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86米:作為世界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最新「身高」12月8日公布。自然資源部權威人士說,同上一次測量結果相比,此次測量數據的科學性、可靠性、創新性都達到一個新高度。
01
測量精度:
「最好的一次」
「我們這一次珠峰高程測量,精度在歷史上是最好的。」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黨亞民說。
珠峰測高的精度,最主要的就是「從頭到腳」的起算面。這一次通過航空重力測量,精度提高到5釐米,上一次是15釐米左右,提高了3倍。「這一項就提高了10釐米精度,所以說這一次精度非常高。」黨亞民說。
高精度,是由多重因素決定的。比如這一次測量,測繪隊員在峰頂觀測時間比較長,約比過去觀測時間延長了一倍。上一次在珠峰峰頂用GNSS測雪面高,精度約幾釐米,這次為1~2釐米,也提高很多。此次觀測,我國首次把航空重力引入到珠峰測量,在珠峰地區觀測了1萬多平方公裡的航空重力,精度比世界最高水平還要好,保證了珠峰海拔起算面精度大幅提升。
「測量珠峰,一個是測珠峰的頭;一個是測珠峰的腳,這就是確定起算面。這次兩個精度都提高了,就能說此次珠峰高程測量精度是歷史上最好的一次。」黨亞民說。
02
科技創新:最多的「第一次」
相隔15年,科技世界換了人間。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的科學性、可靠性、創新性較2005年明顯提高,包括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首次應用於珠峰峰頂大地高計算,國產儀器全面擔綱高程測量,國產重力儀首次登頂實測峰頂重力值,同時融入國產航空重力儀測量數據,大幅度提升珠峰地區重力似大地水準面模型精度等。
此次測量,我國首次將5G和北鬥結合,利用通信專網和北鬥數據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高寒高海拔環境下北鬥二號、北鬥三號衛星信號同時接收、實時解析和質量預評估。航空遙感、雷射雷達、衛星遙感等數據都引入進來,對觀測結果進行驗證。珠峰高程測量屬於一次綜合測繪技術運用,對珠峰的冰川、實景三維也進行了研究,這在歷史上都是第一次。
國產技術裝備擔綱是最大亮點。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發展,我國測繪尤其是測繪儀器製造上了一個大臺階。這一次珠峰測量用到各種儀器,如峰頂的GNSS接收機、北鬥接收機、雪深雷達、航空重力遙感等裝備都是我國自己研發的。
「經過在珠峰這個世界最高實驗平臺上的測試或者說考試,我們都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在數據精度、可靠性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黨亞民說。
03
數月演算:最多的數據
「採集到各類數據多達1TB,有這麼多數據要處理,所以需要耗費超過半年才能發布最終的珠峰高度。」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對記者說。
據介紹,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從6月中旬拿到所有外延數據,8月中旬加上航空重力數據,將之與地面數據融合;然後與尼泊爾數據進行比對,到10月中旬,整個結果驗收。
這些數據成果在為珠峰高程精確測定提供重要支撐的同時,也為珠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地質調查、地殼運動監測、地形測繪、基礎建設等提供重要數據和技術支撐;為做好全國現代測繪基準體系維護與更新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服務自然資源管理提供了基礎測繪保障。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北鬥系統以及國產儀器裝備,是對我國測繪科技水平的檢驗,彰顯了我國綜合實力與測繪技術進步。
04
每年長高4毫米:最高峰在成長
「珠峰是世界最高峰,也是最年輕的山峰之一,造山運動還沒有結束。」黨亞民說,作為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的產物,喜馬拉雅山在不斷地隆升。「珠峰在碰撞前沿,整體上向長春和北京方向移動,每年移動速率是3釐米左右,10年約30釐米,100年約3米;在垂直運動方向,珠峰整個地區每年隆升4毫米左右」。
郭春喜說,珠峰高程受地球板塊運動和地震等因素影響。珠峰作為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受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擠壓影響,不斷隆起。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距今已過去15年,這期間珠峰高程一直在發生長期性與隨機性變化。從總體趨勢上看,珠峰是在長起來的,但「長高」的速度並不快;珠峰垂直運動要遠遠小於水平運動,「橫向比縱向要長得快」。
「珠峰和周邊地區150年隆升60釐米。1934年距珠峰只有9公裡左右的地方發生一次大地震,對珠峰造成的影響特別大,珠峰降了63釐米,抵消了過去150年的變化。」黨亞民說,「我國經濟建設變化快,地圖更新頻繁。從理論上講,10年到15年重測一次珠峰比較好,稍微長一點沒關係,但必須進行定期測量。」
(據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來源: 汴梁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