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個好工具,我們可以利用幾何光學公式來算算正視眼、遠視未矯正、近視未矯正、近視框架矯正、近視隱形矯正時看20釐米處(手機、寫字、讀書距離)時所要用的眼調節,從而指導我們工作。
1、正視眼和戴隱形眼鏡調節張力公式:
視近所需調節力=視近距離的倒數,如20釐米看手機所需調節力等於1/0.2米=5D。(單位換算成「米」)
2、近視300度,不戴眼鏡時,調節張力公式:
視近所需調節力=視近距離的倒數+近視度數,如20釐米看手機所需調節力等於1/0.2米+(-3D)=2D。(近視為負)
3、遠視300度,不戴眼鏡時,調節張力公式:
視近所需調節力=視近距離的倒數+遠視度數,如20釐米看手機所需調節力等於1/0.2米+(+3D)=8D。(遠視為正)
4、近視300度,戴框架眼鏡時,調節張力公式:
公式還是那個公式,視近所需調節力=視近距離的倒數+近視度數,但複雜多了,因為這裡的視近距離發生了改變,不戴框架距離是從眼睛開始算的,戴框架距離是從鏡片開始算的。
a.物鏡距離=視近距離-1.2釐米(鏡片到眼睛的距離,默認12毫米)。如20釐米看手機,這時的物鏡距離實際是20釐米-1.2釐米=0.188米
b.由於鏡眼距的存在,鏡片的光度也發生了改變,比如300度近視框架通過鏡眼距公式算的結果是-2.90D。
c.換算後的是近距離倒數(也稱為框架的鏡片散開度)=1/0.188米=5.319D
d.300度近視看20釐米處手機時實際屈光度=(鏡架度數-散開度)還要再進行等效球面度轉換,即-3-5.319=-8.319D等效球面度換算後為-7.56D。
e.300度近視框架視近額外所需調節力=換算後框架度數-換算後實際屈光度數,本例為:-2.9D-(-7.56)=4.66D(比正視眼所需的調節力少了5D-4.66D=0.34D)
結論與應用:
計算過程搞得大家都想吐,有啥意義呢?當我們從遠視300度一直計算到近視1000度的時候,就可以輕鬆看出規律:
從上表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遠視眼看近處所需要的調節力非常高,如果不戴眼鏡,非常容易視疲勞,而往往號稱自己眼睛很好,看遠很清晰的人群往往伴有輕度遠視。
2、近視眼不戴眼鏡所需要的調節力會減少,長期以往對眼健康造成影響,臨床上經常發現近視伴有外隱斜就是其中的一個,尤其是對青少年眼位、雙眼視和近視控制都有消極影響。
3、戴隱形眼鏡時,在調節方面跟正視眼是一樣的。
4、戴框架也會輕微較少使用的調節量。
5、由於戴框架所需要的調節量比隱形要小,雖然幅度不是太大,但影響不可小覷。比如一位近視500度40歲人,其戴了框架少用了0.5D調節,換成隱形眼鏡後恢復到正視狀態,要加上0.5D。此時,理論上40歲人的調節儲備大概在4.5D,通過以上計算得出如果戴框架,需4.47D,如果眼睛比較好,還能勉勉強強夠用。但換成隱形眼鏡後變成了正視眼狀態,則需要5D,這最後的0.5D可能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看手機模糊。而實際上40歲這個年齡可能還會更早,因為我們的儲備調節力不會全部拿出來用,還有個體差異也比較大,如果出現30多歲換隱形後看手機模糊,也就不足為怪了。
6、這個表格還隱含了部分「近視的人老花年齡推遲」的原因,您找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