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子豪
100多年前,有個中國小孩在印尼當剃頭匠,有一天他的常客跟他說:「你頭剃得很好,但是光靠剃頭是發不了財的,想發財你得做生意。」
小孩聽完後,問客人借5塊錢「下海」,為了明志,他把剃刀扔進海裡,發誓再不靠給人剃頭為生。
等到他回國的時候,已經掙到了1億美金。他就是後來清末的中國首富,閩商黃奕住。
想發財就得做生意,真是至理名言。
福建人就特別愛做生意,從瓷磚到黃花魚,從莆田鞋到安溪茶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商。
福建人很會做生意,在房地產業,靠加槓桿、高周轉、強擴張一套組合拳,殺出一匹匹黑馬:世茂、旭輝、泰禾、福晟、陽光城、融信等等。
可是,黑馬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11月19日,閩系房企福晟集團,被爆出債券「18福晟02」違約,涉及本息共6.31億元。
千億房企還不上6個億的債務,實在有點魔幻。可是了解過閩系房企的崢嶸歲月,你會發現,一切早有預示。
一、黑馬:愛拼才會贏
2015年起,央行為刺激經濟,多次降準降息,水漫金山,房企拿著大量的低成本資金在瘋狂買地。
從2015下半年起商品房銷售量價齊增,加上2016年去庫存成為經濟主題,樓市重新火爆。
那年月,槓桿是房企最大的武器,膽子最大的房企就加最大的槓桿,賺最快的錢。
王健林說企業經營的最高境界是空手道;孫宏斌說:「我從不關心負債率,我只關心現金流。又要發展快、又要低負債,這是不可能的。」
愛拼才會贏的閩系房企看中這個時機,開始大量拿地。
福晟集團的老闆潘偉明在2015年9月成立拿地飛虎隊,自己親自掛帥,主攻收併購。一年多的時間內成交77個項目,規劃建築面積4000萬平方米。
光2017年一年的新增土地貨,就值達到3199億元,是當年銷售額的8倍。
同樣瘋狂的還有融信、陽光城等等閩系房企。
融信2016年拿下總建築面積527萬平方米的土地,超過之前土地儲備總和,其中還包括當年上海靜安區的地王,樓面積超10萬/㎡。
陽光城集團總裁張海民曾表示:「現在的土地儲備排名,就是五年後的房地產排名。」
在張總裁的帶領下,2017年陽光城新增建築面積2022萬㎡,最後兩個月狂攬48個項目,幾乎兩天拿下一塊地。
土儲暴增後,閩系房企果然迎來銷售額爆發性增長。
2017開始,先後有6家閩系房企突破千億規模。到了2018年,閩系房企在top20中佔有5席。
那兩年,可以說是閩系房企的巔峰,但是巔峰過後,有的是康莊大道,有的是萬丈懸崖。
隨著擴張的步伐,閩系房企的負債也水漲船高。
2015-2017年,金輝、旭輝有息負債增速超過140%;融信、陽光城、泰禾更是達到200%以上。
最高的時候,陽光城有息負債達到1134.89億,淨負債率254.2%;泰禾有息負債超1350億元,淨負債率470%。
而福晟集團的負債總額從2016年末的300多億元,漲至2019年中的741億元。
福晟兩個字,「福」是因為在福州創立,「晟」取意是日逐其成。但是,本來行事穩健的潘偉明為了擴大規模,把這個日逐其成拋在腦後。
他說,房地產企業沒有小而美,太小就沒了。
對規模的強烈渴望,使他大量通過信託和基金的方式融資。除此之外,福晟還通過「員工跟投」的方式內部融資,許諾的分紅都超過30%。而這些年福晟淨利率最高的時候也只有7.76%。
利潤無法覆蓋利息,債務就越滾越大。
閩系房企通過加槓桿走向巔峰,也不禁開始思考如何安全的去槓桿。
上半場強擴張是分高下,下半場去槓桿才是定生死。
二、去槓桿
今年五月份,許久不曾露面的泰禾總裁黃其森在中國院子宣布:「將引入戰投,交出控制權。」
黃老闆一向對院子系列有很深的感情,直接在最得意的作品——中國院子裡生活加辦公。
2018年,他曾在這裡面試過一批又一批即將入職的高管。意氣風發,揮斥方遒。
但不到兩年,他幾乎失去這裡的一切。
泰禾在高端產品「院子系列」投入很大,但由於價格高、非剛需,產品去化率也不高。空有千億貨值,卻難以變現。
近幾年還擴展收益慢投入大的旅遊地產版塊,佔用不少資金。一旦停止融資就有巨大的資金缺口。所以負債怎麼也降不下來。
當你不再擁有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記。
短短兩年的風雲變幻,都起源於2018。這一年,三四線棚改紅利逐漸消失,一二線被調控政策壓制。去槓桿,去負債成為房企共識。
9月28日的萬科秋季例會,背景板上紅底白字印著三個大字——「活下去」。龍頭老大都是這個姿態,房企老總們終於相信白銀時代已經到來。
從前他們最愛說的字眼,是「快」和「規模」,現在變成了「穩」和「質量」。
融信董事長歐宗洪多次強調要「穩」,他表示:「房企已經進入由規模增長到質量提升的轉變」;融信2018年、2019兩年的拿地金額總和,還不及2017年一年。
三年時間完成了淨負債率從159%到105%,再到70%的三連跳。
同樣的還有正榮集團總裁林朝陽也將未來三年,定為「高質量發展新三年」。一年時間把淨負債率從2017年的183%降到了2018年的74%。
更不用說閩系中最早發家的世茂和旭輝,一直把負債率控制的很好。
但是並非所有閩系房企都去槓桿成功。
這其中的關鍵無非是開源節流:提高盈利能力,降低支出。才能省出錢來還債。
福晟集團也不是沒有努力過,2017年福晟集團新增土地面積是419.86萬㎡,而到了2018年,這個數值降至52.82萬㎡,且2019年一整年一塊地都沒買。
但是因為項目口碑差、部分項目還因為限價政策無法取得預售證等原因。福晟旗下的項目去化一直很慢。
加上佔公司收入一半以上的建築業務,也在三年間毛利率持續下降。導致近幾年一直入不敷出,只能借新還舊度日。
三、終場哨響
2020年頒布的三道紅線,被萬科總裁鬱亮稱為「十年未有的行業巨變。」
對於閩系房企,更像是比賽終止的一聲哨響,一切塵埃落定。
閩系房企中有的有驚無險,有的已經彈盡糧絕。福晟和泰禾的現金流被到期的短債和利息壓榨的岌岌可危。只能眼看著資金鍊斷裂,債務危機爆發。
而成功上岸的其他公司,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有的從名不見經傳衝進了20強房企,有的重回巔峰甚至做起了併購之王。
如今,福晟和世茂達成合作,泰禾等著萬科紓困。
就好像多年前堅信高負債理論的豪宅教父,綠城老總宋衛平,最終也是把一手創建的公司交到中交手裡。
正所謂,你方唱罷我登場;正所謂,全為他人做嫁衣裳……
福晟和泰禾倒下去了,但新的福晟或者泰禾又會衝上來。
今年7月份,同時閩系房企的建發股份,連發了兩則融資公告,預計發行總金額不超過200億的公司債券。
對於去年銷售額沒過千億的建發股份,這不是一筆小錢,最新的三季報顯示,建發有息債務909億,新發債務在佔存量債務佔比高達22%。
看來雖然前面倒下了不少前輩,依然有人排著隊入場。
閩系房企的發展史,就是一次房地產周期的完美註腳。
市場上行時,玩家們橫衝直撞,但在下行時頭破血流。
這時候再看萬科那句「活下去」,還是老大哥對行業見解深,不管什麼時候,活下去最重要。能活到下一個周期的房企,才是最牛的。
人人都愛加槓桿,但對於企業來說,槓桿和經營是成功之路的兩條腿,沒有經營能力支持的槓桿就是跟魔鬼做交易。
當前,「中國債務」和「槓桿率過高」是世界關注的命題,也是國內經濟學界的「世紀之辯」。如何「去槓桿」才能讓中國經濟平穩過渡到新常態,是關係到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的大問題。
這是三道紅線出臺的底層邏輯。
如今紅線壓頂,加槓桿、強擴張已「此路不通」,閩系房企的崛起,再也不能複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