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在地球周圍有反物質帶

2021-01-19 宇宙解碼

    科學家近期首次在地球周圍空間探測到一種反物質----反質子粒子構成的狹長條帶。
  

    這一刊載於《天體物理學通報》的論文中描述的結果證實了之前的理論預測,即地球的磁場能夠俘獲反物質粒子。


  

    該科學家小組稱他們在地球的範艾倫輻射帶兩個層面之間的區域發現了少量的反物質粒子。但儘管很少,研究人員們相信這些反物質將足以供給未來的反物質推進太空飛船所需。
  

    這些反物質是由Pamela衛星發現的,這顆衛星的名字Pamela是"反物質-物質探測和輕核子天體物理學載荷"的英文縮寫。該衛星於2006年發射升空,用於研究來自太陽以及太陽系其他空域高能粒子,即宇宙線的本質。
  

    這些高能宇宙射線能打碎地球上層大氣中的分子,並由此形成大量的自由粒子爆發。很多宇宙射線粒子和它們轟擊大氣分子形成的產物粒子最後都被範艾倫輻射帶俘獲,這個甜甜圈一般的輻射區正是地球磁場俘獲這些粒子的區域。在Pamela衛星的研究計劃中,有一項任務便是在大量的正常物質中搜尋可能存在的極少部分反物質粒子。



    在這份最新發表的論文中,科學家們紀錄道,當Pamela飛臨一個稱之為"南大西洋異常區"的的區域上空時,探測器探測到比常規衰變背景濃度高出數千倍的反質子聚集區。
  

    小組由此得出結論,這一區域存在類似範艾倫輻射帶的反質子帶。這些反質子被困在磁場帶中,直到它們遭遇正常粒子並發生湮滅反應而消失。
  

    巴裡大學的亞歷山大·布魯諾(Alessandro Bruno)是論文合著者,他說:"這一條帶看來是地球附近最富集的反質子區了。這些受困的反粒子可以通過和正常粒子湮滅而消失,尤其是當它們開始向地球大氣層沉降時就更是如此,因為這裡空氣密度開始就加大,遭遇正常粒子的機會就大大增加了。"他說:"而在距離地面700公裡以上空間,這種損失率就會大大降低,從而得以使出現這樣的大批反質子情形成為可能,"


  

    布魯諾博士表示,這一成果確認了之前的理論預測,即地球附近確實存在反物質條帶。而這些反物質在和常規物質發生湮滅反應時釋放出的巨大能量正吸引著人們,美國宇航局先進理論研究所已經討論了在未來建造由反物質推動飛船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地球周邊存在反物質帶 南太平洋上空最豐富(圖)
    義大利巴裡大學的研究小組近日研究發現,在地球周邊確實存在著神秘的反物質帶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射線一直在不斷的對地球進行「射擊」,在它的侵襲下,地球上形成了質子和電子的穩定流,以及其它一些粒子,當這些粒子與上空的大氣相碰撞時
  • 地球周圍存在反物質,與地球正物質發生反應後,後果不堪設想
    浩瀚的宇宙中有許許多多的物質存在,看得見物質有恆星、行星、彗星、隕石、塵埃等等;看不見的物質有各種光線、帶電粒子、輻射、暗物質、暗能量、各種引力等等。而這些看不見的物質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一旦這些物質與地球上的某些物質發生了反應,那他們會產生什麼嚴重的威脅嗎?
  • 美科學家發現地球雷暴會噴射反物質雲(圖)
    美國科學家在利用太空望遠鏡觀測雷暴天氣時,意外地發現了從地面噴射到太空的反物質雲。這一現象產生於雷暴在繞地球周圍活動時內部發生的反應。
  • 科學家發現首個年輕的三恆星系統,其中有一顆行星正在形成
    科學家認為在宇宙中由單一恆星構成的恆星系統是很普遍的,近些年隨著觀測設備的進步,又發現在銀河系中同樣存在大量的雙恆星系統,通過模擬運行發現由兩顆恆星相互環繞的系統是比較平衡的,但如果出現三顆恆星就會導致運行混亂,這意味著劉慈欣在《三體》小說中描述的三體星系一直沒有發現過,近日科學家宣布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陣列發現了首個
  • 地球周圍的反物質之謎,竟然與脈衝星,釋放的伽馬射線有關!
    美國宇航局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在脈衝星周圍發現了微弱但蔓延的高能光輝。如果肉眼可見,這個伽馬射線「光暈」在天空中看起來會比滿月大40倍。這種結構可能會為一個長期存在,關於反物質數量的謎團提供解決方案。
  • 地球周圍的反物質之謎,竟然與脈衝星,釋放的伽馬射線有關
    美國宇航局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在脈衝星周圍發現了微弱但蔓延的高能光輝。如果肉眼可見,這個伽馬射線「光暈」在天空中看起來會比滿月大40倍。這種結構可能會為一個長期存在,關於反物質數量的謎團提供解決方案。
  • 地球附近出現大量反物質粒子,它們哪兒來的,有什麼影響?
    隨著人類宇宙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概念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比如反物質。而在地球的周圍,就發現了大量的反物質粒子。這些反物質粒子為何出現在地球的周圍,它們究竟來自哪裡,對地球又有什麼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 地球附近出現大量反物質粒子,它們哪兒來的,有什麼影響?
    隨著人類宇宙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概念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比如反物質。而在地球的周圍,就發現了大量的反物質粒子。這些反物質粒子本不應出現在地球的周圍,它們究竟來自哪裡,對地球又有什麼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 意科學家在地球深處發現反中微子 將揭衰變元素規律
    義大利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地球內部很深的地方探測到了反物質粒子,這些粒子可能源於地球內部的放射性衰變,研究這些粒子,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地球內部的熱流如何影響火山和地震等地表活動。  義大利國家原子物理研究所巨石峰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一個尼龍球探測器裡發現了這些反物質——反中微子。反中微子是中微子對應的反物質粒子,其性質跟中微子正好相反。
  • 脈衝星周圍出現伽馬射線光暈,反物質之謎與其有何關係?
    就在最近,國外科學家們在某太空區域內發現了圍繞著脈衝星的光暈,一般情況下,脈衝星在高速旋轉中確實會放出伽馬射線,但生成光暈的概率很小,所以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NASA的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在其探索的某太空區域內發現的脈衝星,居然在周圍發現了微弱但蔓延的高能光。
  • 少數派 反物質:幾克重就能毀滅地球了?
    由於一直未找到有說服力的證據,這場爆炸被部分科學家歸於或是由神秘的反物質造成。而行蹤不定,數秒消散,能通過爆炸釋放巨大能量的球形閃電,也被一些科學家認定為是反物質的緣故。雖然「反物質論」看起來煞有其事,但因正反物質的「湮滅」原理,在這個堅固的正物質世界中,它是一種極難捕捉,稍縱即逝的存在。愛因斯坦雖曾預言過反物質的存在,但他本身並不非常相信。
  • 兩顆未知飛行物在地球周圍徘徊,被發現後,為何悄然離開?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顆天然衛星,有固定的運行軌道和規律。它孕育了世間萬物,得益於它的庇護,人類和其他生物才能無憂無慮的生存下去。自從進入21世紀,地球周圍總不經意間發生變故。有科學家利用航天設備,觀測到有兩顆不明飛行物在地球周圍徘徊了好幾年。當它們被發現後,似乎提高了警惕,迅速離開了地球軌道,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科學家測定了地球內部奇特「反中微子」
    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所產生的熱量,是驅動地球板塊運動的動力。熱量的產生量可以通過測定反中微子數量得出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通過測定來自地幔物質發射的反中微子,測定了地球產生的熱量並確認地球形成於原始太陽物質。  反中微子屬於反物質(antimatter),是基本粒子的一種,它能夠幾乎毫無阻礙地貫穿地球。每一種粒子都有對應的反粒子,質量相等、電荷相反。當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時,它們就會彼此發生湮滅。
  • 科學家發現大量製備反物質的方法
    美國科學家發現用雷射照射推針(push pin)頭大小的金樣品,可得到上千億的反物質粒子。這一在小型實驗室中製備大量正電子的技術可為數項新的反物質研究鋪平道路,包括理解隱藏在黑洞、伽馬射線爆這樣的天體物理現象背後的物理知識。這一成果將在11月17日至21日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等離子體物理分會會議上發表。
  • 另一個地球:距離地球最近恆星周圍發現系外行星地表或有水
    就在剛剛,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發布了一項聲明,確認了此前已經在坊間流傳多時的一個消息:科學家們在距離太陽系最近的半人馬座比鄰星周圍發現了一顆巖石系外行星
  • 「虛無縹緲」的反物質是什麼?它們是以什麼形態存在於宇宙中的?
    緣起被譽為反物質之父的英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狄拉克在1928年就預言反電子(即正電子)是存在的。他還說,地球(而且有可能是整個太陽系)是物質世界,但或許這在宇宙中是偶然現象,在其他星球上可能是另一番景象,那些星球可能主要是由反物質構成的。實際上,宇宙可能是由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構成的。就在狄拉克作出預言四年後,反電子果然被美國物理學家安德遜發現了。
  • 太陽背後真的有「反地球」嗎?它是第九大行星嗎?看看科學家解釋
    長久以來許多人都猜測,在太陽相對於地球的背面,有一個「反地球」,它始終位於地球軌道的正對面,剛好被太陽擋住了視線,所以地球上的人一直看不到它。人們猜測它正是人類一直苦苦尋找的「第九大行星」。在當時的希臘,人們的常識中所熟知的天體有9個:地球、月球、太陽、金木水火土的五大行星、中心火。而「9」這個數字在那裡的人們心中是非常難以接受的,因為達哥拉斯認為的「最完美的數」是「10」,它符合古希臘學者和百姓們對宇宙和諧美的偏愛。因此,這時候「反地球」的概念就很快被接受了,因為加上它剛好就組成了由10個天體構成的「完美的宇宙」。
  • 在地球周圍空間中發現鐵,超乎意料:空間不是真的是空的!
    利用歐空局「Cluster Constellation」任務18年來的數據,科學家們繪製了地球周圍空間中的重金屬地圖,發現了出人意料的鐵分布和流動,並揭示了我們宇宙環境的組成。在地球附近,科學家稱之為「地球空間」的空間實際上充滿了帶電粒子:帶負電荷的電子和帶正電荷的離子混合物。令人驚訝的發現這些離子是我們在地球空間中看到電動力學過程中的關鍵角色,並促成了宇宙這一部分動蕩多變的性質。
  • 科學家全面揭秘反物質疑雲:如何製造反物質
    歐洲核子中心的資料顯示,在人類未知的96%的宇宙物質和能量的總量中,有73%是由一種新形式的能量——「暗能量」所組成,而剩下23%的部分則是「暗物質」;與正常物質不同,「暗物質」憑藉普通技術手段無法觀測。今年5月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藉助美國「奮進」號太空梭把太空粒子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運送到國際空間站,用以觀測太空粒子,研究宇宙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
  • 太陽系周圍有1004個恆星系統,科學家:地球早就暴露了
    太陽系周圍有1004個恆星系統,科學家:地球早就暴露了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目前可觀測到的宇宙直徑就達到了930億光年,在這樣的一個範圍之內,整個太陽系渺小的如同一粒塵埃,當然,如果就生命的意義來說,太陽系還是非常了不起的,因為有地球的存在,地球上面出現了智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