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材料》調控降解的多肽人造肌肉軟抓器!1秒自愈機械損傷

2021-01-09 網易

  背景

  自修復對於在動態和現實環境中運行的軟執行器和機器人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些機器容易受到機械損壞(如刺傷,撕裂和割傷)。然而,當前的自修復材料有限制其實際應用的缺點,例如治療強度低和治療時間長。近年來,可拉伸的自愈材料已被廣泛研究,這些材料在受損後可恢復其結構和性能。例如通過血管化或封裝治療劑進行體外自我復,以及通過Diels-Alder反應、二硫鍵的動態共價鍵、超分子非共價(如氫鍵、金屬離子配位、離子相互作用和範德華力)進行體內自修復。這些自愈材料有些已整合到軟機器人平臺(如軟碟機動器、電子和裝置)。但仍存在許多限制它們的性能和實際應用的缺陷,比如,通常需要連續提供單體和催化劑、在修復過程中會失去功能、修復後機械強度低、需要高能量輸入以觸發自修復、需要較長的癒合時間(通常大於24小時)。

  為了克服這些挑戰,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Melik C. Demirel團隊合成串聯重複序列蛋白並為軟機器人應用開發堅固、快速自修復的材料(圖1a),它們可以在1s內通過局部加熱自我修復微觀和宏觀機械損傷。這些材料經過系統優化,以改善其氫鍵結合的納米結構和網絡形態,具有可編程的癒合特性(癒合1s後強度為2-23 MPa)其性能超過其他天然和合成軟材料的幾個數量級。這種生物合成蛋白質消除了自我修復材料中先前存在的局限性。結果以「Biosynthetic self-healing materials for soft machines」為題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

  

  圖1:受到頭足類啟發的生物合成蛋白。a,通過分析魷魚蛋白質,設計魷魚啟發的主序列以及生物合成蛋白質庫,產生了基於蛋白質的功能性自修復材料,用於軟促動器和機器人。b,天然Loligo vulgaris蛋白複合物和生物合成TRn4,TRn7,TRn11和TRn25多肽的蛋白大小。c,生物合成串聯重複多肽的納米結構由通過柔性鏈(黃色)連接的β-片狀納米晶體網絡(藍色)組成。d,由於優化的網絡形態,魷魚啟發的蛋白質(在室溫下)的自愈特性比天然蛋白質優越

  魷魚啟發的生物合成蛋白

  魷魚啟發性結構單元(TRn4,TRn7,TRn11和TRn25,的n = 4、7、11和25)是串聯重複(TRs)的生物合成蛋白,分子量分別為15.8、25.7、39.4和84.6 kDa,跨越天然蛋白的肽段長度(圖1b)。在胺基酸序列的驅動下,串聯重複多肽自組裝成超分子的β-摺疊穩定網絡(圖1c)。蛋白質網絡可能存在由分子引起的缺陷(例如懸空的末端或環),會降低材料的性能,這在軟物質物理和化學領域一直是一項長期挑戰。通過精確控制多肽中的串聯重複(n= 4至25),作者將分子缺陷密度從「全缺陷」網絡(TRn4)調整為「接近完美」網絡(TRn25),並優化其網絡形態。串聯重複生物合成多肽的物理特性(如室溫下的蛋白質內聚力)超過了同一族群的天然和重組魷魚衍生蛋白(圖1d)。這種蛋白材料具有優秀的自愈性能,能用來開發生物基自修復材料,用於需要機械強度和快速修復動力學的應用。

  自我修復機制和性能

  由於通過氫鍵是非共價,通過蛋白質基質和β-摺疊納米結構的鏈擴散和物理交聯,蛋白質網絡損傷後快速修復(圖2a)。相比於通過其他化學方法的自愈過程,這種基於蛋白質的材料在修復過程中不會失去機械穩定性,並且不需要從熔融或液態狀態重新形成整體網絡結構,從而可以更快地修復。為了了解蛋白質系統中癒合過程的強度和動力學,作者研究了兩個水合蛋白質表面之間的內聚力。隨著溫度的升高,蛋白質鏈的遷移率升高,這可以軟化材料並促進鏈段在分離後在各個部分快速擴散。因此,溫度可控制癒合動力學,從而實現定製性能。例如,儘管在室溫下能夠實現自愈,為了獲得最佳的動力學和強度,可通過將溫度升至50°C來加速癒合,然後通過冷卻回室溫來加強癒合。利用這種溫度促進的癒合行為,能夠開發蛋白質材料的快速、高強度的自愈策略。這種多肽材料在極短的癒合時間(1 s)內機械強度高達23±1 MPa

  

  圖2:自我修復的多肽。a,自我修復機制:β片狀納米晶體充當物理交聯,並擴散到受損區域。b,與使用不同化學物質的最新自我修復材料進行比較。

  修復極端機械損傷

  作者隨之驗證了針對不同類型的嚴重機械損傷的自修復特性。塗層表面的劃痕損壞通常會導致保護塗層的劣化,從而使基材暴露於環境汙染中,並導致腐蝕、生物積垢和傳感界面的整體故障。作者使用雷射微加工該工作中蛋白質塗層的基質(圖3a)以模擬劃痕缺陷圖案。修復之後,受損的蛋白質恢復了其表面覆蓋範圍。更長的修復過程可以實現更好的均質性。

  穿刺損壞(孔或點缺陷)在微流體和軟機器人中會導致加壓系統中的問題,因為小的缺陷會導致內部流體或空氣洩漏。作者刺穿了一塊TRn11蛋白膜(厚50μm)以產生孔洞缺陷,通過局部加熱受損區域,該缺陷在不到1s內修復(圖3b)。對於大規模缺陷,可以通過引入新的蛋白質來修補。

  作者還評估了全切損傷的癒合。將受損的蛋白質材料完全分為兩部分,對於高重複串聯重複序列多肽,經切割的蛋白質的獨立膜在1s內得到癒合,恢復了其彈性性能,拉伸應變大於200%,癒合強度高達23 MPa。拉伸失效後,樣品在癒合區域沒有破裂,表明癒合區域至少與原始材料一樣牢固。串聯重複的多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癒合,對多種極端損傷類型均表現出出色的自修復性能,這使其成為需要適應動態環境和自修復的軟機器人應用的理想材料。

  

  圖3:極端機械損傷的自我修復。a,對TRn11蛋白包被的底物的劃痕損傷得到部分和全部治癒,每次癒合所需的時間少於2 s。b,在不到1 s的時間內治癒了自立的,柔軟的TRn11蛋白膜的穿刺損傷。c,在不到1 s的時間內修復了TRn11蛋白狗骨頭形樣品(I和II)的總切割損傷。修復後的樣品在從原始位置隨機破壞之前可以承受高達200%拉伸應變的大變形,並且修復後的區域至少與原始區域一樣強。

  自修復的蛋白驅動器

  最後,作者設計一個氣動軟碟機動器,該促動器由兩個在周圍連接在一起並連接到氣動迴路的蛋白質圓盤膜組成(圖4a)。當驅動器受壓時,柔軟的TRn11蛋白膜變形,驅動器體積擴大,這會導致變形和與膜垂直的力輸出(圖4b)。作者分析了單腔蛋白質驅動器在損傷之前(原始)以及穿刺損傷和癒合(已癒合)之後的性能(位移和力輸出)(圖4c)。對於單腔室驅動器,最大位移為10 mm(400%的驅動應變),力輸出為5 N,在原始的和已修復的執行器中觀察到了相同的性能。蛋白質膜可以有效地修復缺陷,因而延長驅動器的使用壽命。

  這種軟蛋白驅動器能被設計成一個軟抓取器(圖4d),這種軟機器人可應用於在食品、製藥、包裝和零售行業中。同時,它還能被設計成一塊能夠重複提起比其自身質量至少重3000倍的自重的人造肌肉(圖4e)。

  由於蛋白質非共價交聯(氫鍵)網絡,這種驅動器還能被快速溶解(圖4f)。在施加pH刺激(醋酸)後,β-摺疊納米結構被破壞,開始溶解。薄膜在不到半分鐘的時間內降解(功能喪失),驅動器在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內完全溶解。作者認為,降解過程可通過慢速或快慢動力學來量身定製,並通過不同的刺激和生物分子來激活,這為不同的應用提供了廣泛的降解曲線。

  

  圖4:基於蛋白質的自修復軟碟機動器。a,b,由TRn11蛋白圓盤膜製成的軟氣動驅動器的示意圖和圖像。c,單腔室驅動器可實現400%的應變和5 N的力輸出,在原始和穿刺癒合的驅動器之間沒有明顯的性能差異。d,由兩個相對的蛋白質驅動器製成的軟夾持器,能夠夾持柔軟,細膩的物體(例如,櫻桃番茄)。e,基於蛋白質的人造肌肉,性能超過生物肌肉。f,通過誘導的pH刺激按需降解蛋白質驅動器,導致它們在功能壽命結束時消失。

  結論

  作者基於串聯重複多肽的癒合性能為設計生物啟發性和生物合成材料,製造了基於蛋白質、多功能、可生物降解、具有自修復功能的軟執行器,其性能可與最新的軟執行器相媲美,並且超過了生物肌肉,並已證明了它們在軟抓地力和人造肌肉中的應用技術。這些基於蛋白質的材料可以治癒嚴重的機械損傷(例如,刮擦,刺傷和整體切割損傷),可輕鬆地集成到其他執行器設計中。生物合成蛋白材料使軟機器人更接近於模擬複雜的生物系統,並為多功能軟體機器人開拓了廣闊的設計空間。

  參考文獻:

  版權聲明:「高分子材料科學」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學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英媒:科學家受金剛狼啟發研製出可自愈傳導材料
    ,它能通電激活為人造肌肉提供能量,還可用於改進電池、電子設備和機器人。據英國物理科學新聞網站12月25日報導,25日出版的美國《先進材料》雜誌刊登了這一研究結果,這是科學家們首次製造出透明、能自愈、有延展性的離子導體,也就是離子能從中穿過的材料。報導稱,這種材料用途廣泛。它可以讓機器人在出現機械故障後自愈,延長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鋰電池的壽命,改進醫療領域和環境監測中使用的生物感應器。
  • 新型自愈材料只需1秒便能自我修復
    國內外科學家們一直在不停地研究新型材料,自愈型材料更是研究重點,它將識別損害的出現,並立即進行自我修復。這種自癒合能力將大大延長太空船的使用壽命。近日受魷魚啟發,科學家們聲稱他們的自愈材料自愈能力要比大多數材料更快,只需要 1 秒就能自我修復。
  • 自癒合氧化石墨烯及多功能器件:自癒合人工肌肉、旋轉馬達、仿生爬行器等
    自癒合材料能夠自發的癒合在使用過程中造成的損傷,而不需要額外添加修補劑。
  • 超強自愈!德美研發快速自修復生物材料
    ,通過強化串聯重複多肽的癒合性能,成功解決了自修復軟材料目前的局限性。該研究有望在軟機器人領域獲得重要應用,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日的《自然材料》雜誌上。  自修復材料是一類擁有結構上具有自癒合能力的智能材料。近年來,人工合成的自修復生物材料越來越受到科學家的關注,其靈感來自於在受傷後能自我修復的生物系統。
  • 解決人造纖維的環保難題:完全使用回收材料製成、可自然降解的...
    核心提示:美國材料科學公司 PrimaLoft 日前宣布,推出首款完全使用回收材料製成,可自然降解的人造絕緣纖維 Primaloft Bio。 美國材料科學公司 PrimaLoft 日前宣布,推出首款完全使用回收材料製成,可自然降解的人造絕緣纖維 Primaloft Bio。 過去二十年間,合成紡織纖維的降解難題已成為紡織行業的主要隱患之一,2017年,美國共計產生了354億噸的紡織廢料。
  • 【技術前沿】人造肌肉新材料,比天然肌肉強200倍
    小而強大——這是形容一種由一個國際性研究團隊創造的人造肌肉:較之相同粗細的天然肌肉纖維,人造纖維要強壯200倍。
  • 振奮人心:我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一款「全天候自愈電子皮膚」
    ,人造器官是一種能植入人體或能與生物組織或生物流體相接觸的材料,或者說是具有天然器官組織的功能或天然器官部件功能的材料。其相關成果已經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發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實驗結果顯示,這種新型自愈材料在室溫下可實現10分鐘內快速癒合,癒合後可承受超過自身重量500倍的重物。在零下40攝氏度低溫、過冷高濃度鹽水中、甚至在強酸強鹼性環境中,均表現出高效自癒合性能,故稱「全天候」自癒合材料。
  • 裝上這種人造肌肉,瞬間秒舉1000斤!
    人造肌肉不同於以往軟體機器人依靠氣動或者液壓人造肌肉只需通電就會進行膨脹和收縮這玩意究竟可以使出多大滴力氣呢?依靠收縮,13g 的人造肌肉愣是拉起了 1kg 的砝碼依靠膨脹2g 的人造肌肉能抬起 500g 的砝碼
  • Nature子刊|人源重組膠原蛋白多肽作為通用的骨移植生物材料
    在這裡,報告了一種可生物降解的支架材料,該材料由基於人I型膠原α1鏈(RCPhC1)的重組多肽組成,是基於水凝膠的移植材料的來源。展示了設計理想的植骨特性的靈活性。關鍵的內部各向同性孔結構是通過設計的薄層冷凍澆鑄工藝產生的。通過調節RCPhC1的胺基酸組成,通過脫氫交聯來控制最佳生物降解速率。
  • 自癒合材料——航天夢魘的「終結者」
    他們研發出一種神奇塑料,能夠在被子彈或者其他碎片射穿後立即自愈。 研究參與者、密西根大學博士斯科特·扎瓦達表示:「我們對在一定條件下觸發的化學反應很感興趣」,扎瓦達和他的同事一直致力於研發醫用自癒合材料,例如可取代縫線的手術用粘合劑。在得知美國宇航局正在研發類似技術——讓航天服上的孔洞和空間站等在遭受損傷後迅速癒合——之後,密西根大學的工程師們改變了研究方向。
  • 人造皮膚不僅能自己癒合,還能像真皮膚一樣感知冷暖?
    」,讓皮膚受傷後不僅可以自愈,而且還有包括感覺外界溫度等其他的感知功能。另一種是外在的自我感知機制,這套感知系統由納米材料組成,可以同時監測評估如壓力、溫度和酸度等多種外部環境因素,從而繪製損傷圖譜。如果這種人造皮膚浸泡在水裡時發生機械損傷,它知道如何自我修復並及時防水,防止設備裡的電洩漏到水中。
  • 北理工高分子頂刊發文:自癒合高強度水凝膠重要進展!
    但是,海藻酸鹽水凝膠大多力學強度較低,使用過程易發生機械損傷且損傷後性能大大降低,無法繼續滿足使用要求。因此,發展並製備具有自癒合性能且具有高強度的水凝膠多功能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氫鍵在增強水凝膠的自癒合作用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水凝膠自癒合能力達99%。同時,這種有序層結構也使海藻酸鹽基水凝膠的拉伸強度達到了266 kPa。上述工作為研發具有有序多層結構的高機械強度和自癒合性能水凝膠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並有助於實現水凝膠功能的多樣性。
  • 北理工在自癒合高強度水凝膠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但是,海藻酸鹽水凝膠大多力學強度較低,使用過程易發生機械損傷且損傷後性能大大降低,無法繼續滿足使用要求。因此,發展並製備具有自癒合性能且具有高強度的水凝膠多功能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日,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綠色生物製造課題組通過海藻酸鹽的原位多層自組裝技術,結合具有豐富羥基作用位點的聚丙烯醯胺,用簡易方法構建出具有規整層結構的高強度自癒合水凝膠。
  • OFweek早報:雲棲大會正式開幕 3D列印人造肌肉
    3D列印人造肌肉 機器人應用再次改進近日,哥倫比亞大學的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研究者開發出一種新型人造肌肉,給機器人應用帶來巨大改進。這種人造肌肉由3D列印製成,材料是內部填充了含有乙醇氣泡的矽膠基質。這種材料的應變能密度是自然肌肉的15倍,並且能舉起重量為自身1000倍的物體。
  • 一種新型聚合物材料能在幾秒內自愈?
    新材料一直是人們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近日,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等研究人員就研發出一種新的合成材料系列。它是通過調整單一聚合物的化學成分而產生的一種可3D列印、自愈、可回收的新材料,並在空氣或水下自然地相互粘附。
  • Science:「人造」多肽探測細胞膜蛋白
    紅色表示ß亞基,藍色表示α亞基和較小的人造多肽。    為了探測這些似乎「無法接近」的蛋白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已知的蛋白質結構信息,設計製造出一些多肽,它們能夠「綁定」相關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的特定區域,從而使科學家研究了細胞外基質受體糖蛋白(integrin)對凝血過程第一步的影響機制。
  • 伊利諾伊大學開發出可承受自身12000倍重量的人造肌肉
    怎麼才能讓人造肌肉更強勁呢?材料是關鍵,於是研究人員就找來了非常強韌、但質量極輕的碳纖維。為了讓它更易於發生形變,研究人員還將它和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橡膠混合了一起,然後扭曲成螺旋狀。這麼一混合,大力人造肌肉便誕生了。
  •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降解機理、種類、應用!
    通過各種研究表明,降解產生的碎片長度與高分子材料單晶晶層厚度成正比,極性越小的共聚酯越易於被真菌降解,細菌對a-氨基含量高的高分子材料的降解作用十分明顯。高分子材料的生物降解通常情況下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存在能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微生物;(2)有足夠的氧氣、潮氣和礦物質養分;(3)要有一定的溫度條件;⑷pH值大約在5~8之間。
  • 『黑科技·27』人造肌肉:對人類運動的探索與建造
    而現實中,人類在人造肌肉領域正在取得突破的進展。人造肌肉是利用各種人工材料和外界刺激(通常為電壓、電流、壓力、溫度等),使該材料達到收縮、伸長、旋轉等動作效果。人造肌肉按照驅動方式,大概可分為三類:電動、氣動和溫控。電動人造肌肉主要是給一種特殊的聚合物通電,使之收縮、彎曲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