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棘胸蛙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棘胸蛙的人工養殖,就是根據棘胸蛙的生物學特性,在人工設定的條件下,使得棘胸蛙的部分或整個生活史在人工條件下進行。與自然散養相比,人工養殖增加了不同程度的人工管理,從而提高了州螞、幼蛙的成活率及成蛙的回收率。
由於不同區域、不同物種的養殖效果有較大差異,因此在進行人工增養殖利用時,在養殖對象選擇上除了要考慮經濟價值外,還要考慮以下兒個因素第一,在選種和開發上要考慮物種環境適應能力。第二,技術的成熟程度。第三,生態安全性以及物種資源保護。
劉承釗等最早提出在池塘試養棘胸蛙,此後鄒明泉、鍾貽光也於1982年在池塘中進行人工養殖的初步觀察,因條件限制並未成功。1987年,孫清潔通過觀察了解蛙生存環境和生長環境,從而提出養蛙的可能性。1989年,袁鳳霞、溫小波等,在《淡水漁業》在發表了鄂西棘腹蛙生物學及人工繁殖技術袁鳳霞等。1989年,劉與鳳開展了人工模擬生態環境進行棘胸蛙試養實驗。1990年,劉元楷等對棘胸蛙人工繁殖也進行了研究。明確提出在模擬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能夠進行人工繁殖劉元楷等,。九十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棘胸蛙的養殖中來。
根據幼蛙、成蛙是否在人工條件下養殖,人工養殖又可以分成半人工養殖和全人工養殖。
1 棘胸蛙半人工養殖模式
半人工養殖就是利用現成的良好的自然條件,選擇山上植被條件好,有茂密的森林,兩山夾一溝,溝底有小溪流,背陰,最好小溪流落差較大,形成瀑布的地方養殖棘胸蛙。在養殖過程中,只是及時補充餌料,注意防逃防天敵,還可以在人工條件下進行蛙卵的孵化、蝌蚪的飼養,直到變態成幼蛙以後,才放至有防逃設施的山澗溪流中。
福建古田高建文提倡利用山澗溪谷進行棘胸蛙人工生態圈養。在背陰山谷中選擇水源常年不斷、水質清澈、流速緩慢、無汙染的山澗溪谷,谷地斜度平緩,周圍闊葉林多,溪邊水草從生,陰涼潮溼的地點,選擇陰涼的溪水邊根據地形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建造產卵池、孵化池、蛾蚌池、幼蛙池和成蛙池。然後將蛙種包括親蛙和幼蛙投放在圍牆內。生態圈養棘胸蛙主要靠安裝黑光燈引誘昆蟲,放養數量多時,應人工輔助投餵人工培養的動物性活餌。
1987年底,楊偉國等在福建省邵武市將石自然保護區開展棘胸蛙的人工養殖研究。他們認為人工養殖棘胸蛙的理想方法是:卵的孵化、蝌蚪的變態及6月齡前的幼蛙的生長發育採取完全人工飼養;6月齡後的幼蛙的生長發育及成蛙的棲息繁殖採取半人工養殖。這種養殖方式既可以保證有較高的後代成活率.又可以滿足幼蛙生長發育及成蛙棲息繁殖等生命活動對自然環境條件的需要,加快生長發育的速度,提高繁殖率,並且可以大大節省人力物力。可是如果要大規模經營,那對半人工養殖的自然棲息繁殖地的要求要很高,而且必需面積要大。
也有人嘗試稻田仿人工自然精養棘胸蛙.他們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的稻田。為便於管理,養蛙溝、函一般開挖在稻田的四周和四個角。每個函的面積為20平方米左右,深1米,函埂高出田埂約20釐米,函底鋪30釐米厚的肥田泥,兩端鋪設管徑約為10釐米的進、出水管,管口安置鐵絲網。函與函之間用溝連通,溝寬為50釐米、深40釐米.函內和溝內兩側設置模擬自然條件的洞穴,並設有防逃設施.由於稻田施肥用藥等因素可能對這種棘胸蛙造成不良影響,因而這種養殖方式還未見有推廣應用。
半人工養殖充分有效的利用了山林資源,養蛙技術方法簡單.投資少、受益大,凡是水源常年不斷、水質清澈、流速緩慢、無汙染的山澗溪谷都可以圈養.但這種養殖方式不好控制,蛙的外逃,敵害的預防,蛙的數量,最後捕捉,都不容易控制。
2 棘胸蛙全人工養殖模式
棘胸蛙的全人工養殖,就是根據棘胸蛙的生物學特性,人工模擬棘胸蛙的野外生活的環境條件,使棘胸蛙抱對產卵、孵化、峭螞飼養、鰍蚌變態、幼蛙、成蛙的飼養及越冬等完全在人工條件下進行。全人工養殖模式實現了高密度、集約化養殖,人工模擬棘胸蛙生存的野外生態環境,經濟效益高。
1989年,胡石柳、江福來、蔡葆青在福建省尤溪和閩清進行了棘胸蛙的養殖實驗,對棘胸蛙人工催產、卵子孵化及蠟蚌培育環境條件進行研究。他們認為棘胸蛙對繁殖的環境條件是有一定要求,但是人工模擬的棘胸蛙繁殖環境並非要雷同於棘胸蛙自然繁殖場所的環境條件。人工模擬的棘胸蛙繁殖場所只要具備環境安靜陰涼,有供棘胸蛙棲息和產卵的洞穴,繁殖用水的水質清新,在藥物作用下,就能達到棘胸蛙人工催產的目的。棘胸蛙卵的孵化和鰍蚌培育在具備良好的水質,環境陰涼的條件下,其孵化率和鰍蚌成活率都能達到以上。
1990年,楊偉國進行了人工馴養棘胸蛙的繁殖研究,研究中發現,靜水或水勢平緩的水域內,棘胸蛙不能繁殖營養不良、環境噪雜對棘胸蛙的繁殖行為也有很大抑制作用。促進棘胸蝗在人工馴養條件下繁殖,必須提供流水及流水直接衝擊到的淺水層產卵附著物保證繁殖親蛙充足的營養及足夠的活動空間保持繁殖場所安靜蔭涼和隱蔽。
1992年,楊偉國又對棘胸蛙卵進行了人工孵化研究。試驗表明通過不斷改進,人工孵化棘胸蛙卵,能達到70%以上的孵化率,比野外孵化率50%要好。
2003年。柳富榮在棘胸蛙的人工養殖中也對蝌蚪的管理進行了描述,特別對蝌蚪越冬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他認為越冬管理蝌蚪的越冬可在室內進行,水溫低於12℃時,蝌蚪即趨於冬眠狀態,不吃不動,潛於水底石縫或草叢中。越冬時水深保持20釐米,採用常流水、蛙池加蓋、保溫等防凍措施,如水面結冰則應將冰面敲破,使水體有一定的氧氣交換,以免蝌蚪窒息死亡。
2004年,肖調義;趙玉蓉;章懷雲;王紅權等對人工飼養棘胸蛙蝌蚪變態發育的研究.研究表明棘胸蛙從人工孵化到變態需80~90d,變態後體長、體重均較變態前有所減少,變態期間攝食減少,變態發育過程中,首先出現後肢,然後出現前肢,同時尾部縮短,最後全部吸收,從出現後肢到前肢的出現約需20d,從完全變態到幼蛙約需17d。動物性餌料能加速蝌蚪的變態發育,植物性餌料則能延緩蝌蚪的變態。
全人工養殖實現了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棘胸蛙,隨著全人工養殖研究的深入,全人工養殖模式逐步完善,打破了棘胸蛙必須生活在山澗溪谷中的傳統概念,提高了棘胸蛙的回收率。全人工養殖只要求人工模擬的棘胸蛙繁殖場所具備環境安靜陰涼,有供棘胸蛙棲息和產卵的洞穴,繁殖用水的水質清新無汙染。但在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養殖技術。
3 棘胸蛙人工養殖業面臨的問題
3.1棘胸蛙半人工養殖業面臨的的問題
目前,棘胸蛙半人工養殖業面臨的問題很多,養殖技術不成熟是最主要的。棘胸蛙生活在南方各省背陰山的山澗溪谷的水坑、有瀑布的石洞中,蛙量少,捕捉困難。自然界天敵多,成蛙的繁殖率低,蝌蚪、幼蛙在野外存活率低。所以,半人工養殖棘胸蛙存在投入高,收益低,風險大的問題。
3.2棘胸蛙全人工養殖業面臨的的問題
有報導認為棘胸蛙已實現全人工養殖,而且養殖技術己日趨成熟。但目前市場上的棘胸蛙大部分都是從自然界捕捉,屬於人工養殖的很少,而且數量有限,價格居高不下。真正要實現棘胸蛙的標準化、規模化養殖,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其中,以下三個問題最為突出。
棘胸蛙養殖技術不規範。目前全國無統一的棘胸蛙養殖技術規範,沒有嚴格的養殖標準。目前只有起步較早的浙江省杭州市發布了《棘胸蛙無公害養殖技術規範》。
(1)、棘胸蛙的種蛙來源和人工繁殖問題。目前,大部分南方各省的棘胸蛙養殖的州蚌和幼蛙還是來源於野外,如何保證蠟蚌的數量和質量,保證棘胸蛙在人工繁殖能夠規模化,是個很大的問題。
(2)、蟒蚌和蛙的疾病問題。
3.3 病害防治
棘胸蛙的病害發生和死亡現象在自然界很難被發現,僅在人工條件下才足以發生,發病率高達85%以上,是人工飼養棘胸蛙的關鍵,通過調查發現棘胸蛙的主要疾病有蟒螞的浮頭病、出血病、爛尾病、幼蛙的爛皮病、紅腿病、浮腫病、成蛙的爛吻病、紅腿病等等。
棘胸蛙的病害受多因子的影響,當前對它疾病的研究還很少,為了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減少養殖戶的經濟損失,有必要對它的病原進行研究,為疾病的預防提供幫助。由於這一點是關於養殖的問題,因此病害防治中的用藥等等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