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地球上發展繁衍了數百萬年的光陰,有所得也有所失。面對生存環境的改變從樹上下來開始直立行走,期望尋找到更多的食物。
直立行走也讓我們的雙手解放出來,並且可以進行更多的精細化動作,發明製造工具的能力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技能,同時隨著大腦的進化,人類也從靈長類動物中脫穎而出,變得越來越聰明,到今天發展出智慧文明。
同時人類直立行走也付出了很多的代價,例如人人都逃不掉的脊椎腰椎疾病,以及只有在人類中經常出現的難產現象。但是這些缺陷都是可以理解的,並且從進化論上可以輕鬆的解釋得通。
而人類男性隱私部位那塊骨頭的消失,卻一直令科學家非常的疑惑,因為這非常不利於種群的發展和繁衍,人類失去的是一個能讓我們祖先很容易保持堅硬的骨頭,而選擇了一種更加費力的方式,這種方式可能很容易導致一些個體在野外生存條件下勃qi失敗,那麼自然會影響到種群的繁衍問題。
大部分的哺乳動物都有這根骨頭,靈長類動物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唯獨人類比較特殊,進化過程中丟失了這跟「有用」的骨頭,即使和人類親緣關係非常近的黑猩猩仍然保留有這根骨頭,只不過整體上趨向于越來越小,最終可能會消失。
科學家認為這根骨頭的消失可能跟雌性的「性選擇」有關,自然界中大部分的雌雄關係並不會像人類情侶之間那麼溫馨融洽,它們最本質的追求就是得到優質的後代,如果繼續追根溯源主要是因為繁殖後代的代價很大。野生動物在野外生存經常會面臨著很多的危機,尤其是那些孕育小寶寶的個體,它們的生存壓力成倍的上升。
但是又不能摒棄這個過程,因此只能儘可能地讓每一次冒險行為都利益最大化,所謂的利益最大化就是讓後代更加的優質。性狀由基因來控制,子代的基因來源於親本,自己的基因無法改變了,但是至少可以選擇另外一半的基因。
但是基因無法直接被選擇,到最後還是要通過一些表觀的性狀來判斷,例如鳥類中通常都是雄性個體非常的漂亮,整體上羽毛光鮮亮麗豐富多彩,就是因為雌性有這方面的選擇,因此這類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繁衍自己的後代,遺傳自己的基因,性選擇其實也就是一種特定條件的進化。
人類這根骨頭的消失,科學家認為和性選擇有一定的關係,但目前並沒有下定論,更多的是一種猜測。雌性通過外觀性狀來選擇自己的另外一半,但這根骨頭的存在,讓所有個體都雄赳赳氣昂昂的,即使一些體弱多病的個體也是如此,因此無法直觀的選擇出最好的另一半。
性選擇的存在,讓包括人類在內的一些物種逐漸的失去了這根骨頭,就像是脫掉了華麗的外衣,大家可以比拼一下硬實力了。現代醫學發現糖尿病以及某些神經性疾病的先兆就有勃qi障礙問題,這也間接證明了性選擇假說的正確性。
當然也有學者提出,人類這根骨頭的消失,跟我們進化過程中的直立行走也有一定關係,畢竟脫離了身體上的保護,關鍵性部位就不能那麼囂張地挺拔著了,這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至於丟失了這個骨頭對人類有何影響,這也是顯而易見的,畢竟要全靠硬實力來生存了,而並非大家都在同一起「起跑線上」。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