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類進化中的秘密,很多生物學家都追尋探討過這個問題,但都沒有得出令所有人信服的結論,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何會丟失了「丁丁骨」?
此前曾有兩位美國學者從另外的一個角度闡述了這個問題,他們這篇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醫學遺傳學》雜誌上,大體意思是指亞當和夏娃的聖經故事中,用的並非是肋骨,而是亞當的「丁丁」骨,這也導致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丟失了隱私部位的那根骨頭。
上邊就是這篇論文的封面截圖,當然對於這樣的結論大部分人都感覺很有意思,但並沒有實際意義。那麼為什麼人類必須要擁有這根骨頭哪?難道就不能是遠古時期就不存在?
其實還真的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把它給弄丟了,當然也不僅僅是人類,在靈長類大家庭中和我們同病相憐的還有蜘蛛猴,在生物學分類上是靈長目-蜘蛛猴科-蜘蛛猴屬下的成員,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共有7種蜘蛛猴,它們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
還有現今地球上和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黑猩猩,在大約600萬年前它們和人類的祖先分道揚鑣,它們的「丁丁骨」雖然存在,但是已經非常短了,科學家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也將失去這「大自然的饋贈」。
地球上大部分靈長目和食肉目動物都擁有這根小骨頭,它們的形狀大小完全不一,但是功能卻完全一致,就是為了時刻在線,隨時隨地的就進入「交配狀態」,這大大增加了種群繁殖後代的效率,科學家認為這根小小的骨頭甚至可以追溯至1億年前。
奇形怪狀長短不一的丁丁骨
推測之一:基因突變導致「丁丁骨」直接消失
這種推測乾淨利落,不需要思考太多的可能性,因為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日常的生活環境中就有很多容易引起基因突變的不利因素,例如生病了去醫院拍攝的一些X光片,就有明確體型孕婦止步。
主要就是因為腹中的胎兒在快速的發育中,細胞的分裂複製速度很快,細胞的分類伴隨著基因的複製,就很容易受到不利環境影響導致鹼基對的缺失、錯位、重疊等等因素。
那麼遠古人類如果因為某些特殊的環境刺激,導致基因發生了變異,最終丁丁骨不在顯現,那麼也只能被迫地接受這個結果,失去了幫助丁丁隨時保持堅硬的骨頭,卻變成了容易出現問題的「水泵原理結構」。
從目前科學家的研究來看,這種情況完全是可能發生的,因為科學家通過對比人類以及和我們親緣關係較近的黑猩猩、在進化之路上滅絕的尼安德特人等之間的基因上的一些差異性,現代人類在丟失了很多方面的基因。
推測之二:直立行走,大腦進化帶來的後果之一
這也是人類和其它大部分物種之間本質的區別,在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因為某些原因從樹上下來開始了直立行走,這樣解放了雙手,使雙手可以進行更加精細化的工作。並且逐漸的依賴於發明製作工具,同時使用工具處理各種難題。
那麼直立行走給我們也帶來了很大的「危機」,因為我們把人體上最脆弱的一些部分都正面暴露出來,例如柔軟的腹部以及重要的隱私部位,那麼時刻準備著的丁丁骨可能就會成為最薄弱的一點,很容易受到傷害。
推測之三:「性選擇」的存在,讓人類的「丁丁骨」逐漸的退化掉了
什麼是性選擇?只要記住一點,那就是雄性個體的生殖細胞相對來說是過剩的,和雌性生殖細胞下相比較就比較「廉價」,在這個基礎先一般都是雄性為了得到交配的機會和同性之間有競爭的關係,在哪些方面競爭哪?
那就是「投其所好」,雌性個體喜歡哪種性狀,那麼就自然更多地去選擇這類個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類性狀的雄性個體會得到更多的繁衍後代機會,長久以往就被選擇下來。最典型的就是一些鳥類,通常都是雄性個體光鮮亮麗,而雌性個體其貌不揚,這就是「性選擇」的結果。
那麼人類丁丁骨的消失,是如何被選擇下來的哪?
在遠古時期人類老祖宗有丁丁骨的時候,大家的水準其實都一致,無論是體弱多病還是身體強壯的個體,那麼就無法判斷出優勢個體。因此在選擇上就給廣大男性同胞增加了一點難度,逐漸的退化掉先天的優勢丁丁骨,大家都脫掉「華麗的外衣」,最後比拼一下硬實力。
推測之四:人類專一的繁殖策略,導致這根骨頭的消失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大部分物種都有著鮮明的發情期和繁殖期,但是人類卻完全不同,幾乎是一年四季任何時間都可以懷寶寶。
這裡就要提到「隱藏排卵期」,有的時候連女性自己都會忘掉這個時間,就更不要指望男性同胞們記住這個了。科學家認為「隱藏排卵期」的出現,也是人類趨向於一夫一妻制的推動力。
前邊已經提到了,丁丁骨的特殊作用,幫助演唱交配的時間,和交配效率,那麼這樣就避免了「喜當爹」情況的發生。但是一夫一妻制的逐漸發展,已經不再需要丁丁骨了,逐漸的就退化掉了。
總結
當然目前這些都只是單純的推測,「丁丁骨」消失的具體機制目前在科學上尚沒有確定的結論,當然這也並算不上進化的優勢,最多就是適應生存環境的一種策略吧!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