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梁潔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01.
每次從家門口的地鐵站出來,我都會面臨一個「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選擇。
向左是直接回家的路,向右不到20米有一家711。大多數時候我都會先去這家面積不大的便利店逛一圈再回家,哪怕根本沒想好買什麼,也會跟自己說:去了就知道了。
最期待有沒有上架新口味的蛋糕或者飲料,總是想試一試;就算沒有「新歡」,買個常吃的麵包或者三明治當第二天的早飯也好。
即便偶爾空手而歸,也不覺得是白跑了一趟。因為有好幾次,本來已經決定左轉直接回家,走了幾步還是折返回去,掀開那家小店的門帘,經過每個熟悉的貨架。不然總覺得不甘心。
這家711開業已經好幾年了,它見證了鄰近的小鋪子們幾輪更新換代,不久前一家麥當勞在短短一個月內開門迎客,而它始終巋然不動,估計經營得不錯。這家便利店的生意是隔壁絕味鴨脖羨慕不來的,人流狀況也只有高峰期的那家山西刀削麵可以媲美。
之前在一個辦公樓上班,每天吃完午飯溜達去附近的「好鄰居」掃蕩一遍是固定項目,準備好下午的「補給」。我的一個同事,如果哪天遇到什麼值得高興的事,總會挑一塊巧克力犒勞減肥期的自己。
在城市裡,便利店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開在住宅區的便利店就像「自家的冰箱」,辦公樓附近的被稱為「公司的茶水間」;在陌生的地方,便利店則化身為一座座地標——我總是靠便利店來記路。
大概沒有什麼比在異國他鄉出差或者旅遊時,看到熟悉的便利店招牌映入眼帘更加令人安心的了,這不僅意味著食物和飲料都有了著落,更像是「他鄉遇故知」。
也沒有什麼比入住的酒店附近恰好有一家便利店,買點冰啤酒或者零食帶回房間、享受奔波一天後的自由時光更讓人放鬆的了。尤其是晚歸的時候,從遠處看到便利店的燈光,瞬間就感到踏實。
這時候才知道,玻璃櫥窗的作用不僅僅是用琳琅滿目的商品「引誘」顧客光臨,還能在夜幕之下照亮別人的路。
過去,大城市的夜歸人們常常發出一句經典感嘆:萬家燈火,卻沒有一盞屬於我。現在這個說法似乎過時了。不是因為世界上獲得幸福的伴侶變多,當然也不是房價終於跌了下來,而是越來越多人將不打烊的便利店視為夜晚的燈塔。
711甚至做出過一個非常成功的營銷案例: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後,711全力投入救助受災地,堅持開業,保持物資供應,宣稱只有當災區內7-Eleven招牌的燈光重新亮起時,人們才能平息不安,相信生活回到常態。
02.
「記得當天天空烏雲密布,似乎快要下雨的樣子。或許是出於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首個營業日有許多人前來湊熱鬧。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7-Eleven的第一位消費者是名男性,他買了副標價800日元的墨鏡。」711創始人鈴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學:7-Eleven便利店創始人自述》一書中回憶了第一家店開業的情景。
那是1974年,正值私人雜貨鋪因大型商超的崛起而日漸式微,711開啟的便利店模式重新發掘出與後者共生的空間,就像在開業那天烏雲密布的天空上撕開一條縫。便利店隨之成為日本社會的毛細血管。
便利店的殺手鐧當然是「便利」二字。711可謂這一模式的鼻祖。
在那些已經被當做開店樣本廣為報導的極致服務中,除了首創24小時全年無休、代收水電煤等公共事業費、提供複印列印服務,甚至在貨架最下方擺有紅白事專用的紙袋以備不時之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711申請金融牌照、成為業界第一家開設銀行的零售商,僅僅是為了在店裡鋪設ATM機方便顧客取款。
關於便利店「無所不能」的神話,一位日本老人在流行的「三行詩」裡寫:把丈夫,寄養在便利店,然後出門旅行。
日系三大便利店品牌——711、全家和羅森,最早從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內地。
我們這代人知道「便利店」很多是從當年那部火遍大江南北的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除了痞子蔡和輕舞飛揚那段生死之戀,書裡還提到一家叫711的便利店——比超市小,又比「小賣部」高級,成為小城青年們心中「時髦」的象徵。
後來到北京上大學,學校附近就有一家711。第一感覺是光線明亮,擺放整齊,但對學生黨來說很多東西還是有點貴,不敢常去。
我最喜歡的區域是冰櫃那片,裡面總是躺著市面上不常見的「洋牌」冰淇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些新面孔,偶爾買來嘗嘗。不變的是永遠熱氣騰騰的關東煮,雖然不愛吃,但看著那個咕嚕咕嚕的湯鍋就舒坦。
如今,當年的「時髦」已經變成 「習慣」,便利店品牌的跑馬圈地也基本上定下格局。
全家可以說稱霸了上海灘,上海人民享受著廣告詞那句「全家就是你家」的服務;廣州人民親切地稱呼711為「七仔」,仿佛叫的是家裡排行最小、最招人喜歡的弟弟,他們最津津樂道的是「七仔」因地制宜推出的車仔面和可以隨意揮灑番茄醬的魚丸。
北京則是被吐槽最多的城市,比如「走了好幾公裡都找不到一家便利店」「提供座位的店鋪太少了」等等,無論是便利店數量還是服務上,都無法跟廣州和上海相比。
有人將原因歸為「三個半」:冬天寒冷,只能做「半年」的生意;夜生活不豐富,只能做「半天」的生意;馬路太寬隔絕人流,只能做「半條路」的生意。
大概是「物以稀為貴」,東直門「內地第一家711」同時也是711北京總部所在地,如今已經成了網紅打卡點。此外,中國本土品牌崛起、電商入局、二三線城市的本地孵化,都讓便利店這門生意競爭日益激烈。
人們對撫慰了自己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這些便利店不吝讚美之詞,用「商業的溫度」「城市的頓號」來形容這個越來越像基礎設施的現代社會發明。
尾
豆瓣上有個小組叫「我想做24小時便利店的店員」。
小組成員可能是以「開一家小賣部」作為兒時夢想的人;可能是看了《夜 店》《紅番區》這類電影幻想一場火力全開江湖混戰的少年;或者是深受《春嬌與志明》《重慶森林》影響,對萌芽於便利店的愛情心懷憧憬的少女。
《夜店》電影截圖
總之他們相信,深夜的便利店,似乎總會有什麼故事發生。
但相比電影「命運總是顛沛流離」,這裡更多是普通人的故事。你會遇到手牽手下班,坐在窗前共享一份泡麵或便當的情侶;總是來買處理的半價麵包的老人;每天天不亮準時出現,點一杯咖啡就開始背一小時單詞的年輕人;外賣小哥不是為了取餐而來,他只是買一瓶水,坐在一旁安靜地休息一會;冬天凌晨進來躲避寒風的環衛工人;看完一場演唱會,急需情感發洩,來這裡大哭一場的人,因為「便利店足夠友好,可以留一點體面的空間」……
便利店的店員們似乎擁有一種共同的品質:波瀾不驚。有時禮貌得近乎「冷漠」,有時又熱心地讓人感動,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包容各種情緒。
你只要推開那扇背後亮著光的門,「歡迎光臨!」
參考資料:
1.《零售的哲學-7-Eleven便利店創始人自述》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北京24小時便利店少於「魔都」?網友歸納原因為三個「半」》 北京晚報
*頭圖購自視覺中國,其他系網絡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