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最近幾天大家都被再次測量珠峰高度的消息刷屏了,測量珠峰既有政治意義也有科學意義,可是你知道嗎,珠峰不僅每年都在增高,而且如同「長了腳」一樣,每年都在向著長春進發。
近期我國正在進行珠峰高度的再次測量,這不但宣揚了珠峰的主權,同時也表明在經歷疫情後,我國依然擁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同時我國的科技水平也足以做到再次測量珠峰的高度。
但是你知道嗎,珠峰除了每年會長高一點之外,還在以每年4.2釐米的速度偷偷向著長春移動。
人們常說不動如山,意思是像大山般巋然不動,可是為什麼珠穆朗瑪峰這麼不老實,會偷偷移動呢?
如果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向來解釋。
板塊構造學說
1、魏格納最初的猜想:
在1910年,德國的氣象學家魏格納偶然發現了大西洋兩岸的大洲輪廓極其相似。在經過兩年的探尋與思考後,在1912年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魏格納認為,在前寒武期時,地球上存在一個統一的大陸,他將其稱為泛大陸。
由於受到當時科技水平以及認識水平的限制,大陸漂移說無法正確解釋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無法提供大陸拼合的最佳方案。
大陸漂移學說在當時學術界引發了很大的而爭議,因此在提出後不久,便被視為是一種荒唐的臆想。隨著魏格納本人在科學探險中獻身於格陵蘭雪原,大陸漂移說也一度陷於沉寂。
2、海底擴張概念的提出
在20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美國地震地質學家迪茨提出了"海底擴張" 的概念。緊接著,郝斯對這個概念進行了深入闡述。
迪茨提出:由於地幔中放射性元素衰變生成的熱使地幔物質以每年數釐米的速度進行大規模的熱循環,形成對流圈,它作用於巖石圈,成為推動地殼運動的主要力量。總的看來,洋底構造是地幔對流的直接反映,洋脊是地幔物質上湧的部位,海溝是地幔物質的下降部位。
郝斯認為大洋中脊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質不斷從這裡湧出,太平洋周圍分布島嶼與海溝、大陸邊緣山脈以及火山、地震就是這樣形成。
3、板塊構造學說的誕生
由於海底擴張學說給出了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的解釋,加上新的證據(古地磁研究等)出現,表明大陸很可能真的發生過漂移,從而使得已經沉寂了很久的大陸漂移學說重獲新生,新大陸漂移學說也被稱為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因此有人把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稱為全球大地構造理論發展的三部曲,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
珠穆朗瑪峰為何會移動
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的主峰,在藏語裡是第三女神的意思,海拔高達8844.43米。想要了解珠峰「走路」之謎,還需要明白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原因。
1、喜馬拉雅山的形成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印度-澳洲板塊是兩塊板塊的合稱,現在已經融合為一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塊現在仍然以每年大於5cm的速度向北移動,因此持續的擠壓使得喜馬拉雅山每年不斷上升。
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洋板塊向北俯衝,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使得青藏高原地區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被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2、珠穆朗瑪峰的移動
由於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擠壓一直在進行中,所以珠峰位置也在一直在受到影響。
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黨亞民稱,珠峰移動速度是每年 4.2 釐米,移動的方向是朝著東北方,可以說是對著長春。
除此之外,有資料顯示在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間,珠峰地區以每年約為4釐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並且以每年0.3釐米的速度上升。在這10年裡,珠峰大約位移了40釐米,上升了大約3釐米。
黨亞民還說:「假如將長春市看成原點,那麼珠峰每年都在朝著長春移動,二者的距離在縮短,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個運動。」
為什麼選擇長春作為原點
1、這條移動的線路確實經過長春
這個看起來十分敷衍的理由確實是選擇長春作為原點的必要條件,下面我們來看一幅圖:
相信大部分人都能看懂,圖中箭頭的方向是板塊運動的方向,箭頭的長度表示運動的速度。
通過力的合成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得知合力的方向,沿著受力方向畫一條線就會經過長春。
不過在地圖上不應該是直線,應該是一條曲線。
2、所經過的地區長春較為出名
除了長春,這條線還經過了許多其他的地區,但是那些地方的知名度遠遠不如長春。
比如說專家稱珠峰每年都在向小荒地村移動,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莫名其妙,小荒地村是什麼地方?但是一說向長春移動大家腦海裡就有畫面了。
長春是科學家測出的準確方向上,國內儘量遠的地方最知名的城市,如果選離珠峰太近的地方誤差太大,所以對外宣稱的都是珠峰每年向東北長春移動 4.2 釐米。
珠峰移動對我們的影響
1、我國國土面積是否會變小
按照道理來說,珠峰的移動的確會影響到我國的國土面積,不過相比起一年移動4.2釐米的珠峰,我國的造島工程才是大頭。
2009年全國圍填海造地確權面積近1.8萬公頃,為歷史上圍填海造地面積最大的一年。而根據國家海洋局《海域使用管理公報》公布的數據,近年來全國每年的填海量都在1萬公頃左右,2015年全國共計填海造地11055.29公頃,同比增長13.19%。
如此來看,珠峰每年4.2釐米的移動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2、國境線是否會改變
曾經關於珠穆朗瑪峰的劃分問題,中尼兩國客觀上存在不同認識,在經過協商之後,中國與尼泊爾在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的基礎上,締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邊界條約》。
而現在每年4.2釐米的移動對於當時國界的劃分起不到很大的影響。不過如果界標存在問題,需要雙方代表均在場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恢復原狀的維護。
寫在最後
有人說,按這個速度來算,91259523.8年之後,就可以在長春看到珠峰了。只是那個時候珠峰還是珠峰,長春卻不一定是長春了。
和山相比,人類不論是體型還是壽命,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人類文明也僅僅是存在了數千年,10萬年前我們才剛剛進化成智人,100萬年前我們還是猿人,而山卻在歲月的長河中一言不發。
在時間與歲月之中,人類顯得如此無力,但是我對人類的未來抱有很大希望,我們科技發展迅猛,也許有一天人類也能達到永恆。
這裡是@怪獸科普,關注我,每天給你帶來不一樣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