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包裹著地球的輻射外殼,是平民太空旅行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

2020-08-10 科技修仙賽博豬

隨著航天公司私人化,航天飛船平民化,太空旅行可能會成為我們未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們將更多的儀器和人員送入地球軌道以及其他天體,我們確實需要儘快解決一個問題。

我們的星球周圍有看不見的輻射,可以消滅衛星並可能危及未來的探險者。而且我們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1958年1月31日,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一號升空,在上升的過程中,宇宙射線探測器吸收了大量,圍繞著我們的星球的輻射。實際上這是如此極端,以至於科學家們最初認為他們檢測到的是蘇聯的核試驗,但是很快他們發現這是自然現象,地球是被兩個巨大的輻射帶包裹著。

輻射帶內圈通常分布於0.2~2倍地球半徑高度(即海平面上約1500~5000千米高度),多為高能質子。輻射帶外圈形狀幾乎是環形的,範圍在13000~20000千米之間,多為高能電子。它們現在被它們的發現者物理學家詹姆斯範艾倫,稱為範艾倫帶。內外層之間存在範艾倫帶縫,縫中輻射很少。內圈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太陽活動強烈或在南大西洋異常區內,其高度邊界可能會被壓縮至海平面上方200千米。

幸運的是,輻射帶對保護地球起著很好的作用,它能俘獲從太陽和其他天體向地球射來的高能粒子,使它們不能到達地面,從而避免了高能粒子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致命威脅。但另一方面,這種輻射又會對太空設備造成嚴重的影響,一些衛星必須穿過輻射帶,例如GPS。

如果衛星沒有受到保護,這些電子將在其組件內部積累,直到開始放電,這可能會炸掉電子設備。目前科學家通常是用金屬外殼來屏蔽衛星的敏感組件,但這非常昂貴,而且仍然不夠安全,尤其是當太陽發生磁暴時,地球磁層受擾動變形,而局限在範艾倫帶的高能帶電粒子大量洩出,給衛星帶來更大的危險。重要的是這不僅僅涉及到電子,由於輻射帶裡的高能粒子會對人類身體造成巨大傷害,因此,它又是人類進行星際轉移的巨大障礙。當然現在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我們的太空人還沒有上升到那麼高。至今為止,阿波羅計劃是人類唯一穿過並超過範·艾倫帶的行動。

未來,如果人類想要登陸甚至移民月球或火星,就必須穿過輻射帶,輻射帶將成為人類頻繁往來於地球與其他天體之間的阻礙,因此有必要限制太空人的輻射暴露。為了保護我們未來的探險者和我們寶貴的太空財產,科學家正在積極尋找從範艾倫帶中清除這些高能粒子的方法。

迄今為止最有前景的技術之一是使用無線電波,這是技術含量較低的方法。早在2015年一顆名為範艾倫探測器(van allen probes)的太空飛行器表明,人類活動實際上正保護我們免受輻射帶的輻射。

自1950年代以來,人們一直在產生甚低頻波。主要用於潛艇通訊,因為這是唯一可以在水中傳播的頻率。而且這些頻率的波還有其他的特殊之處,它們能與範倫帶中囚禁的電子的自然振動產生共振。因此當甚低頻波與這些電子接觸時,他們可以給這些電子增加一點能量,使電子衝破磁場,飛回太空。因此這讓科學家們懷疑我們是否可以故意產生甚低頻波,作為減少輻射的一種方法。

因此作為一項測試,demonstration and science experiment(DSE)示範與科學實驗的任務於2019年6月啟動。它有一個80米寬的大型天線,可以產生無線電波,以及6個傳感器來測量周圍的輻射場的變化。目前該太空飛行器在距地球表面6000多公裡的軌道上,科學家預計到2020年年底獲得首個實驗結果。

其他研究人員甚至要將電子加速器扔進太空。 但是科學家計劃在2021年啟動這項實驗,需要再等幾年才能確定這些試驗是否成功,但無論哪種方式,結果都將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地球周圍的輻射,以及我們如何保護我們自己。

相關焦點

  • 太空旅行五大殺手:從宇宙輻射到病原微生物
    一次次載人航天的成功實現,激勵著各領域對太空探索的熱切追求。昨日成功完成的「綠航星際」項目是否讓你開始暢想太空旅行、星際穿越,對黑漆漆宇宙太空最初的畏懼之心也開始慢慢消融?然而宇宙兇險,太空旅行都有哪些需要克服的危險因素?近日《科學》雜誌列舉了星際旅行中太空人將面臨的五大最嚴重威脅。
  • 化學科學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還有許多根本性的問題仍然存在,例如我們能否找到冰的不同結構的底部,或精確定位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或全面了解太空中基於碳的分子的複雜性等。本系列專題旨在揭示化學科學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長按識別二維碼 閱讀論文超鈽配位化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 到2050年:100萬顆太空垃圾,回收站可以進行清理!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大約有22000個大型太空垃圾圍繞地球運行,其中包括工作中和壞掉的衛星,以及過去太空探險中遺留下來的舊火箭碎片。如果把太空人在太空中漂浮時掉落的所有設備,以及碰撞衛星產生的碎片都計算在內,那麼地球軌道上大約有100萬顆太空垃圾。
  • 雙胞胎實驗:人類不適合長期太空旅行,地球是我們的囚籠?
    人類是在地球上誕生的,而且已經進化了數百萬年,我們現在已經完全適應了地球上溫和的環境,例如有合適的重力、有合適的大氣壓、有合適的空氣成分、有合適的溫度、有較低的輻射危害;如果人類離開地球這個伊甸園進入外太空,那麼我們就會因為環境的劇烈變化,而瞬間死亡。按理來說,人類以肉身之軀是根本離不開地球的。
  • 太空旅行的下一個時代應該包括核動力火箭
    太空旅行的第一步涉及使用發射火箭使飛船進入軌道。這些是人們想到的火箭發射時想像的大型燃油發動機,由於重力的限制,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太可能消失。 一旦船到達太空,事情就會變得有趣。為了逃避地球引力併到達深空目的地,船舶需要額外的加速度。這就是核系統發揮作用的地方。如果太空人想探索比月球甚至火星更遠的東西,他們將需要非常非常快地前進。
  • 受失重和太空輻射影響 太空旅行會對細胞線粒體造成嚴重不利影響
    對於那些希望進入太空遨遊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壞消息。據外媒報導,美國喬治敦大學倫巴第綜合癌症中心一項新研究表明,受到失重和太空輻... 對於那些希望進入太空遨遊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壞消息。
  • 2050 年,太空回收站有望清理 100 萬顆太空垃圾
    隨著衛星和火箭發射數量逐年上漲,它們與太空垃圾相撞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一顆衛星的故障可能導致電視信號異常,增大天氣預報的誤差,造成飛機無法正常航行,或者人們很有可能根本意識不到一場龍捲風正在逼近。清理太空垃圾無法一蹴而就,一個長期的解決方案迫在眉睫。
  • 2050年,太空回收站有望清理100萬顆太空垃圾
    隨著衛星和火箭發射數量逐年上漲,它們與太空垃圾相撞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一顆衛星的故障可能導致電視信號異常,增大天氣預報的誤差,造成飛機無法正常航行,或者人們很有可能根本意識不到一場龍捲風正在逼近。 清理太空垃圾無法一蹴而就,一個長期的解決方案迫在眉睫。
  • 3種「太空垃圾」清理方法誰靠譜?太空網,雷射武器,大型平板
    例如,衛星碎片,太空自己不會產生,而是人類發射衛星或者其他飛船而留下的。根據數據統計,圍繞我們地球旋轉的「太空垃圾」中含有了多達7500噸廢棄的衛星,這個數據聽上去就比較嚇人,這些廢棄的火箭與其他的漂浮物,都是穩定的保持與星球「擦肩而過」。
  • 《輻射76》平民實用武器推薦
    《輻射76》中傳奇武器固然好,但是爆率太低,想獲得一把傳奇武器得花上不少功夫,即使不是傳奇,也有不少好用的武器,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一篇「veromoda9」分享的平民實用武器推薦,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太空輻射在過去3年內增加了12% 地球將可能迅速進入冰河時代
    來自太空的輻射在過去3年內增加了12%,原因是太陽黑子極小期,太陽磁場減弱。並且即將到來的太陽25周期,將是過去200年來最弱的太陽 。
  • 撬動人性槓桿,開啟人類太空旅行時代
    SpaceX龍2飛船成功發射,人類正式走向太空旅行時代人類初入太空的黃金時代在當時,無論社會主義陣營代表蘇聯還是資本主義陣營代表美國,都在集力量幹大事的指導原則下,動用地球兩個超級大國的資源投入到航天領域的軍備競賽。 60年代的人類在跨入航天時代曾滿懷信心地瞳暻未來,這樣的樂觀情緒一直延續到80年代,在我的童年依然充斥著被對太空的完美幻想、對21世紀美好生活的期待。 「到了21世紀,我乘坐著會飛的汽車,去往月球。」
  • 如何保護太空人在月球上不受太空輻射
    如果當時在軌道上或在月球表面,它們可能會經歷由爆發引起的強烈輻射。今天,阿波羅時代的耀斑提醒人們,注意輻射對太空中技術和太空人的威脅,了解並預測太陽爆發對太空探索的安全至關重要。太空輻射是太空人安全登月的關鍵因素。NASA正在探索各種方法和技術以緩和太空旅行期間不同類型的輻射。
  • 太空旅行已經開始 一張票要多少錢?
    太空旅行項目已經啟動,67歲的英國億萬富翁理察·布蘭森爵士有望成為首批太空遊客之一。據BBC報導,布蘭森是太空旅行公司維珍銀河的創始人,從2004年開始就投資商業太空旅行,布蘭森目前正在接受太空人訓練,期望在近期開始他的第一次太空旅行。
  • 外太空國際空間站外殼,檢測到微生物,地球生命起源是否要改寫?
    他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生命力極其強悍,在很多極端環境下亦能夠生存下來,海底火山口,高鹽地帶,甚至是高輻射的地方……都看到它們的身影,並繁衍生息,不會因為身處惡劣環境而有何不同。極端環境下生存的微生物除此以外,它們還有一項其他地球生物沒有的天賦技能,就是在不利生存的情況下,它們會進入休眠模式!幾萬年,甚至幾百萬年,直到環境變好,會再次甦醒過來!
  • NASA警告稱地球上空的低溫或創下太空時代新紀錄
    一位科學家警告說,缺少太陽黑子可能預示著地球上層大氣的低溫「太空時代記錄」。然而,研究表明,地球上空的這些變化不太可能對地球表面的天氣造成太大影響,包括氣候變化。Mlynczak博士表示:「在地球表面的高空,靠近太空邊緣的地方,我們的大氣正在失去熱能。」他補充說:「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它可能很快就會創造一個『冷』的太空時代紀錄。」這些數據來自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定時衛星,該衛星測量地球大氣的變化。
  • 清理太空垃圾的酵母
    圖片來源:Pixabay太空人需要輕裝旅行,每一升額外的補給品都會增加火箭的負擔,但是僅攜帶必要的食物,又無法滿足像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
  • 星際太空旅行是可行的!只不過還要等很久很久……
    星際太空旅行是可行的!那麼問題來了:隨著我們的火箭和太空探測器越來越先進,我們能指望殖民其他星球嗎?如果說這個夢想太遙遠的話,我們能不能至少向外星球發射太空探測器,讓它們告訴我們它們看到了什麼?星際旅行和探索在技術上其實是可能的,它並沒有違反任何物理定律,但這不代表它很容易,也不意味著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夠實現星際旅行,更別說在這個世紀了。星際旅行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 太空旅行並不遙遠,了解這三點有望圓太空夢
    其中宇宙旅行篇還邀請國際宇航科學院鄧玉林,國際宇航聯委員會楊宇光,前歐洲航天局James Kass,以及商業航天著名學者黃志澄,與大家共同探討太空旅行與我們的距離,普通人實現太空旅行的可行方式,以及太空旅行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等話題,助大家一圓太空旅行夢。1.
  • 太空旅行時代即便不是觸手可及 也已經正在路上
    現實有時比電影更具想像力:在太空旅行這件事上,你還有更多的選擇。」,載人飛上去的「膠囊」也不能被稱之為飛船而是一種「浮空器」,但是,相比一片漆黑無明的太空,或者根本無法看到外界的「亞軌道飛行」,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你可以在艙內悠閒地喝一杯、或是與窗外的地球自拍、再連上機載wifi發個朋友圈,像真正的「旅行」那樣享受應有的休閒感,最關鍵的是,目前這樣一趟飛行的人均報價,只有7.5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