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0月8日,太陽風暴引發中等地磁暴,9日該地磁暴繼續發展,此次地磁暴過程將對我國中北部地區的短波通信產生不利影響。
「此次地磁暴過程是受5日太陽日冕物質拋射(CME)的影響。」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首席預報員薛炳森介紹,「該CME規模大,而太陽風速度低,引起地磁暴的持續時間長。」
薛炳森表示,「此次日冕物質拋射過程與太陽的常規噴發過程不同,是太陽表面暗條消失,就是太陽表面不穩定的懸浮物質受到擾動而脫離日面而形成的。非常湊巧,現在是秋分時節,地球自轉軸與日地連線的夾角最有利於日冕物質所攜帶的能量進入地球磁場,引起地磁暴。所以,這次地磁暴是典型的『小事件帶來大影響』。」
我國電離層監測網監測顯示,9日我國北部電離層臨界頻率已經出現明顯擾動,而且有向南擴展的趨勢,這種情況對上述地區的短波通信造成不利影響。
另外,磁暴過程中進入大氣的能量,將加熱底層大氣,使得中高層大氣密度增加,造成低軌衛星運行阻力增大,導致軌道高度下降。「衛星控制部門要注意低軌衛星軌道高度的變化,及時調整衛星軌道。」薛炳森說。
目前,太陽活動正處在太陽活動高年期間的相對平靜期,太陽活動較為平靜,太陽表面有三個黑子群,面積不大,磁場結構也正常,這種情況在以往的太陽活動高年期間也出現過。薛炳森表示,「隨著太陽活動距第24周高峰期越來越近,太陽爆發活動會更頻繁,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將密切關注太陽的變化。」
【科普】
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與太陽耀斑一樣,是一種劇烈的太陽爆發活動,向空間發射帶點粒子和能量,產生對地球有不利影響的空間天氣。但相比耀斑來說,日冕物質拋射更大型、持續時間更久,也攜帶更大的粒子云團和磁場。提高對日冕物質拋射的認識,能做出更準確的空間天氣預報,也有利於減少它們對地球的傷害。
【新聞資料】
2011年國內十大天氣事件回顧:太陽活動日益頻繁劇烈並顯著影響地球
研究顯示太陽的11年活動周期影響地球天氣
2011年太陽處於一個活動周期的活躍上升階段,8月和9月,分別出現進入本活動周期以來最強耀斑和最強地磁暴,11月,太陽表面出現自2005年以來最大黑子群,其面積最大時約為地球表面積的9倍左右。多次強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事件的爆發引發地球空間暴,對航空航天和通信導航定位等現代高技術系統產生了嚴重影響。
(責任編輯:陳雅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