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開始我們進入「思考篇」,首先我們來講思考的清晰度。
有些人大腦裡面跟明鏡兒似的,理解、表達、思考問題都有條有理,一目了然,不僅自己清楚,還能給別人講清楚。類似這樣:
有些人大腦裡面就是一團漿糊,思考和表達都是東一棒子、西一榔頭,不僅自己暈,還能把別人搞暈。類似這樣:
思考的清晰度主要可以應用在三個方面,分別是輸入的清晰度、輸出的清晰度,還有思考問題的清晰度。其實三種都有相同的地方,只是使用的場景不一樣。
我們先整體來講一下清晰思考的邏輯和原則,然後分場景講一下不同的場景應該怎麼用。
清晰思考的邏輯:清晰思考的核心,是結構化思維,也可以叫做金字塔原理。其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歸類分組。
比如說我要讓你去買些東西:
白菜、蘋果、龍蝦、土豆、雞腿、草莓、牛肉、香蕉
如果不能用筆來記,只能記在大腦裡面,你會記得住嗎?也許可以,但是會感覺特別困難。
為什麼會困難?這個我們之前有講到工作記憶組塊的原因,人的大腦一個組塊只能夠記住3~4個信息,超過這個數量,處理起來就會特別困難。
那如果換一種形式,跟你說買一下這些東西:
1、水果:蘋果、香蕉、草莓
2、蔬菜:白菜、蘿蔔、土豆
3、肉類:雞腿、牛肉、龍蝦
這樣理解和記憶的難度,是不是一下就就降低了很多呢?
這現象其實背後隱藏了兩個原理。
1、人不能記住太多信息
2、人喜歡有規律的信息
結構化思維就符合這兩個原則,通過分類一方面讓信息變得更有規律,另一方面也是也讓每一個「信息包」變得更小。
比如上面這個案例,9個信息一下就變成了3個。
你的大腦裡面有結構,你在理解、記憶、還有調用知識就會更容易一些。
庖丁解牛為什麼快?因為他眼裡有結構。對一個領域的結構其實也是區分一個人專業程度的重要指標,普通人對這個領域的了解就是一團亂,但是專業的人就會有清晰的結構。
下一篇文章,我們來講結構化思維的幾大核心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