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化過程中丟失了「丁丁骨」,是退化還是新的繁殖策略?

2020-10-11 科學黑洞

這是人類進化中的秘密,很多生物學家都追尋探討過這個問題,但都沒有得出令所有人信服的結論,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何會丟失了「丁丁骨」?

此前曾有兩位美國學者從另外的一個角度闡述了這個問題,他們這篇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醫學遺傳學》雜誌上,大體意思是指亞當和夏娃的聖經故事中,用的並非是肋骨,而是亞當的「丁丁」骨,這也導致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丟失了隱私部位的那根骨頭。

上邊就是這篇論文的封面截圖,當然對於這樣的結論大部分人都感覺很有意思,但並沒有實際意義。那麼為什麼人類必須要擁有這根骨頭哪?難道就不能是遠古時期就不存在?

其實還真的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把它給弄丟了,當然也不僅僅是人類,在靈長類大家庭中和我們同病相憐的還有蜘蛛猴,在生物學分類上是靈長目-蜘蛛猴科-蜘蛛猴屬下的成員,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共有7種蜘蛛猴,它們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

還有現今地球上和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黑猩猩,在大約600萬年前它們和人類的祖先分道揚鑣,它們的「丁丁骨」雖然存在,但是已經非常短了,科學家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也將失去這「大自然的饋贈」。

地球上大部分靈長目和食肉目動物都擁有這根小骨頭,它們的形狀大小完全不一,但是功能卻完全一致,就是為了時刻在線,隨時隨地的就進入「交配狀態」,這大大增加了種群繁殖後代的效率,科學家認為這根小小的骨頭甚至可以追溯至1億年前。

奇形怪狀長短不一的丁丁骨

推測之一:基因突變導致「丁丁骨」直接消失

這種推測乾淨利落,不需要思考太多的可能性,因為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日常的生活環境中就有很多容易引起基因突變的不利因素,例如生病了去醫院拍攝的一些X光片,就有明確體型孕婦止步。

主要就是因為腹中的胎兒在快速的發育中,細胞的分裂複製速度很快,細胞的分類伴隨著基因的複製,就很容易受到不利環境影響導致鹼基對的缺失、錯位、重疊等等因素。

那麼遠古人類如果因為某些特殊的環境刺激,導致基因發生了變異,最終丁丁骨不在顯現,那麼也只能被迫地接受這個結果,失去了幫助丁丁隨時保持堅硬的骨頭,卻變成了容易出現問題的「水泵原理結構」。

從目前科學家的研究來看,這種情況完全是可能發生的,因為科學家通過對比人類以及和我們親緣關係較近的黑猩猩、在進化之路上滅絕的尼安德特人等之間的基因上的一些差異性,現代人類在丟失了很多方面的基因。

推測之二:直立行走,大腦進化帶來的後果之一

這也是人類和其它大部分物種之間本質的區別,在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因為某些原因從樹上下來開始了直立行走,這樣解放了雙手,使雙手可以進行更加精細化的工作。並且逐漸的依賴於發明製作工具,同時使用工具處理各種難題。

那麼直立行走給我們也帶來了很大的「危機」,因為我們把人體上最脆弱的一些部分都正面暴露出來,例如柔軟的腹部以及重要的隱私部位,那麼時刻準備著的丁丁骨可能就會成為最薄弱的一點,很容易受到傷害。

推測之三:「性選擇」的存在,讓人類的「丁丁骨」逐漸的退化掉了

什麼是性選擇?只要記住一點,那就是雄性個體的生殖細胞相對來說是過剩的,和雌性生殖細胞下相比較就比較「廉價」,在這個基礎先一般都是雄性為了得到交配的機會和同性之間有競爭的關係,在哪些方面競爭哪?

那就是「投其所好」,雌性個體喜歡哪種性狀,那麼就自然更多地去選擇這類個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類性狀的雄性個體會得到更多的繁衍後代機會,長久以往就被選擇下來。最典型的就是一些鳥類,通常都是雄性個體光鮮亮麗,而雌性個體其貌不揚,這就是「性選擇」的結果。

那麼人類丁丁骨的消失,是如何被選擇下來的哪?

在遠古時期人類老祖宗有丁丁骨的時候,大家的水準其實都一致,無論是體弱多病還是身體強壯的個體,那麼就無法判斷出優勢個體。因此在選擇上就給廣大男性同胞增加了一點難度,逐漸的退化掉先天的優勢丁丁骨,大家都脫掉「華麗的外衣」,最後比拼一下硬實力。

推測之四:人類專一的繁殖策略,導致這根骨頭的消失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大部分物種都有著鮮明的發情期和繁殖期,但是人類卻完全不同,幾乎是一年四季任何時間都可以懷寶寶。

這裡就要提到「隱藏排卵期」,有的時候連女性自己都會忘掉這個時間,就更不要指望男性同胞們記住這個了。科學家認為「隱藏排卵期」的出現,也是人類趨向於一夫一妻制的推動力。

前邊已經提到了,丁丁骨的特殊作用,幫助演唱交配的時間,和交配效率,那麼這樣就避免了「喜當爹」情況的發生。但是一夫一妻制的逐漸發展,已經不再需要丁丁骨了,逐漸的就退化掉了。

總結

當然目前這些都只是單純的推測,「丁丁骨」消失的具體機制目前在科學上尚沒有確定的結論,當然這也並算不上進化的優勢,最多就是適應生存環境的一種策略吧!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人類進化過程中,為什麼會失去「丁丁骨」?是身體退化的表現嗎?
    人類進化過程中,為什麼會失去「丁丁骨」?是身體退化的表現嗎?人類的進化和繁衍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重點,在人類的近親中,科學家發現,它們的身體裡面有人體中不存在的一塊骨頭,那就是「丁丁骨」,哺乳動物的身體內同樣也沒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是人類的身體中本來就沒有,還是在進化的過程中消失了呢?
  • 進化過程中的人類,莫名其妙丟失一塊骨頭,仿佛失去了「超能力」
    我們都知道人類這個物種在地球的生物圈內是什麼樣的地位,根據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進化了大腦,雖然我們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毫無攻擊力的物種,但是短短幾十萬年的發展演化,還是讓人類躍到了食物鏈的頂端。因此部分人也持有懷疑態度,人類緣何如此特殊?生物在進化過程中都會遵循一個核心的原則,那就是有利於生存適合周圍環境,這樣才不會被自然而淘汰。
  • 人類為什麼失去了「丁丁骨」?這種進化是退步,還是優勢?
    甚至丟失了「丁丁骨」以後還為我們帶來的一點點困擾,有時我們很羨慕那些能夠隨時「上線」的其他雄性哺乳動物。科學家是如何知道是人類弄丟了?而不是一直都沒有?這個問題很簡單,看看我們的親戚就知道了。在所有的靈長目中只有人類和蜘蛛猴沒有「丁丁骨」,其他的靈長類都有,就連和我們人類出現分化最晚的小矮子倭黑猩猩至今也保留了這根骨頭。
  • 人類為什麼沒有丁丁骨?研究發現它已退化,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對人類來說到底是好還是壞?當然我們比較感興趣的還是和人類最接近的靈長類。在靈長類動物中,除了蜘蛛猴外都沒具有丁丁骨,這骨頭位於雄性動物丁丁的尿道上方,它的功能是在生殖期間保持一定的剛度,而在很多雌性動物中,還有與之應對的陰蒂骨。
  • 人類為什麼會失去「丁丁骨」?這是進化優勢,還是倒退了?
    但在自然界中,不少哺乳動物的體內都長有丁丁骨,就連人類近親的絕大多數靈長類動物都有。那麼,為什麼人類沒有丁丁骨呢?人類是一開始就沒有丁丁骨,還是在進化過程中失去的呢?由此可見,人類的靈長類祖先其實是有丁丁骨的。經過幾千萬年的進化,演化出了多種多樣的靈長類動物,丁丁骨也仍然保留下來。
  • 人類為什麼失去了「丁丁骨」?這種進化是退步,還是更有優勢?
    對於這個問題,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就能看出來,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其沒有用器官會被逐漸的消失掉,替代它的是更有優勢的器官,並且能發揮更大的優勢。看過相關的化石也不難知道,地球上的很多動物是有「丁丁骨」的,不過為什麼人類的「丁丁骨」卻不見了呢?這也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嗎?
  • 人類為什啥失去了「丁丁骨」?這種進化是退步,還是優勢?
    那麼除了這個毛髮的褪去之外,大家還知道人類有哪些東西是在進化過程中慢慢消失的嗎?不知道也沒關係,按照現在動物的組成結構來看,丁丁骨人類也沒有了。有人關於這個進化提出了疑問,說有這樣子的改變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了?
  • 人類為什麼失去「丁丁骨」,這種進化有優勢嗎?或者是劣勢?
    提起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通常來說靈長類動物的「丁丁骨」都很袖珍,對的,你沒看錯,只能用袖珍來形容,以至於連化石都見不到,更別說現在的人類能否留下「丁丁骨」化石了。至於何時進化丟失的丟失「丁丁骨」對於人類而言,目前還並未發現任何劣勢的存在,但是優勢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拿出來大自然的說法吧,存在即合理。靈長類動物中目前只發現了人類和蜘蛛猴沒有「丁丁骨」,其他的靈長類動物還是擁有的,就算有一點點,目前依然是存在的。
  • 為什麼人類沒有丁丁骨?
    對於男人來說,丁丁沒骨頭是很自然的事,但對於多數哺乳動物而言,雄性的陰莖是有骨頭的,而沒有丁丁骨的人類才是奇葩。大約5000萬年前誕生的首批靈長類動物身上出現。美國骨科專家菲利普·雷諾在《科學美國人》雜誌發表的文章稱,在對比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的DNA之後,發現人類有500多組DNA片段是缺失的,其中就包括那段與丁丁骨相關的DNA。不過,《皇家學會學報B》發表的研究顯示,靈長目動物和食肉目動物的共同祖先有陰莖骨。因此,人類一定是在演化過程中把陰莖骨丟失了!
  • 「丁丁骨」是動物獲勝的法寶,人類卻沒有,是不是就虧了?
    第一,為了擴充腦容量,提高智力;科學家在研究小白鼠時,將小白鼠的「丁丁骨基因」進行了切除,最後驚奇的發現成年後的小白鼠比起其他的小白鼠,擁有更大的腦容量。所以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選擇丟掉了丁丁骨,從而獲得更大的腦容量。
  • 相近的黑猩猩都有「丁丁骨」,為什麼人類卻沒有;人類虧了嗎?
    第一,為了擴充腦容量,提高智力;科學家在研究小白鼠時,將小白鼠的「丁丁骨基因」進行了切除,最後驚奇的發現成年後的小白鼠比起其他的小白鼠,擁有更大的腦容量。所以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選擇丟掉了丁丁骨,從而獲得更大的腦容量。
  • 為何只有人類進化過程中退化了體毛,其它靈長類卻保留了?
    因此大多數人類都是群居生活,吃肉食也都是動物撕扯它們獵物剩下的肉,更不要說我們人類會有各種各樣遮擋身體的衣服了,而這個時候,體毛就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為我們人類遮擋身體還起到保暖的作用。既然當時的體毛有那麼多的作用,為什麼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還會退化了體毛?
  • Y染色體逐漸退化 男人真的會消失嗎?人類該咋繁殖
    即使人類的Y染色體確實消失了,也並不一定意味著男性本身會滅絕。即使是在已經完全失去Y染色體的物種中,繁殖仍然需要雄性和雌性。雖然Y染色體攜帶著「主開關」基因SRY,它決定了胚胎是否會發育成男性(XY)還是女性(XX),它只包含很少的其他基因,是生命延續中唯一沒有必要存在的染色體。
  • 為何只有人類進化過程中退化了體毛,其它靈長類卻保留了?看完算是...
    我們現在所見的物種,包括我們人類自己,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進化而來的,在不斷與自然條件的搏鬥中,每一個物種都進化出了更為強大的生存能力。
  •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染色體從24對變成23對,丟失的一對去了哪裡?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染色體從24對變成23對,丟失的一對去了哪裡?在地球上的生物數不勝數,為了對這些生物有更好的統計,生物學家按照生物親疏的遠近,把地球上的生物分成了不同的種類。在生物不斷進化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在所有的動物當中有一種生物和人類非常的相似,它就是黑猩猩,科學家們認為黑猩猩和人類擁有共同的祖先,在共同的祖先形成之後,形成了兩個分支,一隻形成了黑猩猩,而另一隻就進化成了現在的人類。
  • 人類男性在進化過程中,為何隱私部位會丟失一塊骨頭?有何影響?
    人類在地球上發展繁衍了數百萬年的光陰,有所得也有所失。面對生存環境的改變從樹上下來開始直立行走,期望尋找到更多的食物。直立行走也讓我們的雙手解放出來,並且可以進行更多的精細化動作,發明製造工具的能力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技能,同時隨著大腦的進化,人類也從靈長類動物中脫穎而出,變得越來越聰明,到今天發展出智慧文明。
  • 達爾文進化論出現悖論!進化還是退化,適者生存
    原標題:達爾文進化論出現悖論!進化還是退化,適者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今。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著自己的規律,用中國的話說就是:「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生物的進化也必定有著自己所遵循的自然法則。
  • 人類進化過程中丟失全身毛髮,頭部及隱私部位除外,這是為什麼?
    在靈長類動物中人類最特殊,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直立行走發展出智慧文明,而是在進化的過程中丟掉了全身毛髮,最終只有頭部和隱私部位剩下毛髮。例如現在地球上和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黑猩猩就全身皮毛,人類略顯光禿禿的。對於這個問題並非是無的放矢,有很多生物學家都發出過類似的疑問,目前為止也沒有統一的答案。
  • 人類行進在「進化」還是「退化」的路上?
    想起哈姆雷特那句話:「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當前人類似乎也陷入了同樣的困惑:是在進化還是退化,這也是個問題。 也許您還未曾感知到,日漸趨同的生活環境帶給人類的恐怖比如在一個古人面前,一個現代的小孩都可能成為科學的導師,但我們卻未必知道我們現在是在「進化」還是「退化」,我們甚至對未來越來越迷茫。科學為我們搭建了一個邏輯的階梯,但順著這個階梯,我們未必能看到美好的未來。
  • 人類進化時淘汰掉的器官,如今失而復得,究竟是退化還是進化?
    人類進化時淘汰掉的器官,如今失而復得,究竟是退化還是進化?人類的進化路程遲緩又漫長,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人類形成屬於自己的文明。在這漫長的演變歷程中,逐漸褪去身上厚重的毛髮,保留一些關鍵的毛髮,例如頭髮、鼻毛、腋毛等等,這些對人的身體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還有很多用不到的器官漸漸消失。它們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只會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