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就能看出來,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其沒有用器官會被逐漸的消失掉,替代它的是更有優勢的器官,並且能發揮更大的優勢。看過相關的化石也不難知道,地球上的很多動物是有「丁丁骨」的,不過為什麼人類的「丁丁骨」卻不見了呢?這也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嗎?針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看法和結論都不一樣,今天我們就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一下!
這個問題看似很俗,其實是很有科學道理的,接下來我們理性的分析一下,人類的「丁丁骨」去哪裡了!大家也帶著理性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吧,文章後面不妨也留下你寶貴的評論!
說到「丁丁骨」,聰明的你一看就知道了,其實就是雄性哺乳動物陰莖裡的骨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種「骨外骨」,因為其沒有和身體上的其它骨架有任何的附著,而是剛好在陰莖的末端。這就是所說的「丁丁骨」。不過,從哺乳動物繁衍的角度來看,「丁丁骨」的存在還是有其必要性的,因為這樣能很快的進入「戰鬥狀態」!
對於這塊骨頭來講,也是一個很有學問的東西,其長短、形狀都會不一樣,也可以說是很奇怪的現象,有的只有一毫米,有的卻有一米之長,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這塊骨頭。
根據生物學家的研究,很多哺乳動物還存在著「丁丁骨」,而且大多數靈長類的雄性動物也具備著,只有人類和少數的靈長類生物沒有,估計這也是一個特例。根據數據發現,海象的「丁丁骨」長度有身體的六分之一,像是一個半米長的棍子,而環尾狐猴的則只有幾釐米,只有體長的四十分之一。這就表明,不同的生物「丁丁骨」的長度是不一樣的。
我們來看看進化的過程就知道了,絕大部分的靈長類動物的祖先是有「丁丁骨」的,在進化的過程中因為要更好地適應各種變化的環境,這些靈長類動物的這塊骨頭就越發的有些礙事,因此就開始變得越來越短,直到徹底的失去。其中人類祖先的近親大猩猩的「丁丁骨」只有指頭大小,而人類的就徹底進化到沒有了!根據研究表明,大約在190萬年前男性是有丁丁骨的,後來為了適應環境,這塊骨頭就慢慢的消失了,直到現在就直接不存在。
為什麼這塊骨頭不存在了呢?有以下的2個方面可以探討一下!
1、人類的性行為決定的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動物都在固定的時間會有所謂的發情期,也就是在這個時間內完成交配和繁衍後代,這也是自然界賦予它們的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規律。因為環境的影響,只有在這個時間內完成,才能趕上各方面資源比較豐富的時候,當然是動植物生長比較茂盛的時候,天敵比較少的時候。
打個比方來講,哺乳動物的孕期一般在三個月到六個月的時間,剛好春季交配,到分娩後就是夏秋季水草和果實比較豐富的時候,這個時候氣溫不會很低,幼崽比較容易存活!由於動物的這個發情期的時間較短,需要快速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因此需要輔助工具,這塊陰莖股就起到了作用,完全可以助一臂之力!
反之,人類則不一樣,全天候、常態化的可以進行,而且還能製造和實用工具,這就是不同之處!
2、受配偶制度和交配模式的影響
「丁丁骨」的作用其實還是挺大的,因為這樣不僅能延長時間,保證了繁殖的成功率,需要通過這個來鎖定對象,保證遺傳的結果。這就是動物的情況。
人類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總體來說是為了滿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並且人類受倫理的限制,只能是專情的物種,所以這塊骨頭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取而代之的是陰莖的軟骨。
當然,也有可能是基因的突變,無論是《進化論》還是基因突變,都離不開適者生存的法則,這塊骨頭有可能是人類直立行走或者是穿著的障礙,因此逐漸消失了。基因的問題很複雜,這裡就不去展開講了!
「適者生存」這個道理也能用在器官上面,就像大海裡的鯨,原本是陸地動物,由於環境的變化,最後生活在了大海內,原本的腿進化成了鰭!人類的「丁丁骨」應該也是為了適應環境才會退化的!不過這個問題和「尾巴」一樣,沒有完全的定論,期待更多的高人解密!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