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儲能」標配呼聲漸起的冷思考

2020-12-0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去年以來,隨著國內新能源場站建設規模的持續擴張及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的日益活躍,新能源配置儲能呼聲漸高,已有新疆、內蒙古、河南、山西、遼寧、湖南、安徽等至少11個省出臺了相關政策要求,有的省將新能源配置一定比例儲能作為項目核准及接入的必備前置條件,去年以來,根據網站公開信息,「風電+儲能」公布及在建的項目已近30個。今年下半年,安徽華能蒙城風電場40MW/40MWh儲能項目,華潤濉溪孫疃風電場10MW/10MWh儲能項目也陸續投運。同時行業媒體發聲:「風電+儲能」要成為新能源發展的必然「標配」。目前看國內主流新能源投資企業以及電儲能產業鏈也積極應對布局,相信以2020年為元年,「風電+儲能」配置將隨著開發規模的快速增長、電力系統靈活性調控資源需求的同步增長、系統儲能成本下降、運行規則、市場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呈星火燎原、快速發展之勢。

同時我們也要客觀理性的分析目前「風電+儲能」配置在政策機制、應用場景、運行規則、產品技術方面是否準備充分,特別是在風電後平價時代,「風電+儲能」的模式如何更好的參與電力現貨市場及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真正體現甩掉「拐棍」、並發揮新型靈活調節資源的系統價值。需要在初期的示範項目就統籌兼顧、從長計議。「風電+儲能」配置不僅需要技術和成本上的突破,更需要市場長效機制的建立,並根據應用場景適應性調整運行規則。

02儲能裝置在風電場配置的主要作用

隨著風電開發建設規模的快速增長,電網「兩個細則」考核日趨嚴格,風電目前作為傳統電力普遍認為的「強波動、弱調節、弱抗擾」的變流器電源,成為同步發電機為主的電力系統輔助服務「理所當然的買單方」,近年來「電力輔助服務」(運行調節成本)分攤費用增長迅猛,某些省今年已近0.1元/kWh,使得風電場收益空間日漸壓縮,給進入平價時代的風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儲能裝置在風電場配置主要作用包括降低發電計劃偏差、減少棄風限電,提供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低儲高放」參與現貨交易等。同時,布局在新能源場站匯流升壓站的獨立儲能電站,還可以起到改善併網聯絡線潮流,減緩輸電阻塞等作用。各部分作用簡述如下:

1)降低發電計劃偏差:是通過儲能裝置配合風功率預測系統,對給出的短期與超短期發電計劃偏差部分予以「充放電糾偏」,將有利於風電場減免電網「兩個細則」考核罰款,降低運維費用。2)減少棄風限電:是通過儲能裝置在大風時段(如後半夜)或負荷低谷期時「充電」、在小風時段或負荷高峰期「放電」,通過「能量搬移」手段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減少風電場棄電損失。3)調峰、調頻輔助服務:若風電場儲能裝置能夠接受電網調度,參與系統深度調峰(可與減少風電場棄風限電統籌安排)、或者風電場不是通過預留功率備用而是通過配置儲能具備一次調頻能力並接受調用考核(GB 38755-2019《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DLT1870-2018《電力系統網源協調技術規範》均明確要求),應該減免電力輔助服務費用分攤並獲得相應補償收益。4)「低儲高放」參與現貨交易:電力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將有助於提升新能源消納空間,風電場參與電力市場現貨交易的機會將越來越多,若風電場參與電力現貨交易頻次較高,因儲能裝置具有雙向調節能力,可參與現貨交易獲取價差,形成「低儲高放」的預期收益,可與「降低發電計劃偏差」作用同步安排。5)減緩輸電堵塞:在風電外送匯集站通過儲能裝置可有效減緩輸電堵塞作用,可與「減少棄風限電、參與系統深度調峰」同步安排,在接受電網調度的前提下獲得相應收益。

此外,儲能裝置在電力系統中還可實現無功支撐、快速調壓、慣量支撐、黑啟動等其他應用,但需要結合具體應用場景進行系統設計與盈利模式設計。

同時強制性國標GB 38755-2019《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明確要求新能源場站必須具備一次調頻、快速調壓與調峰能力。綜合現有可行的技術手段來看,儘管從理論上而言,「風電+儲能」配置能較大程度上解決風電場目前迫切的現實需求,有利於實現「可預測、可調節、可支撐」的併網友好型目標,但是需要在儲能產品完善可靠、技術成本逐步下降的預期上,進一步明確與設計「風電+儲能」的具體應用場景、設計標準、運行規則與長效市場機制,方可使「風電+儲能」配置真正有效的支撐風電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03「風電+儲能」模式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建議

1、「風電+儲能」應用場景與價值貢獻需要進一步明確。

從以往「風電+儲能」項目情況看,多是政策示範性和資源牽引性項目,項目本身並沒有盈利性,特別是去年以來的「風電+儲能」項目,投資業主基於「保電價」、「圈資源」目的而上馬的儲能項目,本身就是一個投資收益權衡的衍生品,對其應用場景及價值貢獻缺乏理性考慮和深入研究。

目前多個省區要求風電場配置儲能應具備電網統一調度的調峰、調頻能力以及減少棄電的能力,或者將儲能裝置分離出來以第三方獨立儲能電站地位參與系統調峰輔助服務,也在運營規則中明確了儲能裝置參與輔助服務的市場定位和按效果付費的基本原則。但「風電+儲能」在系統中的作用定位仍不清晰,如何調度管理,如何計量結算,調峰深度、調用頻次也不得而知。同時風電場業主所希望的通過儲能裝置「充放電」調節降低發電計劃偏差減免「兩個細則」考核罰款、通過「低儲高放」獲取電力現貨價差收益等應用場景下,儲能裝置如何運行調用也不清晰。

從目前風電投資業主的心態來看,不論儲能裝置是參與系統調峰或是減少棄電,都希望能夠產生相應的價值貢獻——或減少「兩個細則」考核罰款,或減少「電力輔助服務」費用分攤,或有新的價值贏利點。其最終能否通過儲能系統控制策略設計、聯合場站優化運行、商業模式設計等方式,實現多元價值,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2、「風電+儲能」配置需進一步完善行業技術標準支撐。

目前,儲能應用技術方面的國家或行業標準尚不全面,是制約儲能發展的瓶頸之一。譬如電池儲能系統,鋰離子電池、儲能變流器、BMS等主要環節的標準雖然初步形成,但儲能作為系統工程所涉及到併網安全的儲能產品、集成設計、安裝、驗收、運維、消防安全等基礎技術標準目前尚不健全,需要進一步明確。如:對於儲能系統的功率容量定義,是直流側或是交流側?儲能系統高低壓穿越的工況狀態是充電還是放電狀態?一次調頻功率幅度和頻率調節範圍如何設置等等……

再如集中儲能電站目前在國外、國內均發生過損失慘重的火災事故。風電場多處在山區荒漠偏遠地帶,與升壓站統一布置的電池儲能系統消防安全至關重要,儲能系統消防設計應體現以「預防電池儲能系統熱失控為主,防消結合」的集成設計原則,否則一旦出現電池熱失控釀成火災,就是「火燒連營」的嚴重後果。

還有大規模電池儲能系統退役電池的梯次利用、回收尚未形成行業標準和規模化產業鏈,如磷酸鐵鋰電池按滿容量充放電循環次數達到5000-6000次後,如何退役更換,如何回收再利用等都還是未解之疑。

再如儲能容量選擇配置、充放電時間各地儲能政策也是要求不一,從5%—20%容量配比、0.5小時—2小時充放電時間要求各不相同。據了解,由上海電力設計院牽頭編制的《風光儲聯合發電站設計規範》(國標徵求意見稿)於2017年7月公告徵求業內意見,其中針對儲能容量選擇配置的要求如下:

「6.2.2風光儲聯合發電系統的容量配比應以電網不同調控模式(平滑功率輸出、跟蹤計劃出力、系統削峰填谷等模式)要求為目標,經技術經濟綜合比較後最終確定。1)當風光儲聯合發電系統採用平滑功率輸出模式,儲能系統配置的額定功率不宜小於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安裝總功率的10%,在額定功率下持續放電時間不宜小於0.5h。2)當風光儲聯合發電系統採用跟蹤計劃出力模式,儲能系統配置的額定功率不宜小於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安裝總功率的30%,在額定功率下持續放電時間不宜小於1h。3)當風光儲聯合發電系統參與系統調頻時,儲能系統配置的最大功率不宜小於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安裝總功率的20%。4)當風光儲聯合發電系統採用削峰填谷模式,儲能系統應根據電網具體要求,經過優化分析後確定。」

嚴格的講,儲能系統容量及充放電時長的選擇,需要根據「風電+儲能」應用場景(系統定位),結合風光出力波動性、靈活性調節資源稀缺性、電網結構、負荷特徵等因素綜合計算分析,並輔以建模仿真,給出最適宜的容量選擇、應用場景和運行控制策略,而非一刀切、無差異的儲能配置政策要求。

據悉,國標《風光儲聯合發電站設計規範》目前已完成報批稿,預計不久的將來會下發執行,屆時「風電+儲能」配置設計將有一個可參照的規範依據,但仍需因地制宜,根據具體的應用場景及主要關聯因素,體現有據可依、量身定製的設計成果。

3、儲能配置還需要進一步降低投資成本,釋放盈利空間

儲能電站成本分為技術成本和非技術成本,技術成本高主要是因為儲能尚未規模化應用,電池、PCS、EMS等設備成本高;非技術成本高,主要是儲能電站開發、土地、接入、併網驗收費用等。

從LCOE角度看,風電場配置儲能的LCOE成本受到系統成本、系統營收、淨髮電量等多因素影響,不能簡單看做風電LCOE成本和儲能COE成本的加和。通過LCOE成本計算,當前新能源配置儲能將拉低風電場收益水平,新能源場站配置儲能仍有待於儲能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儲能循環壽命增長。若且唯若新能源場站配置儲能系統的LCOE低於電力市場交易差價均值時,新能源配置儲能通過電能轉移實現峰谷套利的商業模式才可成立;當調頻市場為主的輔助服務市場價格水平高於儲能系統的LCOE時,其參與輔助服務市場的商業模式才可成立,且需要考慮單獨運行而非與新能源場站捆綁的方式;當系統對於新能源場站出力和預測精度考核的嚴格程度達到一定高度時,從實際應用的角度才有必要通過包括加裝儲能裝置能方式尋求解決方案。

4、「風電+儲能」應著眼於提高調節能力,配置應不拘形式,多措並舉

GB 38755-2019《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明確要求3.3.2條給出了電源與電力系統調峰、調頻和調壓等調節能力的關係,並提出「新能源場站應提高調節能力,必要時應配置燃氣電站、抽水蓄能電站、儲能電站等靈活調節資源及調相機、靜止同步補償器、靜止無功補償器等動態無功調節設備」的要求。可見其主導思想是從系統需求出發,譬如一次調頻響應、無功調整和電壓自動控制方面,完全可以著眼於組合資源的靈活性和調節能力入手,而不應該也沒有必要限定具體實現方式,要求每個場站配置大容量的電池儲能系統。

電池儲能的替代方案不勝枚舉,完全可以因地制宜,靈活組合。可以有在風電匯集站建設「共享儲能」、「風電+可調節水電儲能」、「風電+壓縮空氣儲能」、「風電+光熱儲能」等多種可比選方案。如建設「風光同場+儲能」,風光資源具有互補特性,風光同場互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發電出力的波動性與峰谷差,然後再根據系統靈活性調節資源需求確定儲能的容量和形式。又如「風電+常規調節性電源」的組合,現階段其價值與經濟性也高於單個風電項目配置儲能。因此,應允許風電配合多種儲能技術方案或採用具備同等效果的解決方案,而不應在當前技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僅局限於電池儲能的單一路線來強制推行「風電+儲能」配置模式。「風電+儲能」是能源轉型驅動下,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機制引領的新興業態,我們僅有「擁抱儲能」的情懷還不夠,因為一個新興業態若要被廣大受眾認同並接受,必須要解決經濟可行性、應用便利性與安全可靠性,因此需要政府、電網、新能源與儲能企業、行業協會組織聚焦問題,從儲能應用場景拓展、政策與運營規則制定、市場機制建立、技術標準完善、產品成本下降方面各盡所能、共同發力,使得「風電+儲能」模式得以有效落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風力發電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黃河公司完成切吉風電儲能二期設計交底工作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4月22日,黃河公司光伏產業創新中心設計人員赴切吉完成風電儲能二期土建設計交底工作。 此次設計交底在海南州切吉鄉水電四局風電工程項目部進行,共四家單位參加。儲能二期工程分兩個項目,一個項目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境內的烏蘭10萬千瓦風電場。另一個項目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切吉鄉的共和45萬千瓦風電場。風電儲能發電系統是利用風能和儲能的互補特性,具有一定性價比的新型能源發電系統。
  • 關於分散式風電負荷消納的幾點思考
    一些地方省份也出臺了分散式風電規劃,在規劃中,大部分編寫單位對負荷消納採用了同級電壓接入系統的負荷(最低或平均)的約60%作為估算,但在實際現實中,某分布式光伏項目應用於某穩定的用電負荷60%後,餘電上網量超過了光伏發電量的5%以上,也相當於分散式風電有5%以上棄風損失。因此,分散式風電負荷消納,成為業主投資商,最為擔心的問題。
  • 微電網:超級電容儲能應用漸起
    本次名單中的部分項目前期建設亦有超級電容儲能技術的應用。據產品廠商——超級電容領軍企業集星科技的工作人員介紹,微電網規模小,自我調節能力弱,負荷波動以及電網運行故障會對其造成很大的影響。由於電池系統提供高功率補償的成本較高,應用超級電容技術是較為經濟高效的辦法。
  • 廣東大力發展先進核能海上風電 加快培育氫能儲能智慧能源
    廣東大力發展先進核能海上風電 加快培育氫能儲能智慧能源金羊網  作者:戚耀琪  2020-10-01 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約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
  • 分散式風電「井噴」背後 「平價上網」漸行漸近
    來源:中國經營報分散式風電「井噴」背後 「平價上網」漸行漸近本報記者/王金龍/西安報導平價上網漸行漸近,分散式風電在2020年迎來一波投資熱潮。那麼,隨著風電補貼退坡,平價上網臨近,分散式風電的前景又如何呢?多地核准分散式風電項目2018年5月,國家能源局下發《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建設暫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鼓勵開展商業模式創新,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自2020年伊始,分散式風電迎來了「井噴式」發展。
  • 把風光資源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風電制氫路在何方?
    ,我國已成為風電增長最快的國家。在項目發展過程中,將會帶動風電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並帶動相關機械製造及電機行業的發展,有助於對風電項目的研究和製造業的升級改造。總體上講,我國風電制氫技術研發起步較晚,目前尚無成熟商業運行的風電制氫儲能和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大規模風電制氫儲能的示範工程設計經驗不足,在系統的關鍵性技術、效率提升和經濟性方面未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 南方供暖呼聲漸起 石油企業如何把握市場商機
    隨著北方各地供暖季陸續開啟,「南方供暖」話題又引發熱議,呼聲漸高。  有報告預計,2025年,我國南方地區將共有7006萬戶居民可享受到經濟可承受的供暖服務,上海、武漢和南京分列前三位;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會增加到9823萬戶。屆時,將可帶動我國居民消費逾千億元。這必將帶來包括天然氣產業在內的新一輪發展機遇。
  • 風力發電用鋰電池儲能的優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風電場的構成,風力發電用鋰電池儲能的優勢。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中國新能源戰略開始把大力發展風力發電設為重點,這也推動了風力發電儲能鋰電池市場的發展。
  • 電化學儲能專題報告:電化學儲能興起,鐵鋰出海正當時
    歐盟尤其是風電光伏發展的先驅,德國、丹麥的 風電光伏佔一次能源消耗的比例達到 11.0%和 19.8%。新能源發電具有很多優勢:1)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傳統火電一般需要大量 化石燃料(如煤、天然氣)供應,對於資源較為貧瘠的國家,風電光伏能夠極大降 低能源進口依賴。2)減少汙染,綠色環保改善環境。與火電相比,光伏風電沒有 汙染物、溫室氣體排放;與水電相比,不必認為改變生態環境。
  • 「十四五」制約電化學儲能發展的難點在哪裡?
    今年3月23日,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下發了《關於做好儲能項目站址初選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經多方協調,已獲得28家企業承諾配套新能源項目總計建設388.6兆瓦/777.2兆瓦時儲能設備,與風電項目同步投產」。3月24日,內蒙古能源局發布了《2020年光伏發電項目競爭配置方案》,明確優先支持光伏+儲能建設。
  • 全國風電、光伏消納現狀及預期
    風電、光伏消納情況同比均有所改善。1、全國風電消納整體情況全國風電項目累計發電量為3317億千瓦時,全國棄風電量116.4億千瓦時,風電利用率96.6%,同比提升0.8個百分點;2018~2020年,三年各月的棄風情況對比如下圖所示。
  • 吉電股份將投建吉林100MW風電儲能平價發電...
    近日,國家能源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中國神華發布公告稱,將投資40億元參與出資成立國能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主要投向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以及氫能、儲能等相關新技術項目。黑龍江、吉林、安徽等地核准34個風電項目總規模超2290MW!  黑龍江、吉林、安徽、廣西等地批覆核准34個風電項目,總裝機規模超2290.3MW(除未知項目外),其中黑龍江(9個)、吉林(16個)、安徽(7個)、廣西&陝西各1個  投資7.5億!吉電股份將投建吉林100MW風電儲能平價發電項目!
  • 電化學儲能行業專題報告:千億賽道冉冉升起
    造成國內企業全球市佔率較低的 主要原因是當前儲能需求仍主要來自境外市場,海外企業在境外儲能市場起 步較早且本身作為海外品牌在海外就具備較強的品牌優勢,而國內企業目前 仍處於品牌和渠道培育期,因此處於相對劣勢。我們認為後續隨著國內企業 在海外品牌和渠道拓展的持續推進,國內磷酸鐵鋰儲能產品未來有望憑藉較 高的性價比持續提升市佔率。1.
  • 風電行業企業陸續上市或擬上市:風電多金時代真的會持續下去?
    歷史的傳奇今天在風電繼續傳承,中國風電就用了短短15年時間,走過了歐美國家三十年的道路,一下子從風電大國走向風電強國(現在說強還有點牽強),但裝機容量確實妥妥的世界第一,10年年前,我們的核心零部件還依賴進口,今天我們已經基本實現自主研發供給,不得不說,中國人民幹風電,又創造了一個傳奇。
  • 國家電投的儲能布局!
    旗下黃河水電已在青海共和建成光伏儲能項目,茶卡地區風電儲能項目,為海南州水光風儲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提供支撐。國家電投還在珠海橫琴熱電廠開展儲能黑啟動項目,據報導該項目是世界首例採用儲能系統實現F級燃機黑啟動、國內首例燃機儲能調頻的項目。
  • 儲能產業快速發展 儀器設備迎來機遇
    近日,第九屆儲能國際峰會順利舉行,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陳海生表示:「我們對中國儲能已進入『春天』的判斷沒有變,但距離行業繁榮的『夏天』,還需要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
  • 碳中和熱潮期,儲能身份該如何定義
    緊接著在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新舉措中,「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將這股熱潮推向了高潮。除了風電、光伏,還有一個行業從中看到了自己未來無限的發展空間,這就是儲能。隨著風、光在電力系統中的佔比越來越高,電力系統在調峰、調頻等方面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廉價、環保、安全的儲能技術幾乎是未來能源轉型、碳中和目標下的一個必然選擇。
  • 新能源迎來高光時刻 光伏風電批量漲停還有哪些漏網之魚?
    有代表在會上表示,目前國家能源局已提出了「2021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合計新增1.2億千瓦(120吉瓦)」的目標。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始終保持迅猛增長態勢。2014—2019年,全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合計新增規模分別為3300萬、4800萬、5400萬、6800萬、6500萬、5600萬千瓦,2020年1—10月新增約4600萬千瓦。
  • 風電目前待遇12w,你願意去嗎?
    準確的說風電行業入局發電側從2008年左右開始,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新能源發電成為當時眾星捧月的行業,參與企業包括到不限於華能、華電、國電投、華潤電力、大唐等。 我們接下來從風電行業的現狀、工作環境和待遇三個方面入手回答。
  • 全球最大化學能儲能電站在大連正式啟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9月16日,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國家示範項目的220千伏送出工程正式啟動。目前,該項目是全球最大化學能儲能電站。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是將電能儲存在電解液罐裡,在用電低谷期,把富裕的電能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峰時,再將儲存的電能輸出使用,減少電能浪費,使用壽命為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