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脫氮除磷的發展簡史!

2021-01-10 北極星環保網

1991年,Pitman等人提出Johannesburg(JHB)工藝,該工藝是在A2/O工藝到厭氧區汙泥回流路線中增加了一個缺氧池(見圖9),來自二沉池的汙泥可利用33%左右(進水分配可調)進水中的有機物作為反硝化碳源去除硝態氮,以消除硝酸鹽對厭氧池厭氧釋磷的不利影響。

其實這兩個工藝是一樣的,只是叫法不同。在設計中A+A2/O工藝也會設計多點進水,畢竟碳源的有效分配是關鍵。

4、UCT工藝

A2/O工藝的回流汙泥中很難保證不含有硝氮,為了徹底排除在厭氧池中硝氮的幹擾,南非開普敦大學於1983年開發了UCT工藝(見圖10),將汙泥回流至缺氧區,並增加了從缺氧段至厭氧段的缺氧混合液回流,使汙泥經缺氧反硝化後再回流至厭氧區,減少了回流汙泥中的硝酸鹽含量,儘量的避免了硝態氮對厭氧釋磷的影響,同時在該工藝總存在反硝化除磷現象。但當進水碳氮比較低時缺氧池不能實現完全反硝化,仍有一部分硝氮回流到厭氧區對厭氧釋磷產生不利影響。

書本上給出的設計參數:厭氧區HRT 1-2h;缺氧區HRT 2-4h;好氧區HRT 4-12h;汙泥回流比80%-100%;缺氧回流比200%-400%;硝化液回流比100%-300%。(以上數據僅為參考,在設計時需要根據實際水質進行設計。)

5、MUCT工藝

與A2/O工藝相比,UCT工藝在適當的COD/KTN比例下,缺氧池的反反硝化可使厭氧池回流液中的硝氮含量接近於零。當進水COD/KTN較低時,缺氧池無法實現完全的脫氮,導致有一部分硝氮隨缺氧回流進入厭氧池,因此又產生了改良型UCT工藝—MUCT工藝(見圖11)。

MUCT工藝有兩個缺氧池,第一個缺氧池接受二沉池回流汙泥,後一個缺氧池接受好氧池硝化液回流,使汙泥的脫氮與混合液的脫氮完全分開,進一步減少硝酸鹽進入厭氧池的可能性。

該工藝的主要目的是優化除磷效果,第二個缺氧池進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碳源,該部分碳源反硝化速率較高,在該部分碳源消耗殆盡後,還可進行內源呼吸反硝化,雖然反硝化速率較低,但可進一步提高TN的去除率。

6、Bardenpho工藝系列

6.1 Bardenpho工藝(兩級AO工藝)

Barnard(1974)開發的Bardenpho工藝屬於早期生物脫氮(除磷)工藝,其目的是不投加外部碳源的情況下脫氮率達到90%以上。如圖12所示,在第一個缺氧段,來自硝化段的混合液內回流中含有大量的硝氮,在第一個缺氧段中利用原水中的碳源作為電子供體,進行反硝化,在該段去除的硝氮約佔70%(根據設計停留時間的不同,去除率也不相同)。BOD去除、氨氮氧化和磷的吸收都是在硝化(第一個好氧池)段完成的。第二缺氧段提供足夠的停留時間,通過混合液的內源呼吸進一步去除殘餘的硝氮。最終好氧段為混合液提供短暫的曝氣時間,以降低二沉池出現厭氧狀態和釋磷的可能性。

6.2 五段Phoredox工藝(簡稱為Phoredox工藝)

由於發現Bardenpho工藝中混合液回流中的硝氮對生物除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通過Bardenpho工藝的中試研究,Barnard(1976)提出真正意義上的生物脫氮除磷工藝流程(見圖13),即在Bardenpho工藝前段增設一個厭氧區。這一工藝流程在南非稱為五段Phoredox工藝(簡稱為Phoredox工藝),在美國稱之為改良型Bardenpho工藝。改良型Bardenpho工藝通常按低汙泥負荷(較長汙泥齡)方式設計和運行,目的是提高脫氮效率。

五段Phoredox工藝使用的SRT比A2/O工藝更長(10-20d),其他設計參數為:厭氧區 HRT=0.5-1h;第一缺氧區HTR=1-3h;第二缺氧區HRT=2-4h;第一好氧區HRT=4-12h,第二好氧區HRT=0.5-1h;汙泥回流比為50%-100%;混合液回流比為200%-400%。(以上數據僅供參考,具體設計請根據水質進行變動。)

6.3 3段改良Bardenpho工藝(或A2/O工藝)

測試表明,五段Phoredox工藝並不能將硝酸鹽含量降低至零,與第一缺氧區相比,第二缺氧池因為採用內源呼吸反硝化導致單位容積反硝化速率相當低。第二缺氧池的低效促使Simpkins和McLaren(1978)提出,在某些情況下可取消第二缺氧池,適當加大第一缺氧池,以獲得最大的反硝化處理效果和最低的回流汙泥硝酸鹽濃度,即3段改良Bardenpho工藝(見圖13),也就是目前常用的A2/O工藝。

7、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工藝

本工藝源自南非約翰尼斯堡,為UCT變型工藝,該工藝(見圖14)的主要目的是儘量減少汙泥回流中的硝氮進入厭氧池,提高較低進水濃度廢水德爾處理效率(其實脫氮工藝就是碳源的合理分配問題,在不考慮反硝化除磷的情況下,低COD廢水,除磷量越多,反硝化脫氮越差,關鍵是看操作人員如何取捨)。回流活性汙泥直接進入缺氧池,該池有足夠的停留時間利用內源呼吸去還原汙泥中攜帶的硝氮,然後再進入厭氧區進行釋磷反應。(題外話,這個工藝在有些資料上給歸為JHB工藝,我認為知道工藝的原理就行,有些問題沒必要去糾結。)

8、PASF工藝

針對A2/O工藝中各菌群間汙泥齡需求矛盾的問題,近年來有很多研究提出將活性汙泥法和生物膜法相結合(非泥膜共存工藝)以緩解這一矛盾。這時系統中就存在兩類菌群:短泥齡懸浮活性汙泥和長齡生物膜上附著的菌群,這樣能很好的解決硝化細菌與聚磷菌間的泥齡矛盾。在此基礎之上發展的工藝為PASF工藝,(見圖15)。該工藝分為前後兩段,前段採用活性汙泥法,主要包括厭氧、缺氧、好氧、二沉等;後段採用生物膜法,主要採用曝氣生物濾池或者加裝填料的生物膜池。

該工藝中硝化作用主要集中在曝氣生物濾池內,大量的硝化反應在二沉池之後完成,避免了汙泥回流攜帶硝氮對厭氧釋磷的影響。另外硝化菌和聚磷菌的分開更有利於營造最適宜各類菌群生長的環境。該工藝中,菌群分開專性較強,可以縮短各反應器的停留時間。同時,在前段活性汙泥工藝中釋磷菌在缺少好氧除磷的情況下,反硝化除磷菌(DPB)可以大量富集從而產生反硝化除磷反應,節省碳源、節省能耗。

該工藝在設計中,好氧池起到降低汙泥沉降比、進一步降低BOD(不影響硝化反應)的功能,幾乎不參與硝化反應,所以該池停留時間可以很短(1-2h)。

9、Dephanox工藝

Wanner(1992)首次提出Dephanox雙汙泥反硝化脫氮除磷工藝雛形(見圖16)。

所謂雙汙泥系統就是硝化菌獨立於反硝化除磷菌(DPB)而單獨存在於固定膜生物反應器中。該工藝解決了聚磷菌和反硝化菌競爭碳源的問題(參照反硝化除磷原理),同時也巧妙的解決了活性汙泥系統培養硝化菌需要的較長SRT這一不利條件。

在該工藝中,含DPB回流汙泥首先在厭氧池完成釋磷和儲存PHB,經過快沉池分離後,富含DPB的汙泥超越固定膜反應器至缺氧池,含氨氮的上清液直接進入固定膜反應器,進行好氧硝化,產生的硝化液流入缺氧池後與DPB汙泥接觸,完成反硝化除磷反應。由於DPB汙泥沒有經過好氧池,所以它體內的PHB幾乎全用於反硝化吸磷作用。因DPB每吸收1份的正磷酸鹽就需要7份的NO3--N,故而在汙水中N/P低於7時,就意味著缺氧池中硝氮含量不足導致不能徹底除磷,因此需要在缺氧池後增加再曝氣池,從而保證TP的穩定達標。

其實該工藝還有一定的缺陷,比如:①厭氧池中無法完全吸附有機物,導致固定膜反應器進水中攜帶有BOD,一方面抑制硝化反應,另一方面造成有機物的浪費和能耗的增高;②在進水氨氮偏高時,缺氧池中反硝化除磷菌不能徹底的去除硝氮,導致出水TN的升高。

3、總結

以上工藝是比較常規的脫氮除磷工藝,一些衍生工藝或者不常見的工藝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查一下資料。如:VIP、BCFS、Enbnras、OCO、A2N-SBR、SBR、MSBR、CAST以及A2/O工藝衍生的工藝等等,這些工藝都是基於脫氮除磷原理產生的。

筆者認為脫氮除磷前文所述的工藝,可歸結為碳源的分配(除反硝化除磷工藝外),每個工藝都有其優點,所以不能說哪個工藝最好,就看其適不適應進水水質(不考慮操作水平)。

現在環保要求越來越嚴,對於不少汙水廠因為TN問題,給生化池中投加大量的碳源,來滿足出水TN的要求,針對於這種汙水廠來說,可以不用考慮生物除磷,畢竟生物除磷的成本比化學除磷的高的太多。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氮磷百科 | 生物脫氮除磷的發展簡史
    生物脫氮除磷是指用生物處理法去除汙水中營養物質氮和磷的工藝。水體的富營養化問題是20世紀中期提出來的。含氮和磷的汙水無限制地排放,以致受納水體中藻類過度繁殖,水質變壞。原水受氮和磷的汙染,水處理的困難加大,費用增加。
  • 彭永臻:新型生物脫氮除磷能否解決汙水處理瓶頸?
    臺灣不用搞脫氮除磷,臺灣周邊是公海,排點氮磷往海裡一放,給海裡增加到富營養化物質。黑龍江往往沒有必要脫氮除磷。還有一些區域實際上也沒有富營養化,從來沒有聽說特別大的河流有富營養化的問題。富營養化有幾個條件,氮磷、溫度、陽光、擾動,因此標準該嚴的嚴,該松的松。下面是比較具體,第二個問題傳統汙水生物處理工藝和問題。
  • 水生態修復過程中脫氮除磷的工藝有哪些
    水中含有各種營養物質,才能讓水生物生長得更好,但是一旦出現氮磷超標,對於水生物也是一種危害。生活中常見的湖泊河流中出現的「綠潮」「水華」等現象,就是因為水體中的氮磷物質超標,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從而出現破壞水生態循環的問題。
  • 鋁汙泥生物填料對黑臭水體的脫氮除磷效果研究
    關鍵詞:鋁汙泥;狐尾藻;脫氮;除磷;黑臭水體近年來,由於工業廢水以及生活汙水大量排入河道,河道水體黑臭現象日漸加重,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和居民身體健康,因此,如何有效淨化黑臭河道水體已成為城市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1,2,3]。
  • 利用活性汙泥水解發酵 補充碳源優化脫氮除磷
    對於特定汙水處理廠,制約其生物脫氮除磷效果的直接因素是進水中的有機物濃度及其可利用性,為了獲得可靠的生物脫氮效果,進水COD/TKN至少要達到7~8以上,而我國很多汙水處理廠COD/TKN卻在3~5之間;對於EBPR,進水COD/TP≥40,可快速降解有機物(rbCOD)與TP比值至少要在18~20以上,或VFA/TP≥4~7,厭氧區揮發性脂肪酸VFA濃度至少要達到25mg/L,才有可能獲得比較滿意的除磷效果
  • 幹擾同步脫氮除磷效率的5個因素及對策!
    一般來說,城市汙水中所含的易降解COD的數量是十分有限的,以VFA為例,通常只有幾十mg/L.所以在城市汙水生物脫氮除磷系統的釋磷和反硝化之間,存在著因碳源不足而引發的競爭性矛盾。解決這一問題一般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從工藝外部採取措施,增加進水易降解COD的數量,例如取消初沉池,汙泥消化液回流,將初沉池改為酸化池等都有一定作用,還可考慮外加碳源的方法.二是從工藝內部考慮,權衡利弊,更合理地為反硝化和釋磷分配碳源,常規脫氮除磷工藝總是優先照顧釋磷的需要,把厭氧區放在工藝的前部,缺氧區置後.這種作法當然是以犧牲系統的反硝化速率為前提.但是,釋磷本身並不是脫氮除磷工藝的最終目的
  • PPT|同步脫氮除磷的原理及工藝匯總!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同步脫氮除磷(Simultaneou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是以高效率同步脫氮、除磷為目的而開發的一項技術,要求該工藝具有較好的脫氮、除磷效果,可以在一個處理系統中同時去除氮和磷,
  • 如何去除汙水脫氮除磷工藝中的四溴雙酚A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1 引言四溴雙酚A(TBBPA)是一種重要的溴代阻燃劑,廣泛應用於合成樹脂、聚碳酸酯、塑料、電子產品外殼、集成電路板、紡織等產品中,以防止火災的發生.在生產、使用、拆解和回收這些產品時,TBBPA可能會擴散到環境介質中.在大氣、水體、沉積物和土壤等環境介質以及動物、人體內都發現了TBBPA的存在.TBBPA具有生態毒性和生物累積性
  • 生態篇——關於生物群落內涵、植物群落概念及其發展簡史
    在生態學發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但是對於生物群落的兩種對立觀點——個體論學派和機體論學派的爭論至今未休。群落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動、植物種類?它們為什麼像現在這樣分布著?它們之間是怎樣發生著相互作用的?這是群落生態學最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 脫氮除磷系統如何正確的投加藥劑?
    例如, 有效的反硝化需要易生物降解的碳源, 生物除磷需要短鏈揮發性脂肪酸, 在一些天然水質較軟的地區, 需要補充鹼度以維持整個曝氣池硝化過程所需的pH條件; 另外, 如果使用化學除磷, 無論是作為生物除磷過程的補充還是作為主要的除磷手段, 都需要添加金屬鹽和聚合物。
  • 沸石粉對好氧顆粒汙泥造粒、脫氮除磷的強化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機理
    Environmental Research(IF:5.715)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Positive Effects of Zeolite Powder on Aerobic Granulati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and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的研究論文,深入解析了汙水處理過程中,沸石粉對好氧顆粒汙泥造粒、脫氮除磷的強化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機理
  • 《未來簡史》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內容簡介:  當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日益成熟未來,人類將面臨著三大問題: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意識與智能的分離;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這三大問題,以及如何採取應對措施,將直接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發展。
  • 人類簡史是如何展示未來經濟生活的發展方向的?
    猶太人赫拉利寫出《人類簡史》這本書並不奇怪,以千年為敘事單位,顛覆一切灌輸到人類意識之中的建構秩序,引發智人重新認知自己、思考未來,全書內容既振聾發聵,又飽含深情;中國人雖然不缺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情懷,卻恐怕是提不出《人類簡史》中眾多的顛覆性思考。
  • 地球簡史5: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不存在?
    「寒武紀」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著名的「生物大爆發」就出現在這個時期。「寒武紀大爆發」對地球生物的貢獻有多大呢?請您看一組簡單數據,您立刻就明白了。也就是說看似兩種完全不同的生物,也許他們是同一種,只是身體器官的位置變化較大。在當時,生物基因沒有現代生物那麼複雜,Hox基因表現出的突變率也會較高,因此生物多樣性就產生了。
  • 城市汙水生物脫磷除氮工藝的新進展
    生物法除磷工藝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得到快速發展,不需要大量額外的設備投資,充分利用其原有廢水生化處理設備,就可以在完成對有機物去除的同時去除磷,而且處理成本低。因此本文根據城市汙水生物脫磷除氮工藝的發展進行了分析與研究。關鍵詞:城市汙水;生物脫磷除氮;新進展 引言化學除磷是歐洲較早應用的除磷方法。
  • 地球簡史4:生物大爆發前夕,生物化石空白期之謎
    哥倫比亞超大陸在這段時間開始破碎,大型宏觀藻類開始出現,代表性生物為藍藻、褐藻。到了延展紀時,有性生殖的生物誕生了,並且海岸邊潮溼的泥土中出現藍菌,這是第一種向陸地進發的生物。造山運動促使羅迪尼亞超大陸在狹帶紀逐漸形成。
  • 湖州曝氣生物濾池_寧波丰標環保
    湖州曝氣生物濾池, 本實用新型有效解決了對原水碳源利用不充分、常規曝氣生物濾池預處理複雜、反衝洗頻繁和的問題,同時能使汙廢水達到同步脫氮除碳和除磷目的,兼具成本低、汙泥沉積少、生物倍增等特點,具有極大的推廣應用價值。
  • 《空間簡史》
    《空間簡史》 [意]託馬斯·馬卡卡羅、克勞迪奧·M.達達裡 著 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9年1月 ISBN:978-7-5411-5180-4 定價:39.80與《時間簡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並稱「四大簡史」。 從模糊的地域認知到窺探宇宙星辰;從肉眼可見的維度到量子化的世界;從日心說、大爆炸理論到多元宇宙理論等空間假說和概念,人類求知的腳步從未停止,對空間的探索也從未停止…… 《空間簡史》按照時間線索,向讀者展現了一段人類探索無涯空間,找尋自我定位的崎嶇旅程。
  • 《未來簡史》預言人工智慧終結人類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高秋  崔曉冬】以色列75後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於2014年撰寫了一部《人類簡史》。這本書一經上市便轟動國際,引發30個國家爭相購買版權,併入選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諸多名人的年度書單。時隔兩年多,《人類簡史》的姐妹篇《未來簡史》問世,再度引發西方思想界熱議。
  • 脫氮除磷系統藥劑投加的正確姿勢!
    有效的反硝化需要易生物降解的碳源,生物除磷需要短鏈揮發性脂肪酸,在一些天然水質較軟的地區, 需要補充鹼度以維持整個曝氣池硝化過程所需的pH條件;另外,如果使用化學除磷,無論是作為生物除磷過程的補充還是作為主要的除磷手段, 都需要添加金屬鹽和聚合物。本文討論各種藥劑投加方法的基本原理、投加量計算和操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