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中心團隊在裡奇流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2020-12-02 騰訊網

近日,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創始主任陳秀雄教授與王兵教授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Space of Ricci flows (II)—Part B: Weak compactness of the flows」於國際知名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發表。該期刊是幾何學領域的頂尖刊物,發表過多篇劃時代的數學論文,如哈密爾頓關於裡奇流的奠基性工作。

陳秀雄與王兵的論文率先解決了哈密爾頓-田猜想(Hamilton-Tian conjecture)和偏零階估計猜想(Partial C-conjecture)。這些均為幾何分析領域二十餘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該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投稿到正式發表耗時六年。論文的審稿人評論「該文是幾何分析領域內的重大進展,毫無疑問將激發諸多相關工作」。菲爾茲獎得主唐納森也多次在媒體和文章中稱讚此文為「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

這篇文章引進了眾多新的思想和方法,對幾何分析,尤其是裡奇流的研究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利用這篇文章的結果,陳秀雄、王兵和孫崧(02少)給出丘成桐穩定性猜想基於裡奇流的新證明,並發表在行業頂尖刊物《幾何與拓撲》(Geometry and Topology)上。丘成桐穩定性猜想的第一個證明由陳秀雄,唐納森和孫崧給出。他們的證明得到了學界的首肯因而為他們贏得了聲譽卓著的維布倫幾何獎。此外,論文的核心思想也被王兵和李皓昭推廣到平均曲率流的研究並成功解決了著名的延拓性猜想,該成果發表於數學四大期刊之一的《數學新進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這篇文章的概念和方法也被運用到了王兵及其合作者近兩年的其它一系列重要工作中。王兵和黃少賽、李宇(即將加入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合作的文章「On the regular-convexity of Ricci shrinker limit spaces」,論證了非坍縮裡奇收縮孤立子的極限必然是陳、王定義下的錐形。該論文發表於著名綜合性期刊《純粹與應用數學雜誌》(Crelle's Journal)。此外,王兵和李宇合作的文章「Heat kernel on Ricci shrinkers」給出裡奇孤立子上熱核的多項最佳估計,由此刻畫了孤立子上若干深刻的幾何與拓撲結構,為高維裡奇流奇點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此篇長文近日已發表在《變分法與偏微分方程》(Calculus of Variations an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來自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部」 網站

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墨子沙龍的推送。為了不與小墨失散, 請將「墨子沙龍」設為星標帳號,以及常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墨子沙龍是以中國先賢「墨子」命名的大型公益性科普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及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等協辦。

墨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國早期科學萌芽的體現,「墨子沙龍」的建立,旨在傳承、發揚科學傳統,建設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倡導、弘揚科學精神。科普對象為熱愛科學、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眾,我們希望能讓具有中學同等學力及以上的公眾了解、欣賞到當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學進展、科學思想。

關於「墨子沙龍」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中心團隊在裡奇流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中心團隊在裡奇流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近日,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創始主任陳秀雄教授與王兵教授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Space of Ricci flows (II)—Part B: Weak compactness of the flows」於國際知名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
  • 十年磨一劍: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數學家,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創始主任陳秀雄教授與王兵教授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Hamilton-Tian conjecture)和「偏零階估計」(Partial C^0-conjecture)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十一年磨一劍:中科大數學教授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猜想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11 月 8 日,新華社報導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 - 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 20 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十一年磨一劍:中科大數學教授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猜想
    、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 - 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 20 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什麼是裡奇流?在微分幾何中,「裡奇流」是一種固有的幾何學流動,它的主要思想是讓流形隨時間變形,即是讓度規張量隨時間變化,觀察在流形的變形下,Ricci 曲率是如何變化的,以此來研究整體的拓撲性質。
  • 科大教授在幾何學領域取得國際性重大突破!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秀雄教授、王兵教授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率先解決了幾何分析領域20餘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王兵教授比喻說,比如說我們吹一個氣球,氣球不斷膨脹,可以用「裡奇流」來研究它空間的變化,最後得到一個「盡善盡美」的理想結果。
  • 研究5年、審稿6年:中國科學家在微分幾何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中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創始主任陳秀雄教授與王兵教授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Space of Ricci flows (II)—Part B: Weak compactness of the flows」於國際知名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發表。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日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 科普來了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王兵教授比喻說,比如說我們吹一個氣球,氣球不斷膨脹,可以用「裡奇流」來研究它空間的變化,最後得到一個「盡善盡美」的理想結果。
  • 中國學者攻克幾何分析領域核心猜想
    中新社合肥11月5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幾何與物理中心團隊在裡奇流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率先解決了幾何分析領域20餘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中國科大陳秀雄教授與王兵教授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上。該篇論文率先解決了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這些均為幾何分析領域20餘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該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投稿到正式發表耗時6年。
  • 我國數學家取得重大突破,花6年發表120頁論文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陳秀雄與王兵團隊長期研究微分幾何中「裡奇流」的收斂性,「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 耗時11年、120頁論文,中科大教授解決微分幾何20多年難題
    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菲爾茲獎得主唐納森也多次在媒體和文章中稱讚此文為「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這篇論文引進了眾多新的思想和方法,對幾何分析,尤其是裡奇流的研究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 中科大破解困擾數學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
    近日,中科大教授在幾何學頂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文,這篇超過120頁的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將對裡奇流的研究已經產生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得主高度讚揚該研究成果是「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
  • @七臺河人,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 重大突破!這兩個問題中國數學家解出來了!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 七臺河關注|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 人民日報: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來自巢湖
    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
  • 國際性重大突破!
    記者11月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秀雄教授、王兵教授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率先解決了幾何分析領域20餘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微分幾何學雜誌》是幾何學領域的頂尖刊物,發表過多篇劃時代的數學論文,如哈密爾頓關於裡奇流的奠基性工作。陳秀雄教授、王兵教授的這篇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投稿到正式發表耗時6年。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 十年磨一劍,我國建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今年是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十周年,在龔建東看來,GRAPES全球四維變分同化系統是我國數值預報自主研發十年來取得的最核心的成績。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評價說,數值預報中心成立十周年,建成了我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滿足了我國現階段國家安全經濟建設對氣象保障的需求,成為我國天氣預報的主要科學支柱,具有為以後發展的良好基礎。十年磨一劍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