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宣布範艾倫探測器進入輻射帶探測的最後階段

2021-01-19 科學解碼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繞地球軌道運行了六年多的2個範艾倫探測器進入了最後探索階段。 自2012年發射以來,這2個探測器一直在探索地球的輻射帶。在這個任務中過程當中,範艾倫探測器證實了相關科學理論,並向科學家揭示了新的結構和過程。


最後一階段的探索於2019年2月12日開始,範艾倫雙探測器當中的一個探測器開始了一系列軌道下降操作,將軌道最低點從大約375英裡下降到距離地球只有190英裡。軌道的最低點叫做近地點。這個探測器大約15年後最終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現在任務的目標是利用空氣阻力將衛星帶入大氣層,最終燃燒殆盡而不是成為太空碎片。


3月份,第二個範艾倫探測器將開始軌道下降。目前,探測器在地球輻射帶的軌道上運行,這個區域充滿了快速移動的粒子,這些粒子會干擾衛星電子設備,並對通過它們的太空人構成威脅。輻射帶的大小和形狀隨太陽活動而變化。


範艾倫探測器向研究人員發回有用數據的時間比預期的2年要長得多。之前沒有任何太空飛行器能在危險輻射帶中運行超過兩年,但這2個探測器已經打破了記錄,即在沒有事故的情況下運行達到將近7年。

相關焦點

  • 範艾倫探測器觀測到地球超高能輻射帶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處於範艾倫輻射帶中心,2015年3月17日,日冕物質拋射(CME)產生的震蕩波衝擊了地球的磁層,引發了近十年來最大的一場地磁風暴。NASA的範艾倫探測器觀測了此事對輻射帶的影響,這是空間氣候中一個常見的形態,當磁層收到短暫而突然的幹擾時,就會產生地磁風暴。
  • NASA成立後發射的第一個探測器,證實了範艾倫輻射帶的存在
    Credit:NASA先驅者1號,源自美國陸軍的項目,它是NASA成立後發射的第一個探測器,於1958年10月11日發射升空。先驅者1號原計劃進入月球軌道,拍攝月球表面。先驅者1號的科學目標是在地球附近和月球軌道,研究電離輻射,宇宙射線,磁場和微隕石,但由於機械故障導致未能達到進入月球軌道所需的逃逸速度,它達到的峰值高度為115400千米。
  • 超新星爆發的致命宇宙射線,導致地球形成了範艾倫輻射帶
    從而形成了範艾倫輻射帶,衛星及宇宙探測器的電子原件及傳感器在該輻射帶中穿行時,會受到高能粒子的損害,太空人也會受到輻射劑量的傷害。一般來說,內輻射帶裡高能質子較多,外輻射帶裡高能電子較多。輻射帶會對人類身體造成巨大傷害,因此,它是人類進行星際航行及探測的巨大障礙。
  • 範艾倫輻射帶內部輻射量比之前預想的更弱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天文學家最新觀測表明,地球內部範艾倫輻射帶比之前預想的更弱,通過該研究將有助於設計新型太空飛船。發現範艾倫輻射帶大約已有50年時間,它被認為是富含超快速電子,這些電子伴隨放射性物質轟擊飛行器。
  • 美國航天局發現人造「太空屏障」正推離範艾倫輻射帶
    發表在最新一期《空間科學評論》上的研究報告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範艾倫探測器發現了一個人造的「太空屏障
  • 科學家:範艾倫輻射帶怎麼解釋?
    雖然有著相對悲觀的科學家指出,人類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宇宙的確只有人類的存在,但這個猜想很快就被無數人打破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一觀點屬實狹隘,要知道,在人類探測的已知宇宙範圍中另外,「實驗室假說」中有這樣一個地方,在地球的附近有一個輪胎裝的神秘地帶--範艾倫輻射帶。在2012年8月30日,美國NASA發射兩個探測器,對範艾倫輻射帶進行研究,研究時間長達五年,得出來的結論是,這個輻射帶可以保護地球免遭太陽風和高能粒子的侵擾。
  • 太空百慕達:範艾倫輻射帶
    通信信號常在這裡失靈,太空飛行器在這裡也可能遭受輻射傷害,甚至還會把衛星吞噬,絕對稱得上太空百慕達,此處是範艾倫輻射帶。注意是範艾倫輻射帶,不是郭艾倫輻射帶。於是為了證實這個判斷,範艾倫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1958年7月26日,「探險者4號」發射升空,在探險者4號的蓋革計數器的前端,範艾倫加蓋了一塊薄鉛片,以此作為過濾器來擋住一部分輻射,果不其然,計數器失靈的現象不再發生,由此便證實了範艾倫的判斷。從此,地球高空的範艾倫輻射帶正式被揭示了出來,它正是存在於地球周圍的一個強電磁輻射帶。
  • 日本JAXA公開宇宙輻射帶探測衛星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29日在相模原市的設施向媒體公開了調查包圍地球的強輻射帶之謎的探測衛星「ERG」。
  • 木星探測器朱諾號再次發生故障:進入保護性「安全模式」
    NASA官員表示,「朱諾號」於美國東部時間10月19日凌晨1:47進入了保護性的「安全模式」,導致無法收集任何數據。「朱諾號」於10月19日第二次接近木星。「朱諾號」項目經理裡克·尼巴肯(Rick Nybakken)在公告中表示:「在進入安全模式時,太空飛船距離接近木星的最近點還有超過13個小時。我們距離木星更強的輻射帶和磁場還有相當遠的距離。
  • 科學家發現範艾倫輻射帶還存在一些奧秘
    2012年,美國航天局發射了一對探測器以詳細地研究它們,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兩艘太空飛行器同時觀測輻射帶,它們能彼此交換信息以獲得更多的數據
  • NASA發現的「輪胎」區域就是證據
    人類進入太空時代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卻只有冰山一角,在此過程中曾經有不少科學家認為外星文明一定存在,也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有觀點表示,地球之外的空間遠遠沒有我們設想的那麼熱鬧,甚至整個宇宙都十分靜謐,人類或許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體。
  • NASA發現有巨大人造防護罩圍繞著地球VS 什麼是地球帷幕?
    回溯到2012年,NASA發射了兩臺太空探測器,以時速3,200公裡(時速2,000英裡),一前一後地穿越範艾倫輻射帶。最近,範艾倫輻射帶探測器偵測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當它們監控地球地磁區的帶電粒子時,這些太陽能放電被一些低頻率的電阻擋在軌道外。
  • 探索外星生命:NASA宣布,「木衛二快艇」任務已獲準進入下一階段
    美國航天局宣布,他們的「木衛二快艇」任務已獲準進入下一階段的任務,進入最終設計階段。火星是我們大多數太空飛行器、著陸器和漫遊者正在研究的地方,用以尋找太陽系其他地方曾經存在生命的任何證據。但是和行星科學家交談,他們對太陽系的海洋世界同樣感到興奮;衛星、小行星、矮行星和柯伊伯帶的天體,在這些地方,厚厚的冰層下可能有浩瀚的液態水海洋。
  • NASA啟動緊急調查:南大西洋異常區域正急速擴張,非洲南部已陷落
    對太空飛行器的影響磁場變化對太空飛行器影響挺大,地球磁氣圈中有一個範艾倫輻射帶。1958年1月31日,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一號」升空,其攜帶的改革計數器突然下降到0,1958年3月26日探險者三號升空時,又發生了同樣的狀況,當時科學家非常不解!
  • 「朱諾」探測木星三大看點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美國「朱諾」探測器已經成功進入木星軌道,那麼這次探測任務都有哪些看點?業內專家會重點關注科學意義和工程難度,而如果只是想看熱鬧的話,了解一下西方的天體命名和科學家如何「八卦」神話人物也挺有意思。  看科學  探測木星能幫助我們了解太陽系的演化  「通過『朱諾』,我們可以調查木星巨大的輻射帶,可以深入了解這顆行星的內部,還可以了解木星是如何誕生的,以及我們的整個太陽系是如何演化的。」美國航天局局長查爾斯·博爾登在宣布「朱諾」成功進入木星軌道的聲明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