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實習生周家加 記者劉冰洋)8月8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邢臺市專場主題新聞發布會。圍繞「新時代、新作為,砥礪奮進的邢臺再出發」,邢臺市委書記朱政學,邢臺市委副書記、市長董曉宇分別介紹相關情況。
「邢臺擁有3500多年建城史、600多年建都史,是我國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方,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有著光榮革命傳統。」朱政學介紹,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150.7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9210元,全部財政收入273.7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93.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4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78元。
「當前,邢臺的發展勢能正在加速積蓄,新舊動能正在加快轉換,質量效益正在同步提升。」董曉宇說,邢臺堅持把傳統產業改造成優勢產業,通過以退促進、以搬促提,堅定走好綠色發展之路;把特色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立足特色產業發展基礎,「一業一策」制定產業轉型三年行動計劃,狠抓標準、品牌、信譽、設計等一體化建設,羊絨、自行車、軸承、鑄鐵等多個特色產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把新興產業發展成主導產業,加強戰略引進和精準培育,探索建立「1+5+20」全方位立體招商體系,圍繞內資、外資、京津、科技、央企五個板塊開展精準招商引資工作,今年安排的300個市重點項目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超過了1/3。
經省政府批准,邢臺市10個貧困縣已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今後如何減少和防止返貧?朱政學表示,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防止貧困和脫貧攻堅擺在同樣重要的位置,持續強化黨委主體責任,堅持市縣鄉村書記一起抓脫貧、一起抓防貧和防返貧,堅決克服脫貧摘帽後出現鬆勁懈怠思想,在確保完成剩餘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基礎上,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減少和避免出現新的貧困。去年以來,邢臺先後制定了《關於建立精準防貧機制的實施意見》及實施細則,確定了防貧範圍和重點,劃定了預警監測線和救助線,建立了預警監測體系和審核認定程序。同時,圍繞防貧和防返貧建立了防貧保險機制、「長期護理保險」機制、政策救助機制、社會救助機制「四項機制」。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8年,邢臺空氣品質綜合指數較2013年下降49.5%,PM2.5平均濃度下降56.9%,PM10平均濃度下降55.4%,優良天數160天,比2013年增加了122天。」董曉宇介紹,今年以來,圍繞打贏藍天保衛戰,邢臺堅持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市區及周邊邢臺鋼鐵、旭陽焦化、建滔焦化等重工業企業搬遷退市,加快破解「重化圍城」問題;強力推進企業深度治理,對全市1224家企業開展了2256項深度治理,目前已完成1282項;強力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對7萬戶實施清潔取暖改造,其中6萬戶氣代煤已經驗收並置換通氣59598戶,並完成了8臺35蒸噸以上燃煤鍋爐和563臺燃氣鍋爐的清潔改造;強力推進精細化管理,嚴格管控揚塵,所有施工工地實現「六個百分百」「兩個全覆蓋」;強力開展執法行動,堅持督企與督政並重,對破壞環境的行為「零容忍」,立案查處1115起,有效震懾了環境違法行為。
「今年以來,邢臺市委、市政府按照全省開展『三深化三提升』活動要求,堅持用實招、用硬招,倒逼幹部作風轉變,推動中央大政方針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落地見效。」朱政學說,具體來說,一是分解目標任務抓落實。將目標任務和責任分解到單位、細化到個人,實現事有專管之人、人有明確之責、責有限定之期。二是推動問題解決抓落實。推行「一線工作法」,實行領導在一線指揮、政策在一線實施、工作在一線推進、問題在一線解決、業績在一線創造。三是減輕基層負擔抓落實。出臺關於減輕基層負擔的30條措施,大力整治文山會海、過度留痕、問責泛化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四是公開晾曬工作抓落實。加大通報力度,先後10次對全市重點工作進行通報,要求工作落後單位向市委、市政府說明情況,起到了褒先促後的作用。五是精準督查督辦抓落實。統籌市級各項督導檢查活動,各職能部門不再安排單獨督查事項,督查工作由市委大督查組統一組織實施。六是強化考核獎懲抓落實。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修訂了市管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辦法,突出工作實績考核,加大了推動工作落實情況的考核權重。
「省第三屆園林博覽會即將於8月底在邢臺召開。園博園總佔地面積4617畝,水系面積約1600畝、綠化面積約2310畝、建築總面積約18.7萬平方米。」董曉宇介紹,邢臺致力於打造生態園博、人文園博、智慧園博。目前,園博園各項建設工程進展順利,已經進入掃尾階段,園博會的籌備也在緊張進行中,共策劃6類24項活動,內容涵蓋政策、學術、文化創意、商業洽談、產城融合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