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1-01-13 世紀新能源網

傳統液態鋰電池不會是動力電池的技術終點、固態電池是後鋰電時代的必經之路早已是行業共識。我們所期待的動力電池技術革命,似乎馬上就要來了。不過,最「靠譜的」固態電池,但它依舊充滿了技術挑戰。

之所以今天會選擇這樣的一個話題,也是因網友們的一句話,現在新能源車型採用動力電池為何始終徹底解決不了安全性以及電池老化、壽命短等問題。那一直傳的神乎其神的固態電池到底有何優勢之處呢?為何現在也沒能實現?本著為網友答疑也是自己重新回爐學習下,聊一聊相比傳統液態鋰電池更好的固態電池為何遲遲沒能落地呢?

固態電池它是誰?

首先我們說固態電池優勢前先要問問它是誰?所謂的固態電池從字面上便可很好的理解,固態電池,將液態的電解液變為固態,其固態電池大多數時候指的是固態鋰電池。我們都知道傳統鋰電池,是由正極、隔膜、負極,再灌上電解液製造而成,而固態鋰電池,簡單來說就是電池裡面沒有氣體、液體,所有材料都以固態形式存在,用固態電解質代替隔膜和電解液。

目前來說,主流的固態電解質分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而近日豐田汽車公開表示將於2021年正式亮相固態電池及相關技術。而豐田汽車所走的技術路線則是採用硫化物作為固態電解質。可以說這種固態電解質各項參數都不錯,同樣其他車企也在對固態電池進一步研發。


固態電池的優勢在哪裡?

首先,固態電池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電池的續航能力,目前量產電動車使用的動力電池中能量密度最高是特斯拉使用的21700 NCA三元鋰電池,電芯的能量密度高達260Wh/kg,它的鎳鈷鋁比例為8:1.5:0.5,屬於"高鎳電池"。而業內普遍認為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能夠達到300Wh/kg就到頭了,其最高電池能量密度可達400Wh/kg。而固態電池可提供的能量密度可以達到傳統鋰電池兩倍左右。同時電池設計自由度增加,相同容量下電池變得更加輕巧,畢竟電池的續航能力就是新能源車的命。

反觀,現在新能源車型採用的三元鋰電池以及目前比亞迪帶來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前者擁有更強的能量密度,但其安全性以及壽命都要比刀片電池低一些。不過,刀片電池目前量產能達到的能量密度也僅為140Wh/kg,體積能量密度達到230Wh/L。

並且,固態電池的物理性質優勢也是十分明顯。首先便是重量問題,可以直接使用金屬鋰做負極,從而減輕負極材料的用料。並且在封裝、冷卻系統、縮小空間等方式均能減少電池重量,而且固態電池在理想狀態下,充電循環次數可達45000次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固態電池採用的固態電解質,具有不可燃、不揮發、不腐蝕也不存在漏液的問題,在高溫下固態電池也不會發生起火,所以傳統鋰電池面臨的各種安全問題,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成功的規避了。

同時,對於目前電動車普遍存在的充電時間以及充電效率,固態電池似乎同樣能夠解決,目前搭載三元鋰電池的首要代表車型特斯拉,可以說充電速度是比較快的,按照Model 3為例,實測快充時間為0.65小時。但相對固態電池充電僅需十分鐘左右就可比肩目前市面多數充至80%電量的車型,而這也是新能源車型重要的轉折點。不過目前能夠實現快速充電業界還是有疑問。

綜合來看,可以確定的是,雖然在工作原理上固態電池與傳統的鋰電池並無區別。但是仔細來看,固態電池擁有的諸多優點,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目前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這些主流電池的一些技術瓶頸,同時為下一代鋰電技術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依託。但是,雖然固態電池在現在車企眼中跟「寶貝兒」一樣存在,同樣它存在一些技術性的難點,也讓它在這麼長時間下也沒能成功落地。

固態電池同樣有「Bug」!

目前,技術層面上全固態電池還需要解決三個難題:第一便是離子導電率:(電導率是用來描述物質中電荷流動難易程度的參數。電池中,電解質的功能在於電池充放電過程中為鋰離子在正負極之間搭建傳輸通道以實現電池內部電流的導通,決定鋰離子運輸順暢情況的指標被稱為離子電導率。)

上文也提及了固態電解質的三種分類體系,但綜合而言無論哪一種聚合物體系,其中的離子導電率要遠低於液態電解質,而兩者的最大區別就是一個液體導電另一個是固態導電,所以鋰離子的通過率是一定程度決定了正負極相互運輸的通暢性。

第二點便是固態電解質與正負極之間是以固體對固體的接觸,接觸面積小,緊密型要差很多。而目前現階段大部分的產品仍需加入液態電解液用來緩解界面的阻抗作用,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電導率。

第三點便是成本問題。因為固態電池現在的技術難度很高,所以生產效率很低,導致成本高居不下,大概是三元鋰電池的幾十倍,導致無法大規模應用,也算是固態電池的一大缺點,因為電動汽車不是頂級超跑,是要成為未來主流的一種車型。

點 評:

目前固態電池並沒有實現大面積的生產以及應用,一切都只是最初的試驗階段,沒有實行大規模的商業化,固態電池可以說它的優點一籮筐,但最大短板價格以及本質的技術難點尚未得到解決,但是對於這個全新的產品來說,外有豐田汽車、LG化學、三星SDI,內有寧德時代、國軒高科、蜂巢等鋰電企業在參與固態電池的研究,其打破難點也只是時間的事情。

目前,在車企行列中豐田以及大眾是固態電池布局靠前的車企;國內的話表現最為猛烈的便是國軒高科,將在2022年開始進行固態電池技術的迭代升級,生產高安全固態電池,2025年將生產出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的全固態電池。對此我們也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固態電池還離我們有多遠?
    傳統液態鋰電池不會是動力電池的技術終點、固態電池是後鋰電時代的必經之路早已是行業共識。我們所期待的動力電池技術革命,似乎馬上就要來了。不過,最「靠譜的」固態電池,但它依舊充滿了技術挑戰。之所以今天會選擇這樣的一個話題,也是因網友們的一句話,現在新能源車型採用動力電池為何始終徹底解決不了安全性以及電池老化、壽命短等問題。
  • 固態電池離電動汽車還有多遠?
    顯然,一直被譽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的固態電池已經從實驗室研究到了量產研發階段,並獲得了一定的資本青睞,除了寶馬、豐田老牌車企對固態電池競相追逐,一波基於固態電池技術的新興造車勢力也正在崛起。蓋世汽車梳理發現,固態電池產業化進展呈現出以下三大特點:從布局的企業來看,不僅僅是科研單位、材料企業、電池企業在積極研發固態電池,車企尤其是國際車企在缺乏電化學技術積累的情況也對固態電池技術表現出近乎痴狂熱情,諸如寶馬、豐田、日立、現代等大部分車企都在直接或間接的布局固態電池技術,足以可見電動化趨勢下,車企對高性能動力電池的渴求是多麼巨大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關注|我們離治癒愛滋病還有多遠?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滋病疫苗和愛滋病的根治方法。那麼,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截止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被治癒了愛滋病,他的名字叫Timothy Brown(也被稱為「柏林病人」,因為他住在德國柏林)。Timothy在被查出HIV感染超過了10年之後,於2006年又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為了治療白血病,醫生給Timothy進行了骨髓移植。
  •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關於火星移民,都有哪些有趣的腦洞吧。 核彈與氣凝膠,誰更靠譜?或者還有更奇怪的方法。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如何將其他物種的DNA與人類細胞結合起來,使航天員更能抵抗太空飛行的有害影響。科學家們看上的DNA來源於恢復力極強的水熊蟲,它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的動物。聽起來是不是有點X戰警的感覺?
  • 蔚來360Wh/kg的固態電池,到底是不是真的?
    更讓我關注的是蔚來此次推出的蔚來ET7上,號稱將首次裝備150千瓦的固態電池,續航裡程可以達到1000公裡以上。儘管這款固態電池的版本,最快要等到2022年的四季度才能交付。前段時間外媒一陣瘋炒豐田的固態電池,但說了半天,豐田的固態電池還是停留在實驗室裡,量產最快也要2022年。結果蔚來忽然弄了這麼一下子,好叫人意外。那麼固體電池真的距離我們很近了嗎?蔚來這套固態電池到底什麼來頭呢?
  • 研究周報 | 從氫的獲取和儲運看,燃料電池離我們還有多遠?
    氫燃料電池上遊包含電池組件和氫能兩大類,氫燃料電池的開發離不開制氫和氫的儲運,從燃料電池的「基礎材料」——氫能的獲得角度看,其產業鏈可分為三大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很高的技術壁壘和技術難點,目前上遊的電解水制氫技術、中遊的化學儲氫技術和下遊的燃料電池在車輛和分布式發電中的應用被廣泛看好。本期周報先對上遊和中遊的技術進展進行梳理,後續將對下遊應用以及技術開發和市場競爭格局進行分析。
  • 科幻電影中能量護盾這種「黑科技」離我們還有多遠?當下能實現嗎
    比如,我們現在經常能看到的全息影像,這就是一種半成品科技,離電影中的那種全息影像還很遠。還有一種則是能量護盾技術了,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講講這種「黑科技」離我們目前還有多遠。能量護盾那麼現在我們離這類武器還有多遠呢,據英國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發這種防護罩,利用電能脈衝抵擋火箭、榴霰彈等炮彈的攻擊
  • 盤點國內外氫燃料電池自行車項目 它離我們有多遠?
    正如同液晶面板一開始並不是在核心的大尺寸顯示屏,而是在計算器、手錶等邊緣應用上成功實現產業化,燃料電池應用也不必局限於大功率的車用場景。據氫雲鏈了解,多家燃料電池企業已經通過小功率燃料電池的邊緣應用實現了自我造血。除了燃料電池汽車、軌道車之外,企業們不斷開發氫燃料電池在交通領域的想像力,以拓寬燃料電池的應用場景。
  • 終極能源-「核聚變」,離我們還有多遠?
    那麼,我們離核融合能源還有多遠呢? 融合能源並不是科幻電影裡面才存在的東西,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太陽就是核融合能源的一個最好的例子。當然,這是自然狀態下的核聚變反應,而我們人類需要的是,可控的核聚變反應。或許這將為人類帶來一次全新的能源革命。
  • 氫燃料電池汽車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
    2018年之後,氫燃料電動汽車在商用車也得到了推廣應用,但目前主要應用在氫燃料電池客車上,載貨汽車只是剛剛起步,受成本影響,氫燃料電池載貨汽車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此,為大家介紹一下氫燃料電池的基本原理,為大家做個簡單的科普,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到來做好準備。▎氫燃料電池原理氫燃料電池是將氫氣和氧氣的化學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發電裝置。
  • 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而新能源車產值在頂峰期也將較當前提升23倍到1.2萬億元/年,其中電動車佔主要份額,我們預計2060年動力電池年需求將較2020年增長61x,剩餘約0.04萬億元/年為氫燃料電池車產值。國內新能源年度總產值有望從2020年的7700億元增長12x到2060年的10萬億元水平。 從投資的角度我們認為將圍繞三條主線邏輯去選擇投資標的。
  • 什麼是固態電池,全固態電池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
    如果通俗地講,全固態電池就是裡面沒有氣體、沒有液體,所有材料都以固態形式存在的電池。 而考慮到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電池為鋰離子電池,我們在這裡將默認把「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當做全固態電池的代表(暫時忽略全固態鋰硫等新型電池)。 本文也會著重介紹全固態鋰離子電池(以下將全部簡稱為「全固態電池」)的各方面,以饗讀者。
  • 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談固態電池技術產業化
    本文系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在某固態電池技術產業化專家電話會上的分析與觀點,電池網特轉發,讓我們對固態電池的現狀、技術研發、未來市場等有更加客觀的認識!③低溫性能由於不用電解液,因此固態電池材料不會像液態電池隨著降溫結冰導致電池無法運作,理論上溫區是更寬的。目前有展示全固態電池低溫性能很好企業不多,QuantumScape展示了零下40-零下80度其固態電池能夠正常運作,但是這是他的廣告詞還有待考證。一般而言固態電池的低溫和高溫性能是優於現有液態電池的。
  • 「大國重器」系列:HJT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
    原標題:「大國重器」系列中金 | 「大國重器」系列:HJT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HJT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   效率提升:電池轉換效率的提升可帶來各環節的成本攤薄,我們預計2020年底HJT電池平均量產效率可達到24%,高於PERC的22.7%。我們估計此後每0.1ppt的轉換效率提升可降低電池片單瓦成本約0.4%,如果未來基礎HJT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5.0%,整體電池成本可下降約4%。
  • 固態電池產業格局
    蔚來汽車發布新品,新款車型將搭載固態電池(半固態),我們今天再來深入了解一下固態電池。要點:一、固態電池優缺點固態電池最重要的優點是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提升。①能量密度提升角度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主要是由正負極的材料體系決定的,現有正負極材料體系的限制下,鋰離子電池包的極限能量密度難以達到要求。
  • 解放雙手離我們還有多遠?
    但無人駕駛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呢?我們先來看看目前輔助駕駛系統的滲透率。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智能裝配較為齊全的傳統自主品牌陣營以及新勢力陣營裡面,哪怕在官方指導價僅為十萬的入門車型上,都可以看到全速域自適應巡航駕駛輔助系統的出現。
  •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統離我們還有多遠?
    來源:經濟日報向清潔能源轉型的能源革命正在全球範圍內推進,清潔能源大範圍使用的時代到底離我們有多遠?還有哪些難題需要突破?最近火熱的氫能產業靠譜嗎?「2019年是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一年,」中化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總經理肖芳鋒指出,「總體上看,目前燃料電池汽車已經進入市場化示範階段,預計2020年前後將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對於氫能產業發展的瓶頸,李連榮認為,國家層面缺乏頂層設計,關鍵技術積累較少,政策、法規、標準不完善,行業秩序未建立,是主要的幾個方面。
  • 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談固態電池技術與市場 產業化尚遠!
    本文系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在某固態電池技術產業化專家電話會上的分析與觀點,電池網特轉發,讓我們對固態電池的現狀、技術研發、未來市場等有更加客觀的認識!③低溫性能由於不用電解液,因此固態電池材料不會像液態電池隨著降溫結冰導致電池無法運作,理論上溫區是更寬的。目前有展示全固態電池低溫性能很好企業不多,QuantumScape展示了零下40-零下80度其固態電池能夠正常運作,但是這是他的廣告詞還有待考證。一般而言固態電池的低溫和高溫性能是優於現有液態電池的。
  • 中金公司: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而新能源車產值在頂峰期也將較當前提升23倍到1.2萬億元/年,其中電動車佔主要份額,我們預計2060年動力電池年需求將較2020年增長61x,剩餘約0.04萬億元/年為氫燃料電池車產值。國內新能源年度總產值有望從2020年的7700億元增長12x到2060年的10萬億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