。物質因為具有波的性質,也就有了頻率,而對於物理學研究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粒子加速器」,就是運用了這樣的共振原理。
人們在生活和生產中會接觸到各種振動源,這些振動都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由科學測試數據得知人體各部位都具有不同的固有頻率,如腹部內臟的固有頻率為4~6Hz,眼球的固有頻率最大約為60Hz,頭部的固有頻率為8~12Hz,顱骨的固有頻率最大約為200Hz等,人的整體也有著一定的固有生理頻率,這使得跟振動源十分接近的工程操作人員在工作時,就應儘量避免這些振動源的頻率與人體有關部位的固有頻率產生共振而造成一定的傷害。
研究「共振」對於醫學、仿生學均有重大意義。電磁振蕩的共振頻率在無線電技術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電磁波信號的產生、接收、放大、分析處理,都要依靠共振來幫助。共振還是探索宇宙和認識微觀世界的鑰匙。依靠共振來辨認、識別來自宇宙的電磁波,用以研究宇宙中星體的物質結構、能量與質量。利用微觀粒子的共振,則可以尋找微觀世界的物理規律。
「八卦」與「炁場」
所謂「炁場」,就是我們古代所說的「形而上」的東西。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有它獨特的炁場,而生物炁場則是多種炁場的融合。所謂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炁場,就是因一個物體能量的存在,從而改變了周圍空間能量的趨勢,這種能量趨勢的改變,有人認為是物體產生了引力場或斥力場,但我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準確地說,這應該就是一個「共振」的場態。
古人為了穩定一個設計好的場態,常常會通過一個符號、一幅畫面、一句話(有人稱之為「咒語」),或者是一串數字,把炁場形成的深邃邏輯藏匿其中。這個原理跟我們現代科學研究的量子糾纏原理有些相似,就是利用了兩個量子之間的糾纏狀態,讓他們的頻率產生共振,逐步使之炁場達到一個相融的新的狀態。
又如我國沿海城市對房屋風水都比較講究,這個「風水文化」在我國已經傳承了數千年。其實這就是一種陣法——風水陣,也叫炁場或能量場。其作用就是通過布置房子的炁場來改變房主人的炁場。因為房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物質個體,根據自己內部的整體布局而形成某種炁場。而風水師則根據八卦來設計房子的格局、配置特定的家具,來建立特定的炁場,使房子的炁場與房主人的炁場產生共振。長期以往,人體炁場會逐步的被房子炁場同步,實現風水上所預定的效果。
這就是《易經》裡面所說的「同炁相求」,同樣炁場中的物質之間,也會產生相同頻率的共振。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方術」與「陣法」,以及其他所使用的一切特殊方法,其作用原理基本上都是「共振」!這不僅僅是針對人,任何自然物體都有其獨特的炁場,都是可以跟任何與其頻率相近的物體產生共振的。我們古人對「共振」的定位就是「同炁相求」,就是對物質的炁場進行分類,有著相同、相近振動頻率的物質處於一個炁場中,相互之間都會產生共振,都會互相影響的。
宇宙中所有自然力的本質,都是物體(的能量)因周圍能量的存在而尋求能量平衡狀態所表現出來的運動趨勢的變化。這種作用顯然是通過改變周圍空間能量趨勢來實現的,即通過 「炁場」(陣法)作用來實現的。所以,「炁場」是一個能量屬性的變化區域,而炁場的形態與強度,則由該物體的質量、振動頻率和所處能量空間的範圍來決定了。
「八卦」的引申邏輯與「五行」之運用
「五行」是從有著宏觀規律的「八卦」裡面衍生出來的。它雖然也是對八卦內部的各種物質進行歸類,分為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類型,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五行」、「五色」、「五音」、「五味」……
古代中醫對所有可以歸類入「五行」範圍的,且物質屬性獨特、單一的物質元素,都能夠合理的利用相生的規則來排放它們、融合它們、引導它們,使之共建一個新的大炁場。這絕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那種「草藥文化」,這也絕對不是現代中醫學所想表達的內容!比如「五色療法」和「五音療法」,就是對五種顏色和五種氣味的運用。有時真正厲害的中醫的療效速度,甚至比西醫還要快。
一個人進入了這種新建立起來的大炁場,也馬上會與之產生共振,而且二者會產生一種炁場之間的較量。如果我們中醫所創造的療法確認其邏輯沒錯,但卻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那麼一定是他所組建的炁場能量不夠,沒能達到產生確切療效的能量炁場範圍的支撐,無法使他們相互之間產生同頻共振。
在我們古代就是通過八卦和五行衍生的這些相生相剋的共振法則及其之間的結合,形成了一種特殊範圍的場態,這就是所謂的運用一定的「方術」而形成的一種「陣」和各種「陣法」。不同的「陣法」體現著不同的「方術」,這與我們的所說的「場」是一回事。其原理就是通過一些特殊物質的不同擺放位置,在一定範圍內形成一種炁場呼應,來影響這個範圍內的所有生物,這就是「陣」存在的意義。比如房子的風水叫「風水陣」;作戰雙方有時也經常會擺出各種不同的「陣」,根據所擺的「陣」不同,因所而取的各種「陣法」的名稱也不盡相同,這就是因為他們的陣中所承載的炁場是不一樣的。各種「陣法」之所以能夠起到預期的作用,就是因為他們相互之間產生了共振效應。
古人在排兵布陣的「陣法」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他們是通過「八卦」、「五行」所衍生的規則,對自然物本質的屬性來進行排列與編程,或者說實際上就是一種「編程」。
這種排列的「陣法」所形成的「炁場」,主要是影響生物層面而不能夠影響死物。這裡所說的「死物」,是指那些物質屬性單一而沒有生命跡象的物質元素,它所形成的炁場雖然也存在,但極其微弱,不足以影響到生物炁場,更無法與其產生共振。
而生物就不同了,因為他具備了一個物質特殊的「五行」屬性,其所形成的場態也具有五行的性質,符合了同炁相求的共振條件,因而各自所承載的炁場能夠相融,能夠產生相同、相近頻率之間的共振,就能夠達到我們所設定、或所預期的效果。
Collage of Feng Shui destructive cycle with five
我們要對一個人的身體進行調理,就是運用了這種原理,為此可以說「共振」也是我們中醫學存在的基礎,他所利用的共振的層次,已經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水平。所以,通過共振原理來影響人體的絕不是吃什麼、消耗什麼、消化什麼這麼簡單,這是一個非常宏觀的一門學問。它包括聲音的應用、顏色的應用、數字的應用、等各種的應用,都是可以歸類進中醫學的。只是由於人們現在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太過於浮淺,亦或說人們甚至連自己本身都還沒有了解清楚。
以共振為基礎的古代「方術」,同樣適用於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在人體生物科學方面的應用,效果更為明顯。
我們知道,在當代科學研究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大類。微觀研究把一個整體分割得越來越小,把構成物質的組成材料分割為原子、電子、質子、中子,繼而到更微小的強子、輕子、費米子、引力子、玻色子、中微子……來進行研究與實證,譬如「核物理學」和「量子力學」。宏觀研究則是建立在一種不可分割的整體宇宙觀上面,把分散、局部的個體現象,聚合在更大的整體裡面進行研究與推理,譬如「地球科學」和研究太陽系、銀河系的「天體物理學」。
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世界醫學也同樣存在著微觀和宏觀兩大類。籠統地說,西醫科學是以微觀研究為主,將人體分割細化到內科、外科、神經科、骨科、消化科,繼而到顯微鏡下的細胞、DNA基因編碼……進行各自科目類別的病因、病理研究。而我們傳統的中醫古代醫學,則是以宏觀研究為主。把人看成是一個整體,再觀相、把脈,探究人體的情緒、脈絡、體質與環境炁場、天地萬物之間的關係而進行辨別與論證,對人體進行全面的平衡調理。其所取得的療效也必將是人體各個臟腑的全面平衡,而非「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以各個病症的壓制為最終目的了。這就是我們古人常說的「天人合一」的醫療思想體系。
中國傳統醫學是基於天地運轉規律而衍生出來的,它與現代醫學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對物質的利用有著不同的角度:古代醫學是對物質固有頻率,根據八卦五行的生克原則而加以利用,以其頻率共振的方法,融合各種五行元素的炁場,使人體的臟腑達到一個平衡康健的狀態。古中醫曾經說「萬物皆可為藥」,一語道破了它的優勢與天機!而現代醫學則僅僅是利用了物質成分對體內的微觀症狀所起的壓制、毀滅作用而已。
天地萬物都有它固有的炁場,草木、顏色、數字、聲音、和文字等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作為共振的介質,這將是中國醫學未來的主導方向。以宏觀研究為主的傳統中國古代醫學,是基於天地運轉規律而衍生出來的,根據八卦五行的生克原則,利用物質固有頻率使之產生共振,進而使人體臟腑功能趨於平衡,它的側重點是人體與自然之間的平衡。
「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使得我們的古聖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循人道,才有了「人法地,地法天」之說。並通過對天地的深刻體驗,發現人必須遵循天地之道,才能趨吉避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