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愛的萌芽在宇宙的其他地方也存在,我們應該到處鼓勵她的萌發和成長。我有一個夢,也許有一天,燦爛的陽光能照進黑暗森林——三體第1379號監聽員
在遼闊的宇宙,在冷酷的黑暗森林中,一個渺小的監聽員以自己的文明為代價,做了一個危險的試驗。他夢想通過愛的力量,讓燦爛的陽光照進黑暗森林,讓不同的文明能夠跨越生命與文化的隔閡,達成真正的理解與共榮。但很明顯,他失敗了。在冷酷的黑暗森林,即便是像人類和三體蟲子一樣的文明,也逃脫了不了黑暗森林的詛咒。哪怕是文明之間如此的相像,又經歷過400年的交流和溝通!
黑暗森林法則是劉慈欣先生在《三體》中創作的理論,幾乎是對費米悖論最冷酷的回答,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在討論黑暗森林的合理性,其實在《三體》中黑暗森林的存在有一個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文明的數量!這也是羅輯看一眼星空就患上星空恐懼症的原因,如果離太陽最近的恆星都存在文明,那宇宙中的文明實在太多了。
無論是源自野蠻的資源掠奪,還是源自降低宇宙熵增的需要,黑暗森林的存在都和文明數量呈絕對的關係。就像我們現在要保護野生動物一樣,並不在於這些動物是如何的珍貴,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數量太少。譬如說兔子,在我們國家是可愛吉祥的象徵,甚至有兔子是周文王「吐子」的美麗傳說,但在澳大利亞兔子則完全是一場噩夢。
其實作為孤懸大陸之外的島嶼,澳大利亞本沒有兔子,是歐洲人發現澳大利亞之後,把兔子當作寵物帶進了進來。由於兔子在這裡沒有天敵,繁殖的太快,數量急劇增加,大量破壞農田和牧場,澳大利亞不得不人為的大規模消滅兔子,甚至專門從國外引進狼群來控制兔子的數量。這就是黑暗森林獵人與蟲子的關係,環境問題就是困擾歌者的宇宙熵增。
所以,如果這個宇宙是稀疏的,黑暗森林將不再存在,因為對於珍惜的物種,神級文明總是要珍惜的。反之,如果這個宇宙是擁擠的,那麼黑暗森林就一定存在,因為對於神級文明來說,太多的蟲子總會破壞環境。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黑暗森林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而是發端於宇宙文明過度的膨脹。直到最後,文明與文明之間產生競爭互相消滅,佔據絕對主流的神級文明開始大規模的清理,最終形成冷酷的黑暗森林。
對三體世界感興趣的朋友們,點擊下方即可入手一套《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