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影《妖貓傳》熱映。電影中,一隻神秘的「黑貓」成為情節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很多人會問,唐代宮廷中真的養貓嗎?古人們又是何時開始養貓的?
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養貓的記載。在人類社會早期,貓因為能捕鼠而有利於農事生產,被看作「八神」之一。後來,人們開始有意馴養貓。不過,這一時期,人們看重的仍然是它捕鼠的特性。
直到唐宋時期,人們馴養的貓,才淡化其捕鼠的功能,逐漸成為陪伴人們的「寵物」,並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從這一時期開始,詩文和書畫中,出現了越來越多貓的身影。宋代詩人陸遊,寫下了多首關於貓的詩歌,甚至在當時還有人研究如何「相貓」。
有意思的是,正是在唐宋時期,貓有了「狸奴」的雅號,可見貓的通靈之處。從那時起,人們對它就非常喜愛,一直持續到現在。
1
漢代養「狸」捕鼠更普遍
作為如今人們喜歡的寵物,貓的馴養歷史要比狗的馴養歷史晚得多。從世界範圍來看,馴養貓的時期,可能不會早於公元前七千年。但在不同史前人類遺址附近,都曾發現過貓的殘骸,比如約九千年前的以色列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千年前的巴基斯坦印度河谷遺址。不過,這些殘骸很可能是為了謀取皮毛或肉而被殺死的野貓。有趣的是,在地中海的賽普勒斯島上同時發現了八千年前的貓和鼠的殘骸,它們可能是被人類帶到島上。儘管這些貓可能尚未完全馴化,但它們是有意被帶到島上來對付鼠害的。
如今人們馴養的家貓並非外來,那麼,家貓的飼養究竟開始於何時?一部分學者根據《禮記》、《詩經》等文獻資料有關貓的記載,認為中國養貓的歷史為兩千多年。遺憾的是,埃及曾發現三四千年前關於貓的雕刻,而中國卻至今還未發現同類文物。
另一部分學者根據20世紀70年代以後出土的貓類動物遺骸,提出中國的家貓飼養在四千多年以前便已開始。據對1978年河南湯陰白營龍山文化出土的動物遺骸進行鑑定,在可鑑定的954件遺骸中,有豬、狗、貓、牛、山羊、馬和家禽雞七種;在第17號灰坑發現的保留有第四前臼齒和第一前臼齒的下頜骨,根據測量的數字看,「很可能是家貓的遺骸」,其「放射性碳素年代為公元前2160年」(周本雄:《河南湯陰白營河南龍山文化遺址的動物遺骸》)。
1990年山東臨淄的一處遺址中,在新石器時代的灰坑內也發現一塊動物的下頜骨,並附帶第一前臼齒,生物學家鑑定認為也屬於家貓的遺骨,其牙齒端部不甚鋒利,已有較高的馴化程度。」考古研究所吳汝乍著文指出中國家貓的飼養始於四千多年前,其理由除了龍山文化出土的貓骨與齒遺骸等實物外,他還分析了馴養貓的文化環境,指出家貓的馴養是農業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據考古資料,龍山文化時期農業已相當發達,糧食不僅可供人畜食用,而且因為有了糧食貯藏,鼠害的威脅日益嚴重,對貓的馴養便提上了日程。
不過,有不少學者對此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些證據不能判斷其為家貓,也有可能是野貓。
貓的本字是「貓」,《大雅·韓奕》中提到:「有熊有羆,有貓有虎。」漢代注釋《毛傳》說:「貓似虎而淺毛者」,南宋朱熹《詩集傳》接受此說,清代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說:「貓即今俗稱山貓者。」《禮記·郊特牲》中有:「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由此可見,《詩經》和《禮記》中出現的「貓」,說的都是山貓或者說野生的貓,而不是家貓。
在古代的大蜡禮中,奉貓為神,原因是貓食田鼠,去苗之害,對農業生產有貢獻。只不過,大蜡禮中被奉為神的「貓」不是今天的家貓,當時稱之為「狸」。
狸捕鼠,在戰國時期便有記載。如《韓非子·揚權篇》說:「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載:「以狸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這些記載說明以狸捕鼠在當時很常見。
到了漢代,關於「狸」的記載更多,提及的同樣也多是捕鼠的功能。《淮南子》中多次引述。如「譬猶雀之見鸇,而鼠之遇狸也。」(《主術訓》)
西漢的劉向在《說苑》中也談到以狸捕鼠:「騏驥碌駢,倚衡負軛而趨,一日千裡,此至疾也,然使捕鼠,曾不如百錢之狸。」狸用百錢即可在市上購得,可見養狸並用以捕鼠在當時已相當普遍。
那麼這個狸與後來的家貓是同一種動物嗎?一部分學者認為狸與貓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唐宋時期,貓和狸的稱謂是並存的,唐宋時還稱貓為「狸奴」,如宋代黃山谷《乞貓詩》:「秋來鼠輩欺貓去,倒篋翻床攪夜眠;聞道狸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狸奴」是人們對貓的一種愛稱,表示可通人意,供人驅使的意思。
但也有另一些學者認為狸與貓有別。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這樣記載:「狸為野貓……狸有數種:大小如狐,毛雜黃黑有斑,如貓而圓頭大尾者為貓狸,善竊雞鴨,其氣臭,肉不可食。有斑如軀虎,而尖頭方口者為虎狸,善食蟲鼠果實,其肉不臭,可食;似虎狸而尾有黑白錢文相間者,為九節狸,皮可供裘領,宋史安陸州貢野貓、花貓,即此二種也。有文如豹,而作麝香氣者為香狸,即靈貓也。」而對於貓的解釋則是這樣:「捕鼠小獸也,處處畜之」。
明末張自烈編《正字通》中更明確指出:「家貓為貓,野貓為狸。」
近人尚秉和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一書中指出,狸與貓性情不同,前者兇狠,後者溫馴。在此基礎上,他分析,兩者性情不同,這也是漢代逐漸廢狸而養貓的原因。
長沙馬王堆一號墓中出土的10件漢代漆盤,其形制、大小皆相同,除130隻盤畫有三貓一龜外,其餘皆畫有4隻貓,共計39隻。這些貓的形體渾圓,尾巴修長,突出表現了圓形的眼睛和長的鬍子,非常傳神。雖然漢代漆器上常刻畫虎豹熊等野生動物,然而這些貓的形象溫良可愛,應當是經過馴化的家貓。這些溫順的貓,或許除了捕鼠之外,還有其他的作用。
到了北魏,民間也開始馴養貓,不過其用途還是多用於抓老鼠。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造神曲並酒》,其中有這樣的記載,「其屋,預前數日著貓,塞鼠窟,泥壁,令淨掃地。」
不管貓與狸所指是不是同一種動物,這一時期,馴養它們的主要目的還是用於捕鼠,並非現在意義上的家貓。從唐宋開始,較為普遍地出現了馴養的家貓,最關鍵的是,這些貓不再主要用於捕鼠,而是成為了與當今頗為類似的「寵物」。
唐宋以貓入詩畫
隋唐時期,馴養的家貓開始頻繁見諸於文獻記載以及詩文中,而且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唐代筆記小說《朝野僉載》中有這樣的記載,荊州長史薛季昶,有天夜裡夢見一隻貓伏臥於堂限上,而且貓的頭向外。薛季昶第二天就問擅長佔卜的張猷,張猷告訴他,貓本來是「爪牙」的意思,而伏在堂限上,表示要負責「閫(kǔn)外之事」(城郭外的事情,表示軍事重任),因此,「君必知軍馬之要」。果然,沒過多久,薛季昶便「除桂州都督嶺南招討使」。
唐代詩人李商隱也寫下了「鴛鴦瓦上狸奴睡」的詩句,這說明在唐代,貓廣泛生活於家庭之中。
在這一時期的畫中,也開始出現貓的形象,比如《唐人宮樂圖》中,在宮女圍坐著的木桌下,就趴著一隻懶洋洋的貓。唐代善畫貓的畫家有刁光胤、何尊師等人。《唐朝名畫錄》中還有「盧弁,善畫貓兒」的記載。
不過,隋唐時期,隨著宮內貓的廣泛馴養,圍繞貓,也出現了眾多靈異故事。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年(636)的《隋書·外戚傳》,就講述了一個「貓鬼」的故事。隋文帝楊堅的大舅哥獨孤陁領養了一個貓鬼。一次,獨孤陁要喝酒,府中缺錢,獨孤陁就讓貓鬼去權臣楊素的家中偷錢。得手之後,獨孤陁胃口大增,又指使貓鬼進入皇宮,希望貓鬼附在做皇后的妹妹身上,以便給予自己賞賜。
被貓鬼侵擾之後,皇后與楊素的妻子同時病倒了,前來治病的太醫認定二人所得疾病皆是貓鬼所害,文帝聽聞後大驚,催促大理寺官員追查,之後,貓鬼的操縱者被緝拿歸案。獨孤陁貓鬼一案的影響甚至延續到了唐朝。為了懲治貓鬼等邪術,唐朝首部成文法《唐律疏議》中明確規定,製作、傳養、教唆他人蓄養貓鬼的人,一律處以絞刑。
這個「貓鬼」降神的故事流傳很廣,在北宋年間的《太平廣記》和《資治通鑑》中都記載了這個故事。
關於宮廷貴婦養貓,還有一個著名的記載,相信只要對歷史有點興趣的人都知道。《舊唐書·后妃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唐代第三代皇帝高宗日益寵愛昭儀武氏(後來的武則天),皇后王氏和良娣蕭氏感到不安,於是請巫師咒殺昭儀武氏。但是事情被發現,兩人都被降為庶民而被幽禁起來。高宗想救出兩人,武氏知道後,就把兩人處刑棒打一百回,斬手足,丟進酒甕中,說:「令二嫗骨醉。」兩人被貶為庶民之後,蕭氏大罵:「願阿武為老鼠,吾作貓兒,生生扼其喉。」武則天聽到後大怒,此後宮中禁止養貓。
這個故事,本來見於元和二年(807)劉肅作序的《大唐新語》。後來,《太平御覽》和《新唐書·后妃傳》、《資治通鑑》等典籍也原原本本地加以引用。這則故事說明,至少在初唐,家貓已經養在後宮,並且是貴婦們的消遣寵物。
在宋代時,越來越多的貓不再用於捕鼠,而是成為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的「伴侶」。陸遊的《嘲畜貓》就發出過類似的慨嘆:「但思魚饜足,不顧鼠縱橫。」但同樣是陸遊,在他的《歲未盡前數日偶題長句》中也提到:「榖賤窺籬無狗盜,夜長暖足有狸奴。」他晚上睡覺的時候,竟然還需要貓來暖足,可見貓與人們生活的密切。
當時,貓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陸遊的《贈貓》就說了一貓難得:「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勳薄,寒無氈坐食無魚。」宋代曾幾的七言絕句《乞貓》中也記載有這樣的詩句:「春來鼠壤有餘蔬,乞得貓奴亦已無。青蒻裹鹽仍裹茗,煩君為致小於菟。」從這些詩句來看,宋代,想要得到一隻貓,都要拿鹽和茶葉來換。
宋代時,還有專門的「相貓術」。北宋會稽陸佃的《坤雅》指出:「貓有黃、黑、白、駁數色,狸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齒,以尾長腰短,目如金眼,及上胯多稜者為良。」
相比唐代,宋代擅畫貓的畫家更多。從傳世的宋朝畫作中,常可看到寵物貓的蹤跡。比如毛益的《蜀葵戲貓圖》,李迪的《蜻蜓花狸圖》、《狸奴小影》及《秋葵山石圖》,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等。
3
明代皇帝愛養貓
明代時,豢養寵物貓達到了巔峰狀態。下到平民布衣,上至貴人天子,都愛貓成癖。而且宮中養貓風氣更盛。明代宮內養貓成群,皇上還給貓起了不少別致的名字,如「鐵衣將軍」、「丹霞子」等,有的貓甚至還給加官晉爵,領取俸祿。宮內專門設有貓房,豢養各種珍貴品種的寵貓,有的15隻一群,派專人負責飼養和管理。貓們都有自己的專稱:公貓稱為「某小廝」,母貓稱為「某丫頭」;加授過職銜的稱「某老爺」,被騸過的稱為「某老爹」。據說在一些內臣家所畜騸貓,其高大者,甚至大於尋常家犬。
明朝皇宮裡的貓多到什麼地步,據說因為貓夜間爭鬥、嘶叫不休,宮中降生不久的嬰兒有的被貓聲驚得抽搐成疾。
明宮中養貓泛濫始於嘉靖一朝。相傳,嘉靖皇帝最寵愛的一隻獅子貓很是稀奇,它有一身滑膩捲曲的淡青色毛,惟有眉毛卻「瑩白若雪」。嘉靖皇帝對它愛不釋手,賜御貓一個「霜雪」的美名。聽說霜雪不但性格溫順,而且還善解人意。嘉靖帝的眼神它都能讀懂,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撒嬌,什麼時候應該迴避。對於嘉靖皇帝的生活習性,霜雪全都銘刻在心。每當嘉靖帝閉目養神打盹,霜雪便靜靜地陪伴在旁邊,即便是饑渴便溺,也要忍到皇帝醒來,十分乖巧。因此,嘉靖皇帝對它已經達到了須臾不離的地步。
後來,霜雪死了,嘉靖皇帝對這隻備受恩寵卻天命不永的貓,給予了「忠無不酬」、「生榮死恤」的待遇。不僅下旨隆重禮葬,用金子製作了一個棺材,將它安葬在萬壽山北坡,還為它御筆題碑,命名「虯龍墓」。
嘉靖帝還按照道教禮儀設壇為之祈禱,寫了大量的青詞來悼念這隻貓。皇帝如此重視,大臣自不敢怠慢,也獻上各種青詞。嘉靖朝文人學士袁煒的青詞中有一句「化獅為龍」,深得聖意,不久袁煒便被提升為朝廷大員。
到了萬曆時,明宮的愛貓之風達到極盛,紫禁城裡,無論御前還是後宮中,無不有貓。得寵的宮貓,可以被加官晉爵,稱為「某管事」或「貓管事」。皇帝賞賜大臣時,「貓管事」也隨同領賞。有時候,一些不得寵的妃子生活待遇還不如一隻得寵的貓。
到了清代,貓在宮裡的地位就遠遠不如狗了,在一些記載中,皇帝還曾下旨禁止某些地方養貓。清道光九年的一道《上諭》中指出:「十六日,奉上諭:以後,首領、太監,不準養貓。如若有養貓之人,立刻拿出。再有養貓之時,被萬歲爺瞧見,治總管、首領、太監等不是。欽此。」我們在一些晚清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慈禧太后更多喜歡的是養狗,貓很少在宮裡出現。
但這並不影響貓在民間的受歡迎程度。有意思的是,清代有人寫了一本堪稱貓的百科全書的書籍。這本書便是成於鹹豐三年(1853)的《貓苑》,此書廣搜博採歷代有關貓的典故、詩文及傳說,仿照宋代傅肱《蟹譜》、明代陳繼儒《虎薈》的體例,分門別類歸納而成書,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貓的著作。全書分《種類》、《形相》、《毛色》、《靈異》、《名物》、《故事》、《品藻》七門。在《故事》、《品藻》和《補遺》中還收錄不少寓言,有的較為罕見,如趙古農的《迎貓制鼠說》,無名氏的《寶貓說》以及《詳貓說》等。在這幾篇作品中,作者還輯錄了尚已失散的《相貓經》中的「相貓十二要」。
補白
雍正和慈禧愛養狗
如今,很多人喜歡養狗。其實,狗的馴養歷史比貓更久遠,大概有1.5萬年到8000多年左右。在我國,至少有八千多年的馴狗歷史。從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不斷有關於發現狗的報導。例如在距今7000至6500年前的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現有狗的骨架;在河北省武安縣距今7000年前的磁山遺址發現有狗頭骨的前半部和下頜骨,從其構造上來看,這些狗與它的祖先——狼相比,差異甚大。
狗在人類早期社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從被馴化到春秋時期的數千年中,狗伴隨主人捕捉獵物,幫助主人獲得食物,這是它們對人類而言最大的價值所在。《呂氏春秋》說:「齊有好獵者,終日不得獸,入則愧其友。推其所以不得獸,狗惡故也。欲須良拘,家貧不能得,乃還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有良狗,有良狗則數得獸矣。」有良狗就能捕獲更多的獸,狗的作用可見一斑。因此,在早期墓葬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殉狗的遺蹟。
在人類社會早期,養狗也有抓老鼠的目的。這在《呂氏春秋》等古籍中都有不少記載。四川三臺縣的漢代崖墓中就有狗捉老鼠的畫像,畫像中,一隻狗正得意地叼著一隻老鼠,老鼠的尾巴在狗嘴外垂著。可見,「狗拿耗子」在如今被形容為多管閒事的說法,在當時是實際存在的。
因為狗的重要作用,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犬」字的出現。西周、春秋、戰國等時期有關狗的記載就更多了。如《禮記》註疏中有這樣的記載:「小曰狗,大曰犬。捲毛懸蹄者為犬。」狗作為「六畜」之一也是這個時期提出的。如《管子·牧民》記載,「務五穀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當時人們還把養六畜提高到國富民強的高度。「六畜育於國家,國之富也,六畜不育,則國貧而用不足。」
秦漢時期,狗不僅是用於祭祀、食用、狩獵、守衛等方面,還進一步發展作為「玩賞」或「伴侶」寵物。漢代,皇宮裡專設「狗監」等官職,專管皇族的獵狗養殖。漢武帝還曾下令營建「狗臺宮」,供皇室人員和大臣觀看「鬥狗」。《漢書·張良傳》載有宮廷最早養狗的記載:「沛公(劉邦)入秦,宮室帷帳狗馬生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
三國、兩晉以至南北朝時期,民間養狗已非常普遍,「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等詩句就是很好的例證。隋唐兩宋,不僅宮廷,民間也開始大規模養狗。唐代名畫《簪花仕女圖》卷中描寫的宮廷貴婦,左手執佛撣向前靈巧擺動,逗引著深通人意、張嘴搖尾撲跳的獅子狗戲耍,情節生動活潑。
元代,東北有「狗國」和「使犬國」的記載。當時,東北地區設有驛站,有狗拉雪橇進行通訊和運輸。明清時期,狗的養殖也開始成熟,人們逐漸培育出許多名犬,如北京獅子狗、哈巴狗、沙皮狗等。
有趣的是,清代雍正皇帝與狗有很多逸聞趣事。雍正皇帝讓太監在內宮養了很多狗,他在忙裡偷閒的時候就會去逗狗。雍正帝給他養的數十條狗起了名字,他最喜歡的兩條分別叫「造化狗」和「百福狗」,皇帝還親自給這兩條狗設計衣服。他給「造化狗」設計的是一種老虎式的套頭衫。「衣服」做好後,他覺得套頭衫沒有耳朵,又讓人在虎式套衫上加上了兩個耳朵。他為「百福狗」設計了一件麒麟式的套頭衫,做好以後,雍正還讓人在麒麟套頭衫上再安上眼睛、舌頭,「百福狗」穿上「衣服」後,如同一個活生生的麒麟。
清朝,對狗特別鍾愛的還有慈禧太后。慈禧特別喜歡養小狗,尤為鍾愛京巴,而且慈禧愛狗達到了一種痴迷的程度。她在宮內特別設置了養狗場所,名為「養狗處」。養狗處的房屋極其華麗寬敞。
平日,有專門養狗的太監負責狗的飲食、調教、修飾等事項,被稱為「狗監」。每隻狗都有俸銀,由太監按月領取。當時慈禧有四條毛色黑中帶灰、灰中夾紫的京巴狗,因為它們的身材、毛都長得極為相像,頗難區分。但慈禧抓住了每條狗的特點,不但每次都能準確無誤地辨認出來,並且根據每條狗的特點分別起了極具詩意的名字:秋葉、紫煙、琥珀和霜柿。(額爾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