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射線對地球生命的影響
孤獨的電子(像是β粒子,雖然來源仍不清楚),構成其餘1%的絕大部分;γ射線和超高能中微子只佔極小的一部分。地球所接受的宇宙射線地球所接受的宇宙射線主要來自太陽,還有小部分來自遙遠的可見宇宙,由一些還未知的物理機制產生的。宇宙線的能量可以超過1020eV,遠超過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可以達到的1012至1013 eV,使許多人對有更大能量的宇宙線感興趣而投入研究。
-
俄稱宇宙射線影響地球氣候 本世紀全球可能變冷
俄羅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俄羅斯水文氣象局中央高空氣象臺的科研人員通過多年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論解釋。該理論認為,宇宙射線流在全球氣溫的變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21世紀全球氣溫將不再升高,而是開始變冷。該科研項目獲得了俄羅斯聯邦基礎科學研究基金的資助。
-
NASA新技術在地球上模擬宇宙射線
美國宇航局(NASA)在地面環境搭建了第一個模擬宇宙射線效應的實驗室,為太空放射生物學開闢了新的紀元。科學家知道太空環境的射線對人體影響很大,可是在過去三十多年的研究裡,都只能研究單能單離子射線的輻射後果。
-
研究:生物分子的手性偏向或受宇宙射線影響
高能天體物理學家格洛布斯(Noémie Globus)在史丹福大學作為訪問學者期間進行的一份研究提出,這可能是地球上造就生命的時期,受到宇宙射線手性的影響。格洛布斯說,大氣層反射大部分的宇宙射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少部分的透過大氣抵達地面,此時它們多數已經衰變為介子了。
-
宇宙射線對地球的影響有多大?它能穿透1000公裡的大氣層嗎?
,既有我們熟悉的X射線、α射線、β射線,又有我們不太熟悉的強子、μ子等等,各種高能電磁波和帶電粒子可謂是應有盡有。對人的血肉之軀來說宇宙射線太可怕了,但是對科學家來說,這些射線帶來了豐富而又珍貴的宇宙信息。宇宙射線對地球的物質演化也很重要,它們誘使地球外層大氣發生核反應,產生所謂的「宇宙成因核素」,影響著地球大氣圈乃至巖石圈的物質組成。不知不覺間,宇宙射線已經陪伴了地球45.5億年,而人們研究宇宙射線的歷史才不到100年。
-
你不了解的氣候真相
一份2002年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南極州內陸在1966年到2000年之間卻變冷了;最新的研究也顯示在1969年到2000年,南極洲東部氣溫的確略有降低;此外,科學家使用雷達測量南極冰蓋的冰層厚度,結果顯示1992年到2003年間,巨大的南極東部冰蓋的厚度也在緩慢增長。這些現象顯示南極大陸似乎正在變得更冷。
-
新研究顯示: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不需全民食素
外媒稱,一項新研究顯示,除非我們改變種植、食用和扔掉食物的方式,否則世界可能無法將全球變暖保持在相對安全的最低水平,但這並不需要所有人都吃素食。據美聯社紐約11月5日報導,研究人員考察了食物系統的五種廣泛修複方法,並計算出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對抗全球變暖。
-
新研究顯示: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不需全民食素
參考消息網11月6日報導 外媒稱,一項新研究顯示,除非我們改變種植、食用和扔掉食物的方式,否則世界可能無法將全球變暖保持在相對安全的最低水平,但這並不需要所有人都吃素食。根據周四出版的《科學》周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他們發現,在這五種修複方法中各取一部分,而不是全靠吃素食,就能完成這項工作。研究發現,如果世界食物系統保持目前的發展軌跡,那麼未來80年將產生近1.4萬億噸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來自奶牛打嗝、肥料、土壤管理不善和食物浪費。即便全球停止燃燒化石燃料,食物系統的這種排放量也很可能使地球變暖的幅度超過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目標。
-
由於科學家觀測宇宙射線,引發的一場有趣的爭議!
不可思議法則現已知道宇宙射線是「高速飛行的粒子」。宇宙射線的粒子主要是由質子或氦、鐵等的原子核組成,此外電子、光子、中微子等也作為宇宙射線來到地球。但是質子或原子核、電子等是帶電粒子。一旦帶電粒子飛到磁場中,它因受到一種被稱作「洛倫茲力」的影響,帶電粒子運動軌跡會發生彎曲。
-
宇宙射線或可解釋為何地球生命偏愛右旋DNA
來源:新浪科技宇宙射線粒子與手性生物分子之間存在著不平衡的相互作用,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完全依賴於右旋的DNA和RNA螺旋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日消息,科學家花了20多年才確定DNA雙螺旋是右旋的,但為什麼如此?一項新研究認為,在生命誕生初期,宇宙射線可能賦予了右旋的DNA某種演化優勢。
-
宇宙射線嚴重影響生命 大氣層才是關鍵庇護
「如果輻射量太大,那麼生命將不復存在,」研究作者、藍色大理巖科學學院的物理學家迪米特拉·阿特瑞(Dimitra Atri)這樣說道。藍色大理巖是由全世界科學家網絡組成的非盈利科學院。 科學家將研究關注於兩個可能影響行星受到的宇宙輻射量的因素——自身磁場的強度和大氣層的厚度。
-
宇宙射線解釋了引起閃電的電場
關於產生電場的新的實時信息可以從宇宙射線雨通過雷暴時形成的無線電波中獲得。這是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小組研究了射電望遠鏡在電暴期間記錄的數據後得出的結論。研究團隊看到了帶電粒子產生的無線電發射的變化,計算機模型表明這是由於雷雲中強電場的偏轉所致。
-
宇宙射線解釋了引起閃電的電場
關於產生電場的新的實時信息可以從宇宙射線雨通過雷暴時形成的無線電波中獲得。這是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小組研究了射電望遠鏡在電暴期間記錄的數據後得出的結論。研究團隊看到了帶電粒子產生的無線電發射的變化,計算機模型表明這是由於雷雲中強電場的偏轉所致。據衛星成像顯示,全世界每秒鐘大約有40次閃電。雖然大部分是無害的,但是雷擊會損壞建築物,甚至會殺死人。
-
宇宙射線是個什麼鬼?
赫斯開始認真研究物理學最熱門的課題——輻射。他發現即使附近沒有放射性元素,驗電器還是總能探測到帶電粒子。而且,無論怎麼對驗電器進行絕緣處理也沒用。這個現象把他迷住了。當時公認的解釋是,地球上的礦物質發出周期性輻射,導致驗電器有讀數。若果真如此,把測量儀器放到遠離地面的高處時,帶電粒子的數目應該會減少。
-
地球上看不見摸不著的宇宙射線,實際上在太空,太空人可以看到它
宇宙射線,聽起來是很神秘的物質,在地球上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即使要一窺其真容,我們也要憑藉專業的、巨大的探測器來實現,比如:阿根廷的皮埃爾·奧格爾宇宙射線觀測站,它可以研究超高能宇宙射線,這是落在地球上的宇宙能量最高的粒子。
-
地球生命為什麼多是右旋DNA?科學家:這與宇宙射線脫不了關係
事實上,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的DNA都偏愛右旋結構,所以科學家希望能夠從生物誕生和進化的角度對此進行分析,試圖從中找到準確的答案。生物學家認為,如今宇宙中存在很多「手性」結構,它們像人類的雙手一樣有左右之分,並且以對稱的形式存在,無論從物理還是化學的角度,我們都很容易發現這種對稱性,即便是微生物的遺傳物質,也將這一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
-
超新星爆發的致命宇宙射線,導致地球形成了範艾倫輻射帶
同時,輻射帶也影響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因為哈勃處在相當低的軌道,離地僅559公裡。因此,當哈勃通過南大西洋上空時必須暫時關閉觀測窗口。因為範艾倫輻射帶剛好在這裡碰觸到地球的上層大氣,如果開啟觀測的話,可能會損壞哈勃的觀測元件。探險者1號是美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
地球雨量增速超科學家預期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熱帶地區未來的降雨量也會持續增長。 資料圖NASA的研究發現,之前的研究可能低估了熱帶地區未來的降雨量。與觀測到的熱帶地區高空雲量相比,此前全球氣候模型的數據低估了雲量減少的速度,從而使模型的預測有誤。雲量減少會影響到地球的熱量平衡——即從太陽吸收的熱量和地球散發的熱量。若未來的高空雲量減少,地表失去雲層的保溫作用,熱帶大氣則變冷,導致水蒸氣遇冷液化成水,也就是雨滴。30到40年前的觀測數據顯示,赤道附近的熱帶環流範圍在逐漸減小,這也導致高空的雲量減少。
-
超高能宇宙射線是來源於銀河系外的
因為它們有電壓,宇宙射線因穿越銀河系的磁場而偏轉。這一過程正如穿透濃霧的隨機散落的光線,從而否定了所有關於宇宙射線來源於哪裡的論述。因此,地球上被探測到的宇宙射線均等地來自於各個方向。這讓天文學家不禁疑問銀河系內的原子是否加速或者它們是否來源於銀河系外。
-
科學家證明當你飛向火星的時候,宇宙射線能損害你的骨骼!
但是最新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未來載人火星登陸任務最大的障礙是宇宙射線輻射。 報告指出,國際空間站女太空人工作18個月、男太空人工作24個月身體遭受的太空輻射已超過生命承受極限,對於未來的載人火星任務而言,漫長太空之旅將承受更長時間的深太空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