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賈敏
入汛以來,暴雨、大暴雨接踵而至,不少南方城市接連打破單日降水記錄。短時強降水在須臾之間就可能造成水淹路面及交通堵塞,相伴而來的雷電、冰雹,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更會危及人身安全。
「藉助雷達回波圖,可了解降雨系統的強度、大概位置和移動方向,有助於公眾從容躲避雨水的侵襲。」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預報員周康輝說。
雷達向空中發射出電磁波時,遇到降水粒子,會部分被反射回來。通過一定的計算方法,預報員便可獲知降水粒子的密度及直徑大小。藉助這些數據,預報員可以勾勒出較為精細的雷達回波圖。
周康輝打開中央氣象臺的官方網站(www.nmc.cn),最先進入記者視野的是一張全中國地圖。在圖上,明暗光線錯落有致(明亮的區域代表被雷達監測到的地區),並點綴著「五彩斑斕「的色塊(有色塊出現的區域為降雨系統的活動地盤)。「這是一張典型的雷達拼圖。」周康輝說,一個雷達探測範圍的半徑最多能夠達到大約230公裡,為了能夠實時監測全國各地降水系統的「神出鬼沒」,碎片化的區域雷達監測圖被拼接成一張完整的全國雷達圖。
隨著周康輝輕點滑鼠,華北區域的雷達回波圖展現在眼前。這張圖「忠實」地記錄了2012年7月21日下午,華北地區出現的一次降水過程。
2012年7月21日 14時40分
2012年7月21日 14時50分
註:從上面兩張圖可以看出,降雨系統移動較為緩慢,且強度變化不大。
在雷達圖上,從藍色到紫色的漸進變化,代表回波強度由小到大(10—70DBZ,DBZ為反射率因子單位,數值越高,代表降水強度越大),降雨強度逐漸提升。
一般而言,藍色回波對應的區域表示當地被降水雲系籠罩,但尚未出現降雨;綠色回波覆蓋的區域代表當地正沉浸在綿綿細雨之中;黃色到紅色回波覆蓋的區域有中到大雨現身;而「披上紫色回波」的區域降水強度最大,該地區正「淪陷」於暴雨、甚至大暴雨之中,並有可能伴隨雷電大風甚至冰雹等劇烈天氣。「從2012年7月21日14點40分的華北區域雷達圖上可以看出,河北、北京、山西等地都已經出現了降水回波,在北京。回波呈黃色,部分地區呈紅色,說明當地有較強的降雨出現。」周康輝解釋說。
如何識別強對流系統未來的移動趨勢,對於防範「惹不起、躲得起」的「雨神」同樣至關重要。「降水系統的移動速度和方向與地形密切相關。如若在平地,強對流系統的移動方向和速度就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周康輝介紹。在一般情況下,中央氣象臺網站上所發布的天氣雷達圖平均每10分鐘更新一次。「從2012年7月21日下午華北地區雷達回波的多時次動態圖上可以看出,14時40分,影響西北以及華北地區的降雨系統呈東北-西南走向,穩定地向著東偏南方向緩慢移動,強度變化不大。
大自然瞬息萬變,天氣系統的生消及強弱變化需要預報員根據雷達圖和長期的經驗積累以及數值預報等專業工具綜合判定。
因此,當人們在雷達回波圖上看到降水系統靠近自己所在區域時,就需要主動關注本地氣象臺發布的短時臨近預報及預警信息,並按照預警中的要求,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
(來源:中國氣象報 責任編輯:葉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