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固態電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解決三大行業難題,離量產不遠了

2020-11-23 騰訊網

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文 | Bear

三星在全固態電池的量產之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日前,三星高等研究院與三星日本研究中心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雜誌上發布了一篇名為《通過銀碳負極實現高能量密度長續航全固態鋰電池》的論文,展示了三星對於困擾全固態電池量產的鋰枝晶與充放電效率問題的解決方案。

▲三星在《自然-能源》雜誌上發表論文

據了解,這一解決方案將幫助三星的全固態電池實現900Wh/L(區別於Wh/kg的計量單位,因不同材料密度不同,二者不可換算)的能量密度,1000次以上的充放電循環以及99.8%的庫倫效率(也可稱為充放電效率)。我國目前較為先進的固態電池技術雖然同樣也能夠實現1000次以上的充放電循環,但在庫倫效率方面目前還達不到接近100%的程度。

據論文介紹,三星通過引入銀碳複合負極、不鏽鋼(SUS)集電器、輝石型硫化物電解質以及特殊材料塗層,對固態電池的負極、電解質與正極進行了處理,有效解決了鋰枝晶生長、低庫倫效率與界面副反應,這三大固態電池量產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推動固態電池技術離產業化更進一步。

關鍵技術的突破,意味著固態電池市場卡位賽的開啟,包括松下、寧德時代、豐田、寶馬在內的一眾玩家磨刀霍霍。可以預見,未來五年,固態電池技術將會成為這些公司技術交鋒、產業布局的關鍵所在。

而三星,則會因為率先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在這場競賽中擁有相當大的領先優勢。

一、全球爭奪固態電池新風口 三星率先取得技術突破

固態電池一度被視為最適合電動汽車的電池技術,但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呢?

單從字面上理解,全固態電池意味著將現有電池體系中的液態電解質,完全替換為固態電解質。但在電池產業的定義中,固態電池有著三大技術特徵——固態電解質、兼容高能量的正負極以及輕量化的電池系統。

固態電解質很好理解,區別於傳統鋰電池中所使用的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二乙酯等液態電解質,固態電解質是一種新型的,作為電池正負極之間離子移動通道的材料,目前主要分為三類——聚合物材料、無機氧化物材料、無機硫化物材料。

與液態電解質對比,固態電解質具有高溫下穩定、不易燃的理化特性,同時其機械結構也能抑制鋰枝晶生長,避免其刺穿隔膜造成電池短路。

同時,常規液態電解質高壓之下易氧化的特點對於固態電解質而言也不復存在,因此固態電池可採用能量密度更高、放電窗口更高、電勢差更大的正負極解決方案。

而由於固態電池電芯內部不含液體,可以實現先串聯後並聯組裝的方式,減輕了電池PACK的重量;固態電池性質穩定的特點,也可以省去動力電池內部的溫控元件,進一步實現動力電池的減重。

上述三大特徵所對應的,正是固態電池對比傳統鋰電池所具有的技術優勢。簡單來說,就是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大的放電倍率、更長的循環壽命以及更加輕量化的電池系統設計。

這些技術優勢決定,固態電池將會是未來十年內最適合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以動力電池產業內部對固態電池量產進度的研判,到2025年之後,固態電池將逐漸成為動力電池領域的主流產品。

可以說,誰搶下了固態電池,誰就搶下了未來十年內,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先機。

在這一思想的主導下,豐田、寶馬、大眾等國際一線車企,松下、三星、寧德時代等動力電池企業,甚至是戴森、NGK|NTK等跨界而來的巨頭玩家,紛紛湧入固態電池領域,試圖通過投資併購、技術合作、獨立研發等手段,在固態電池尚未實現產業化之前完成卡位。

▲大眾推出了搭載固態電池的奧迪PB18 e-tron

但當這些玩家真正下場布局的時候,固態電池的技術難度遠超他們的想像。當下固態電池技術距離量產還需要解決諸多難點,有研究顯示,鋰枝晶的形成、界面阻抗導致的庫倫效率低、固態電解質與正負極產生副反應等問題在固態電池的實驗中尤為明顯。

三星日前在《自然-能源》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正式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

▲三星在《自然-能源》雜誌上發表論文

首先,三星通過銀碳複合材料與不鏽鋼(SUS)集電器減少了負極鋰離子過量不均勻沉積,並採用鋰離子遷移數更高的硫化物固態電解質(一般液態電解質鋰離子遷移數為0.5,硫化物固態電解質鋰離子遷移數為1),減少了電解質中鋰離子的沉積,在負極與電解質兩個區域內減少了鋰枝晶形成的可能性。

其次,三星對NCM正極層進行了LZO塗層的塗覆處理,使用0.5nm的LZO塗層將正極材料與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分隔開,並通過LZO塗層自身良好的電導率實現阻抗的減小,用以提升電池系統的庫倫效率。

與此同時,LZO塗層與銀碳複合材料層的存在也阻斷了硫化物固態電解質與正負極產生副反應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固態電池在工作過程中的正常表現與可循環性。

通過這套解決方案,三星的全固態電池實現了900Wh/L的能量密度、1000次以上的充放電循環以及99.8%的庫倫效率。

而同樣在研究固態電池的豐田、松下團隊,目前的固態電池技術雖然能做到更高水平的循環次數,但其能量密度僅為700Wh/L,庫倫效率也在90%左右。寧德時代的固態鋰電池理論上能夠做到1000Wh/L以上的能量密度,但在庫倫效率方面,同樣要弱三星一籌。

三星的這套解決方案有效地克服了固態電池產業化的技術難點,如果以卡位賽的思路來評價三星在眾多對手中間的地位,那麼三星在固態電池關鍵技術上的突破,無疑為其贏下了起跑階段的優勢。

二、三星解決鋰枝晶生長問題的三大法門

三星在全固態電池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鋰枝晶問題,鋰枝晶的形成對於所有的鋰電池而言,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其生成原理是鋰離子在負極與電解液中的不均勻沉積,所形成的樹杈狀的鋰離子結晶體,這些結晶體在放電倍率超過電池設計上限以及長期的充放電循環中均有可能出現。

而鋰枝晶一旦出現,則意味著電池內部的鋰離子出現了不可逆的減少,同時鋰枝晶會不斷吸附游離的鋰離子實現生長,最終可能會刺破隔膜,導致電池正負極直接產生接觸引發短路。

曾有觀點認為,固態電解質的力學特性能夠抑制鋰枝晶的生長,阻止其對隔膜的破壞,但實際上,這樣的設想並未實現。

有研究顯示,通過固態電解質離子通道的鋰離子抵達負極時的位置更不均勻,固態電解質與負極界面之間也存在間隙,因此容易造成鋰離子的不規則沉積,從而形成鋰枝晶。並且在這種情況下,導致鋰枝晶出現的電壓甚至低於傳統的鋰電池。

面對這一難題,三星提出了一種三合一的解決方案:

1、銀碳複合材料層

三星在硫化物固態電解質與負極材料之間,添加了一層銀碳複合材料層。

其充電過程中的工作原理,是在鋰離子通過電解質抵達負極最終沉積的過程中,使鋰離子與銀碳材料層中間的銀離子實現結合,降低鋰離子的成核能(可簡單理解為聚集在一起的能力),從而使鋰離子均勻地沉積在負極材料上。

▲銀碳複合層(紅線部分)在電池結構中的示意圖

而放電過程中,原本沉積在負極材料上的銀-鋰金屬鍍層中,鋰離子完全消失,返回正極,銀離子則會分布在負極材料與銀碳複合材料層之間,等待下一次充電過程中鋰離子的到來。

針對銀碳複合材料層是否在鋰離子沉積過程中產生了效果,三星團隊進行了對照實驗。

首先,該團隊研究了無銀碳複合材料層,負極直接與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接觸的情況。

當充電率(SOC)50%,且充電速率為0.05C(0.34mAh/cm2)時,儘管鋰離子在負極的沉積並不緻密,但其沉積物較厚且形狀隨機,具備生成鋰枝晶的可能性。

▲無銀碳層時鋰離子在負極的沉積情況

並且,在10次完整充放電循環之後,該電池容量與初始容量對比出現了大幅下滑,大約在經歷了25次充放電循環之後,電池的容量已經下降至初始容量的20%左右。

▲無銀碳層電池電量衰減情況

據三星研究團隊分析,這種情況很可能是電池內部產生了鋰枝晶,導致活動的鋰離子數量大幅減少,從而減少了電池的放電容量。

而在存在銀碳複合層的情況下,首次充電過程(0.1C,0.68mAh/cm2)中,鋰離子通過銀碳層後,在負極形成了緻密且均勻的沉積物。

據三星研究團隊推測,銀碳層中的銀在鋰離子經過時,與鋰離子進行結合,形成銀鋰合金,降低了鋰離子的成核能,並在抵達負極的過程中形成了固溶體,使鋰離子均勻地沉積在負極材料上。

▲銀離子在多次循環後的分布情況

而在隨後的放電過程中,電子顯微鏡下的圖像顯示,鋰離子100%返回了正極材料,並未在負極材料中存在殘留,這意味著本次充放電的過程中,鋰離子幾乎沒有發生損失,也沒有存留沉積,避免鋰枝晶的形成。

2、SUS集電器負極

銀碳複合材料層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鋰離子不均勻沉積的問題,但為了儘可能減少鋰枝晶的形成,還需要對電池中「過量」的鋰進行削減。

提出這一說法的原因,是因為三星發現被盛傳適合作為高能量密度(3,860 mAh g−1)負極材料的金屬鋰,在固態電池中並不適用。

過量的鋰在高電壓的作用下很可能會自發聚集,形成鋰枝晶。

因此,三星在其全固態電池解決方案中使用了不含鋰的不鏽鋼(SUS)集電器作為負極,作為鋰離子的沉積載體和電池的結構體而言,SUS材料的機械強度十分可靠。

並且由於負極材料不含鋰,也能夠抑制鋰枝晶的形成。

3、輝石型硫化物固態電解質

鋰枝晶形成的另一處位置是電解質,由於傳統電解質鋰離子遷移數通常為0.5,過量放電造成的大量鋰離子遷移會使鋰離子沉積在離子通道內,在長期的循環中有可能形成鋰枝晶。

而三星在全固態電池解決方案中使用的電解質是鋰離子遷移數為1的輝石型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其鋰離子遷移數較一般電解質更大,不容易使鋰離子沉積其中,因此也能夠抑制鋰枝晶的形成。

通過上述三種方法,三星的全固態電池解決方案有效避免了鋰枝晶的形成,在其數千次的循環試驗中,採用這一方案的固態電池沒有形成鋰枝晶。

三、特殊塗料解決阻抗問題 充放電效率高達99.8%

針對全固態電池研發的另外兩個難點——界面阻抗高引起的庫倫效率問題、固態電解質與正負極產生副反應的問題,三星也給出了解決方案。

在固態電池中,固態電極與固體電解質之間會形成固-固界面,與傳統電池的固-液界面擁有良好的接觸性不同,固體與固體之間的直接接觸難以做到無縫。即是說,固-固界面的接觸面積要比相同規格的固-液界面接觸面積小。

根據接觸面積影響離子電導率的原理,接觸面積越小,界面之間的離子電導率就越低,阻抗也就越大。

而在相同電壓下,阻抗越大,電流也就越小,電池的庫倫效率就越低。

不僅如此,固態電解質在與活性正極材料接觸的過程中,也會產生界面副反應。

根據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成果,正極鋰離子脫嵌過程中產生的氧將會與硫化物固態電解質中的鋰產生強烈的靜電作用,電解質與正極材料之間陽離子的互擴散會形成SEI膜(一種覆蓋在電極表面的鈍化層),並在反覆的循環中出現增厚、阻礙離子運輸的現象。

這一現象也會導致電池的庫倫效率降低。

為應對上述兩個問題,三星在正負電極方面均進行了處理。

在正極方面,三星通過對正極NCM材料塗覆一層5nm厚的LZO(Li2O–ZrO2)塗層,用來改善正極與電解質固-固界面的阻抗性能。

▲NCM正極材料外塗覆的LZO塗層

與此同時,塗覆的LZO塗層阻斷了正極材料與硫化物固態電解質之間的副反應,這使得二者間不會出現SEI膜,庫倫效率得到了提升,放電容量的衰減也同時被大幅減緩。

在負極方面,硫化物固態電解質通過銀碳層與負極間接接觸,界面阻抗同樣得到了改善,銀離子還能夠幫助鋰離子完成在負極的均勻沉積,阻抗進一步減小。

而三星使用SUS集電器作為負極材料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SUS集電器與硫化物幾乎不產生反應,也就是說負極與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副反應的可能性也被斷絕。

除此之外,三星所選用的輝石型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擁有與一般液態電解質相同的離子傳導率(1-25ms/cm),因此,該電解質本身的導電能力就很強,對於提升庫倫效率也有幫助。

在三星研究團隊1000次的充放電循環中,該套電池解決方案的平均庫倫效率大於99.8%。而在去年7月,我國中科院物理所發表的固態電池解決方案中,其電池的庫倫效率大約為93.8%。

四、三星領先一步 其他玩家仍有五年窗口期

三星的全固態電池解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下固態電池產業化的三大技術難點。關鍵技術被攻克,意味著固態電池離產業化更進一步,電動汽車能用上固態電池的日子,也變得更近了。

三星研究團隊在論文中直言:「我們研發的全固態電池擁有900Wh/L以上的能量密度與1000次以上的充放電循環壽命,出色的性能使得這套解決方案成為固態電池領域的關鍵性突破,很可能助推全固態電池成為未來電動汽車高能量密度與高安全性電池的選擇。」

但需要注意的是,當一家企業宣布完成前瞻性技術關鍵難點突破的同時,也意味著該企業的技術壁壘正在建立,其他企業的機會則相應縮小。尤其是在電池這類技術優勢大過天的產業中,技術壁壘的突破難度不言而喻。

此前,日本鋰電材料商日立化成完成碳基負極技術研發,對我國材料企業的封鎖時長達到30年之久。

而三星、LG化學、SKI等企業更是早早布局電池上遊的隔膜、電解液、電極等領域,培養了自己的供應商體系的同時,將大量專利收入手中,形成了對其他電池企業的封鎖之勢。

此次三星率先突破固態電池技術難點,勢必也會對其他電池企業進行專利封鎖,中日韓等動力電池企業突破固態電池難點的技術路徑又少了一條。

這就是三星在固態電池卡位賽中,取得先發優勢的結果。

但對於三星而言,先發優勢並不意味著勝券在握。固態電池的量產對於三星來說,仍有許多難點。

首先,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對生產過程的要求極高,暴露在空氣中容易發生氧化,遇水易產生 H2S 等有害氣體,生產過程需隔絕水分和氧氣。

其次,銀碳層的規模化投產需要規模不小的貴金屬銀的採購,成本頗高。

對於近年來盈利狀況不佳的三星電池業務而言,新建產線採購貴金屬的成本與固態電池量產後的市場之間形成的投入產出比,值得衡量。

因此,在固態電池的風口還未到來之前(業內認為會在2025年小規模量產),其他動力電池企業仍然擁有一段市場與技術的窗口期,固態電池的第一把交椅目前仍然虛位以待。

在日本,松下已經與豐田結盟,在兩年之前拿出了700Wh/L能量密度的固態電池解決方案。

國內寧德時代近日公布的專利則顯示,其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理論上能夠超過1000Wh/L,中科院物理所也完成了能將固態電池庫倫效率提升至93%以上的材料研發。

美國動力電池初創公司Solid Power得到了現代、寶馬、福特等車企的投資,宣布將在2026年量產能夠用於電動汽車的固態電池。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五年內,動力電池產業將圍繞固態電池這一關鍵技術打響一場暗戰。中、日、美、韓的動力電池企業均已入場布局,準備在固態電池風口到來之時,爭搶該領域的龍頭位置。

結語:固態電池難點被三星攻克

在此前的固態電池研發中,鋰枝晶問題、庫倫效率問題與界面副反應問題難倒了眾多電池領域的研發團隊。

但此次三星通過銀碳複合材料與SUS集電器負極,有效解決了鋰枝晶形成的問題,LZO塗層對正極的包覆也使得電池系統的庫倫效率達到了99.8%。

可以認為,固態電池技術的關鍵難點已被三星攻克,固態電池產品距離量產又近了一步。

這一現象意味著在未來五年的時間裡,布局固態電池領域的車企、動力電池供應商以及跨界玩家都將順著這一思路進行研究,推動固態電池領域實現從研發到量產的突破。

綜合入局玩家體量、資本助推以及電動汽車產業的需求三點來看,固態動力電池產業的風口或許很快就會到來。

相關焦點

  • 三星固態電池技術取得突破 力推電動汽車行業邁出一大步
    圖片源於網絡隨著世界範圍內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不斷關注,以電池技術為代表的儲能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日前,三星高等研究院與三星日本研究中心在《自然-能源》(NatureEnergy)雜誌上發布了一篇名為《通過銀碳負極實現高能量密度長續航全固態鋰電池》的論文,展示了三星對於困擾全固態電池量產的鋰枝晶與充放電效率問題的解決方案
  • 三星全固態電池技術取得突破,體積減小壽命增長
    打開APP 三星全固態電池技術取得突破,體積減小壽命增長 holly 發表於 2020-03-11 15:30:50 據韓媒Business Korea報導,三星高級技術研究所日前公布了一項突破性技術,該技術不但可以減小全固態電池的體積,還能夠提高電池的壽命和安全性。
  • 量產「在路上」 11家固態電池產業化追蹤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儲能網訊:2020年以來,以輝能、輝能、衛藍、SES、三星SDI、Solid Power等國內外固態電池企業不斷實現技術突破,並在產能規劃、裝車配套及融資等多領域加速布局,提前搶佔固態電池市場高地。要想將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提升一個量級,固態電池就是必然要攻克下的一個關鍵「山頭」。
  • 鋰電池、固態電池、燃料電池,未來動力電池誰主沉浮?
    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不大,但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增長率遠超傳統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部件,動力電池的發展一直備受關注。目前,鋰電池已深受行業認可,固態電池和燃料電池也以更加優異的性能被寄予厚望,在動力電池領域,可謂路線多元,同步推進。那麼,從全球來看,鋰電池、固態電池、燃料電池發展情況如何?未來又將誰主沉浮?
  • 2021年中國固態電池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分析
    而使用全固態鋰電池能量密度具備突破500wh/kg的潛力。目前處在的階段目前,全固態電池分為三大技術路徑,分別是聚合物全固態電池、氧化物全固態電池和硫化物固態電池。固態電池商業化仍需時日不過,目前全球固態電池技術還不成熟,固態電池存在固-固界面接觸難題,內阻較大,循環性能、倍率性能差。
  • 固態電池離我們還有多遠?
    傳統液態鋰電池不會是動力電池的技術終點、固態電池是後鋰電時代的必經之路早已是行業共識。我們所期待的動力電池技術革命,似乎馬上就要來了。不過,最「靠譜的」固態電池,但它依舊充滿了技術挑戰。之所以今天會選擇這樣的一個話題,也是因網友們的一句話,現在新能源車型採用動力電池為何始終徹底解決不了安全性以及電池老化、壽命短等問題。
  • 什麼是固態電池,全固態電池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
    前段時間,國外媒體紛紛發布了一條消息,電動汽車品牌 Fisker 申請了一個固態鋰電池專利,最高續航 800 公裡,充電只要 1 分鐘。 大家沸騰起來,簡直一舉解決了續航和快充兩大難題。 FOX 電視臺還請 Fisker 本人上節目採訪。
  • 固態電池:搶佔下一代動力電池技術制高點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鋰離子電池顯示電力存儲性能的「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論上的極限,難以再大幅提高性能。固態電池也被廣泛期待成為下一代動力電池技術,過去十年相關專利數量增長超過10倍。但由於固態電池技術尚未成熟,距離量產還有較大距離。預計在2025年前後,半固態電池可以實現量產,2030年前後實現全固態電池的商業化應用。
  • 試產、量產消息一波波,固態電池或許在2021年迎來元年|固態電池|鋰...
    過去幾年,固態電池行業較多是募資信息,初創公司又獲得了哪些汽車廠或科技巨頭的投資,而近期這一波的信息開始聚焦在試產、量產、甚至是擴產,顯示固態電池行業正踏入另一個階段。這也是元年提法的由來。但電池行業人士分析,預期到了 2021~2022 年左右固態電池才有望迎來真正的元年。
  • 三星稱2022年量產3nm,十年超越臺積電,臺積電回復2nm獲重大突破
    說到全球的半導體行業,不得不提臺積電,在手機行業,蘋果、華為、三星是當之無愧的三大巨頭,而在晶片製造領域,臺積電則是其中的大巨頭。作為大巨頭,臺積電拿下了全球52%的晶片代工訂單,佔領全球市場份額超過一半,遠超第二名三星,此外,臺積電的成功源於先進工藝的領先,首批上市的麒麟9000、A14、M1等都基於臺積電5nm工藝製造,早已經滿負荷量產。俗話說,「老大吃肉,老二喝湯。」作為老二的三星明顯不滿足於現狀,立下了要超越臺積電的目標。
  • 固態電池還離我們有多遠?
    傳統液態鋰電池不會是動力電池的技術終點、固態電池是後鋰電時代的必經之路早已是行業共識。我們所期待的動力電池技術革命,似乎馬上就要來了。不過,最「靠譜的」固態電池,但它依舊充滿了技術挑戰。之所以今天會選擇這樣的一個話題,也是因網友們的一句話,現在新能源車型採用動力電池為何始終徹底解決不了安全性以及電池老化、壽命短等問題。
  • 技術 | 新能源電池技術之固態電池
    來源:傳感器技術不論是新能源車或儲能設備,最重要的關鍵零部件之一就是電池,這幾年電池行業的一項挑戰就是拉高能量密度、追求更安全的方式,不論是嘗試新的正極、負極材料;或是提高鎳錳鈷(NMC)三元電池鎳的比重;也有人致力於研發不同於傳統鋰電池的技術,像是使用氫燃料電池的氫能源車。而固態電池(Solid-State Battery)就是被視為是下世代的電池技術。
  • 專家稱固態電池大規模應用要在2025年後,技術與成本問題仍待解決
    日前,蔚來汽車發布的150kWh固態電池包引發行業關注。據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介紹,蔚來此次發布的150kWh電池不再採用液態鋰電池技術,而是採用量產固態電池技術,可實現50%的能量密度提升,而搭載該款電池的車型綜合續航裡程可突破1000公裡。圖片來源:企業供圖但對為其提供固態電池的供應商,蔚來卻三緘其口。
  • ...儲能|負極|固態電池|全固態電池|高禾投資研究中心|正極材料|鋰...
    全球金屬鋰主要廠商包括贛鋒鋰業、天齊鋰業和Livent,2018年這三大公司全球產能佔比達到79%。3) 電解質全固態鋰電池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有機液態電解液,有望從根本處解決電池安全性問題,是電動汽車和規模化儲能理想的化學電源。固態電池的三大電解質體系各有優劣,目前全球固態電池企業都在不同的電解質體系上進行技術研發。
  • 「固態電池」將成鋰電行業顛覆者,產業鏈上都有哪些投資機會?
    全球金屬鋰主要廠商包括贛鋒鋰業、天齊鋰業和Livent,2018年這三大公司全球產能佔比達到79%。3) 電解質全固態鋰電池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有機液態電解液,有望從根本處解決電池安全性問題,是電動汽車和規模化儲能理想的化學電源。固態電池的三大電解質體系各有優劣,目前全球固態電池企業都在不同的電解質體系上進行技術研發。
  • 蔚來量產固態電池之惑
    這一次也不例外,蔚來發布了包括第二代換電站、自動駕駛系統、電驅動與固態電池等技術。  電動勢認為,這裡面最具跨時代意義的技術當屬固態電池技術。  當前,新能源發展面臨的所有問題,電池能量密度、成本、電動車安全等問題,固態電池都可以完美解決。所以,固態電池的推出,可以認為是掃清了新能源發展最大的阻礙。
  • 「固態電池」將成鋰電行業顛覆者,產業鏈上都有哪些投資機會?
    全球金屬鋰主要廠商包括贛鋒鋰業、天齊鋰業和Livent,2018年這三大公司全球產能佔比達到79%。  3) 電解質  全固態鋰電池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有機液態電解液,有望從根本處解決電池安全性問題,是電動汽車和規模化儲能理想的化學電源。固態電池的三大電解質體系各有優劣,目前全球固態電池企業都在不同的電解質體系上進行技術研發。
  • 固態電池怎麼忽然就火了?
    原因在於,固態電池是行業、車企和車主一直翹首以盼的那個「大殺器」,可以彌補液態電池在安全、重量和能量密度等方面的不足。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李亮亮指出,固態電解質不易燃、不帶腐蝕性,是解決電池安全性問題的有效方法。目前,國內電動汽車標稱的續航裡程為300~500千米,續航焦慮仍然普遍存在。如果出現上述續航裡程超過1000千米的電池,車主的「裡程焦慮」就有望得到緩解。
  • 光大證券:固態電池有望成為下一代鋰電技術制高點,可關注龍頭企業...
    天際、蔚來、愛馳都與輝能科技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側面說明輝能科技固態電池技術成熟度相對較高。日韓企業抱團研發,豐田計劃2022年實現搭載固態電池的電動汽車量產。由於意識到固態電池潛力巨大,日本很早就開始進行研發,目前全球範圍內日本企業的固態電池技術較為領先。韓國技術領先的三大電池企業也選擇聯合研發固態電池。
  • 畫餅還是吹風,蔚來量產固態電池之惑
    這一次也不例外,蔚來發布了包括第二代換電站、自動駕駛系統、電驅動與固態電池等技術。電動勢認為,這裡面最具跨時代意義的技術當屬固態電池技術。當前,新能源發展面臨的所有問題,電池能量密度、成本、電動車安全等問題,固態電池都可以完美解決。所以,固態電池的推出,可以認為是掃清了新能源發展最大的阻礙。但對於固態電池,業內此前一致認為,短期內沒有推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