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爆發的致命宇宙射線,導致地球形成了範艾倫輻射帶

2021-01-19 騰訊太空

藝術概念圖:環繞地球範艾倫輻射帶的內部及外部邊緣


太空的變化多端總讓人難以置信。地球的磁場俘獲了大量帶電粒子並將這些粒子捆綁在地球周圍,其分布高度為500-58000千米,帶電粒子就在這個高度範圍內圍繞著地球旋轉。從而形成了範艾倫輻射帶,衛星及宇宙探測器的電子原件及傳感器在該輻射帶中穿行時,會受到高能粒子的損害,太空人也會受到輻射劑量的傷害。


一般來說,內輻射帶裡高能質子較多,外輻射帶裡高能電子較多。輻射帶會對人類身體造成巨大傷害,因此,它是人類進行星際航行及探測的巨大障礙。


同時,輻射帶也影響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因為哈勃處在相當低的軌道,離地僅559公裡。因此,當哈勃通過南大西洋上空時必須暫時關閉觀測窗口。因為範艾倫輻射帶剛好在這裡碰觸到地球的上層大氣,如果開啟觀測的話,可能會損壞哈勃的觀測元件。


探險者1號是美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1號衛星於1958年2月1日由丘諾1號運載火箭在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LC-26發射臺發射升空,是美國科學衛星系列的第一顆衛星。



20世紀初,挪威空間物理學家斯託默從理論上證明,在地球周圍存在一個帶電粒子捕獲區,大部分區域處於後來發現的輻射帶內。1958年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探索者1號發現的,地球周圍確實存在著一條輻射帶,當時的研究小組組長是愛荷華大學的詹姆斯·范·艾倫,這條輻射帶最終以他的名字命名。


研究小組組長:愛荷華大學詹姆斯·范·艾倫


在1958年1月31日發射的探索者1號上,範·艾倫使用的宇宙射線探測器非常簡單,只是一個蓋革計數器和一個磁帶存儲器。在1958年後續的3次太空任務——探索者3號、探索者4號和先鋒3號,進一步確定了範艾倫輻射帶的存在及結構。 


蓋革計數器最初是於1908年由德國物理學家漢斯·蓋革和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實驗中,為了探測α粒子而設計的。後來在1928年,蓋革又和他的學生米勒對其進行了改進,使其可以用於探測所有的電離輻射。


範艾倫帶擁有兩個永久性輻射帶:內輻射帶及外輻射帶,2013年還發現了一個臨時性輻射帶。範艾倫內輻射帶及外輻射帶是在1958年發現的,當時的科學家認為,範艾倫輻射帶中的帶電粒子是通過一個被稱為宇宙線反照率中子衰變的過程形成的,在該作用過程中,中性原子在宇宙射線的作用下發生分解,形成了質子和電子。帶電粒子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被地磁場所俘獲,圍繞著地球旋轉,形成了範艾倫輻射帶。


科學家一直認為地球周圍只有兩個範艾倫輻射帶,但2012年夏季發射的範艾倫探測器搭載的儀器發現,存在第三個短暫的輻射帶。科學家觀測到這個第三個輻射帶,一共持續了4周時間,最後被來自太陽的一場強烈的行星際衝擊波殲滅。


衛星及宇宙探測器在範艾倫輻射帶中穿行的位置


但是,時間過了60年之後,截至2017年之前,還沒有任何人真正在宇宙線反照率中子衰變過程中檢測到電子的形成。


《自然》期刊於上周三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一個研究小組在該報告中稱,他們在範艾倫內輻射帶發現了電子,這一發現證實了之前科學家針對範艾倫輻射帶形成原理所提出的理論解釋。


該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大氣和空間物理實驗室李新林教授說:「我們在範艾倫輻射帶內部邊緣附近第一次發現了這些高能電子。最終成功破解了這個60年歷史的謎團。」


超新星強烈的宇宙射線激烈撞擊地球附近的原子


該小組的科學研究顯示,範艾倫輻射帶中的高能粒子是在超新星爆發致命性宇宙射線的作用下形成的。這些強烈的宇宙射線激烈撞擊地球附近的原子,導致原子中的中子發生衰變,進而在宇宙線反照率中子衰變過程中形成質子和電子,地球磁場再將放射出來的質子和電子俘獲。就這樣,形成了環繞地球的範艾倫輻射帶。


研究小組使用的科學設備是一個鞋盒狀大小的粒子太空望遠鏡衛星,設計和操作這顆衛星的,不是專業的研究人員,而是由科羅拉多大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組成的團隊。這顆衛星的名字叫做立方體衛星,於2014年發射升空進入地球軌道。該立方體衛星的任務是測量高能太陽質子及電子通量,該任務目前已經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大氣和空間物理實驗室研究小組使用的鞋盒狀大小的粒子太空望遠鏡立方體衛星


該研究報告共同作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大氣和空間物理實驗室丹尼爾·貝克教授說,本次研究成果是一個重大發現,該衛星通過觀測做出了很多科學發現。


科學家希望,這顆衛星能夠幫助科學家勾勒出地球附近宇宙空間及其對地球影響的更精確圖景,幫助人類更好地預防並保護各類探測器及太空人,讓這些探測器、衛星、太空人在飛越範艾倫輻射帶時不要被高能粒子曬成黑乎乎的黑曜石。


相關焦點

  • NASA成立後發射的第一個探測器,證實了範艾倫輻射帶的存在
    先驅者1號的科學目標是在地球附近和月球軌道,研究電離輻射,宇宙射線,磁場和微隕石,但由於機械故障導致未能達到進入月球軌道所需的逃逸速度,它達到的峰值高度為115400千米。範艾倫輻射帶是環繞地球的高能粒子輻射帶,首次由探險者1號(Explorer 1)攜帶的蓋革計數器(Geiger Counter)發現,在發射升空之前,科學家們期待測量到宇宙射線——源自太陽系以外的高能粒子,升空後測得的輻射量比人們預期高出一千多倍,從此一門新的物理學科誕生了。
  • 範艾倫探測器觀測到地球超高能輻射帶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處於範艾倫輻射帶中心,2015年3月17日,日冕物質拋射(CME)產生的震蕩波衝擊了地球的磁層,引發了近十年來最大的一場地磁風暴。NASA的範艾倫探測器觀測了此事對輻射帶的影響,這是空間氣候中一個常見的形態,當磁層收到短暫而突然的幹擾時,就會產生地磁風暴。
  • 範艾倫輻射帶內部輻射量比之前預想的更弱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天文學家最新觀測表明,地球內部範艾倫輻射帶比之前預想的更弱,通過該研究將有助於設計新型太空飛船。發現範艾倫輻射帶大約已有50年時間,它被認為是富含超快速電子,這些電子伴隨放射性物質轟擊飛行器。
  • NASA宣布範艾倫探測器進入輻射帶探測的最後階段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繞地球軌道運行了六年多的2個範艾倫探測器進入了最後探索階段。
  • 科學家:範艾倫輻射帶怎麼解釋?
    就在大家疑惑為何找不到其他文明的時候,有天文學家提出一種令人擔憂的可能,人類會不會是被高級文明圈養著,也就是說,地球是高級文明的一所實驗室,也可能是整個太陽系,相當於國與國的地盤,這是文明與文明的星域。
  • 距離地球65光年的超新星爆發可能導致生物大滅絕
    或者,它可能是一個致命的訪客:小行星碰撞,就像那種殺死恐龍的東西。然而,來自太空的死亡可能最終來自更遙遠的地方。研究人員說:「我們研究的主要信息是,地球上的生命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是更大宇宙的公民,宇宙介入我們的生活。這通常是不知不覺的,但有時是兇猛的。」
  • 美國航天局發現人造「太空屏障」正推離範艾倫輻射帶
    發表在最新一期《空間科學評論》上的研究報告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範艾倫探測器發現了一個人造的「太空屏障
  • 太空百慕達:範艾倫輻射帶
    這些帶電粒子的輻射能量極強,它們不斷地消失,又不斷地噴湧而出,共同組成了環繞地球的高能量輻射帶。那麼這些高能量的帶電粒子來自何處呢?答案是:太陽。正是太陽輻射的高能帶電粒子被地球的磁場所俘獲,於是便形成了範艾倫輻射帶這一特殊的區域。
  • 地球上的物種大滅絕或是超新星爆發所致
    ,可能是來自附近超新星的致命宇宙射線。我們認為,距離地球約65光年的一次或多次超新星爆發,可能是造成臭氧長期喪失的原因。」研究的主導者、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的天文學和物理學教授Brian Fields說。該小組還探索了臭氧損耗的其他天體物理原因,如隕石撞擊、太陽噴發和伽馬射線爆發。「但這些事件很快就會結束,不太可能像泥盆紀末期那樣造成持續時間較長的臭氧消耗。」
  • 科學家發現在地球周圍有反物質帶
    這一刊載於《天體物理學通報》的論文中描述的結果證實了之前的理論預測,即地球的磁場能夠俘獲反物質粒子。      該科學家小組稱他們在地球的範艾倫輻射帶兩個層面之間的區域發現了少量的反物質粒子。但儘管很少,研究人員們相信這些反物質將足以供給未來的反物質推進太空飛船所需。
  • 地球附近出現大量反物質粒子,它們哪兒來的,有什麼影響?
    而在地球的周圍,就發現了大量的反物質粒子。這些反物質粒子為何出現在地球的周圍,它們究竟來自哪裡,對地球又有什麼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許多科學家認為,在宇宙中存在著反物質。所謂的反物質就是物質的反狀態。如電子的反物質就是正電子,質子的反物質就是負質子。
  • 地球附近出現大量反物質粒子,它們哪兒來的,有什麼影響?
    而在地球的周圍,就發現了大量的反物質粒子。這些反物質粒子本不應出現在地球的周圍,它們究竟來自哪裡,對地球又有什麼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在地球磁場的作用下,地球外層空間存在著兩條高能粒子輻射帶,它就是著名的範艾倫輻射帶。
  • 地球是外星高等文明「實驗場所」?科學家:2個神秘地帶就是證據
    木星保護地球示意圖原來在地球近層宇宙中裡面存在一條輻射帶,這條輻射帶被命名為「範艾倫輻射帶」,所謂範艾倫輻射帶,就是指包圍著地球的一條高能粒子輻射帶,我們知道宇宙中充滿各種有害粒子和射線,比如伽馬射線,對生命的危害極大,還有對生命有害的太陽風,反正宇宙環境非常惡劣,如果不穿太空衣讓人體暴露在宇宙空間裡面,很快就會死亡,但是這些有害粒子
  • 地球怎麼了?NASA發現地磁出現異常,或無法抵擋太空輻射
    ,覺得地球上存在生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卻不知道生命出現在地球上,是多麼的幸運,需要多種因素加在一起才可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太陽為地球提供光和熱量之外,地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它就是地球的磁場。地球的磁場猶如一道天然屏障,幫助我們隔絕了各種危險。如果沒有地球的磁場,生命也不可能會出現。什麼是地球的磁場呢?
  • 地球周邊存在反物質帶 南太平洋上空最豐富(圖)
    義大利巴裡大學的研究小組近日研究發現,在地球周邊確實存在著神秘的反物質帶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射線一直在不斷的對地球進行「射擊」,在它的侵襲下,地球上形成了質子和電子的穩定流,以及其它一些粒子,當這些粒子與上空的大氣相碰撞時
  • 清理包裹著地球的輻射外殼,是平民太空旅行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
    1958年1月31日,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一號升空,在上升的過程中,宇宙射線探測器吸收了大量,圍繞著我們的星球的輻射。實際上這是如此極端,以至於科學家們最初認為他們檢測到的是蘇聯的核試驗,但是很快他們發現這是自然現象,地球是被兩個巨大的輻射帶包裹著。
  • 超新星爆發究竟有多可怕?科學家:造成過地球生物大滅絕
    如果你生活在3.59億年前的地球上,你可能會發現,這裡的星光竟然比滿月還亮。但是,你不會在這樣浪漫的環境下存活很長時間。很快,你就會死於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宇宙輻射。泥盆紀和石炭紀之間,地球上曾經發生過一次生物大滅絕。近日,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宇宙射線可能是這次滅絕的罪魁禍首。
  • 觀測到超新星爆發的高移動速度,達到了每小時2000萬英裡
    當宇宙中的恆星演化到末期時已無法維持自身的運行時,會經歷一場劇烈的爆炸向宇宙釋放出最後的能量,同時恆星自身的物質會以星雲的形式散布到宇宙中,科學家把這個過程稱過超新星爆發,這是宇宙中最燦爛的恆星死亡方式,17世紀的科學家在夜空中曾觀測到一場超新星爆發,如今天文學家通過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重新觀測了這場超新星爆發的圖像,又有了新的發現。
  • 超新星爆發,或導致3.6億年前地球生命大洗牌?還會來一次嗎?
    相反,距離地球約65光年的一次或多次超新星爆炸可能是造成臭氧長期損失的原因。研究人員也評估了其他導致臭氧層消耗的天體物理原因,例如隕石撞擊,太陽噴發和伽馬射線暴。但是這些事件很快結束,不太可能導致泥盆紀末期的臭氧長期消耗。然而,化石證據表明,泥盆紀-石炭紀生物大滅絕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了30萬年,這表明可能發生多次災難,甚至可能發生多次超新星爆炸,這完全有可能。大質量恆星通常與其他大質量恆星一起出現在星團中,並且其他超新星很可能在第一次爆炸後不久出現。
  • 超新星可能在3.59億年前造成了地球的大滅絕
    一個超新星爆炸,造成大質量恆星距離地球65光年的死亡,似乎有這個時期地球上的生命抽取。滅絕事件對溫水海洋生物影響最大。 恆星爆發時產生的致命宇宙射線會撞擊地球,使許多生命喪命。「……最接近的超新星威脅是來自Betelgeuse恆星,它距地球有600光年遠,而距25光年的致命距離還遠,」伊利諾伊大學(我)艾德麗安·埃特爾(Adrienne Ertel)說。臭氧消耗可能是各種環境觸發因素的結果,但其他原因與當時的地質記錄中所見的細節不符。研究小組探索了隕石,太陽噴發和伽馬射線爆發(GRB)對古代地球環境的影響。虛擬模型揭示了全世界臭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