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波琳娜·阿尼基娃把人腦十分生動的形容為可以用勺子舀出的軟布丁,另一位叫做本·拉波波特的腦外科醫生則將大腦的形狀形容為一種「介於布丁和果凍之間」的形態:
——你要是把它取出來放在桌子上,它會失去原來的形狀,變得越來越平,就像一灘泥一樣癱在桌子上。
軟到法醫解剖的時候一不小心就能戳進去,想要把它取出來也不能像取其他器官一樣用手直接拽——它太軟了,你來硬的這套它是不接受的,必須慢慢的細緻操作,把它完整從底部「捧」出來。這個無比軟且脆弱的一個東西,是宇宙中最具有信息密度的物質之一:
這就不得不從大腦身邊那一個比一個壯實有用的保鏢說起了:
首先是硬度極強、結構防衝擊力極強的顱骨,然後有三個膜把大腦包了起來:
硬腦膜、蛛網膜、軟腦膜
硬腦膜是一很厚而且相當堅韌的雙層膜,又堅固又耐用,還防水(什麼?還有人懷疑你腦子進水?),和顱骨並稱大腦邊防兵。
蛛網膜和硬腦膜不同,它其實是一層皮膚,下面是一層帶有彈性的纖維性開放空間,裡面充滿了腦脊液,還有許多小纖維束,它們可以共同穩固大腦的位置,在你的頭撞到什麼物體的時候就可以充當減震器的作用。
最後一個就是大腦的「貼身護衛」——軟腦膜。它是腦膜最內的一層,薄而透明,緊貼在腦表面,由結締組織的膠質纖維和彈力纖維構成。
如圖:
說白了,大腦具有自己的一套安保機制,這套安保機制的核心是顱骨和腦膜。
顱骨和和腦膜將大腦包裹起來,前者主要可以防止外物對大腦的撞擊,而下面的腦膜作為一種三層裝有液體的薄膜,起到對打擊起著再次緩衝、供養(軟腦膜)的作用,當頭部受到衝擊的時候腦膜就可以有效減輕外界對大腦的衝擊。
之所以晃腦子無法讓大腦自身結構發生改變,除了大腦自身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搖晃這一行為完全可以被大腦的保護機制、固定作用所抵消,達不到這個作用,這個原理很好想明白,大腦的結構與功能聯繫非常密切。
大腦皮層各個區域分工明確:大腦中央後回稱軀體感覺區;中央前回稱為運動區;極和矩狀裂周圍皮層稱為視覺區;顳橫回稱為聽覺區;額葉皮層大部,頂、枕和顳葉皮層的其他部分都稱為聯合區。
哺乳動物出現了高度發達的大腦皮層,並隨著神經系統的進化而進化。
可以說大腦皮層負責了很多事情,比如視覺、觸覺、語言,思維等,是調節軀體運動或者說控制軀體運動的最高級中樞,而它看起來只不過是一層大腦表面的淺層組織,如果你將它量化一下(撕下來),那差不多就一層 2mm 左右的紙,這張紙卻成了指揮幾乎所有動作的地方,足以看出大腦的神奇之處。
相比擔心大腦來說,建議擔心一下脖子,因為快速、猛烈搖頭更可能傷到的是你的頸部神經,還可能會引起椎動脈對大腦的血液供應。
大腦雖然有著自我的保護機制,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意地挑戰大腦保護層的底線,如果大腦受到突如其來的衝擊導致顱腦損傷,那麼腦脊液的衝擊、顱內壓力變化等因素很可能引起腦震蕩。
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這些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