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天津11月21日電 (陸陽)一門校園公選課,旁聽的學生有時竟比選課的還多,蹭課者除了外校學生、社會人士,甚至還有校內的教授———南開大學的「書法與篆刻」創造了公選課的「高票房」,這讓任課教師劉運峰自己都頗感意外。
以往大家對校園公選課的刻板印象常常是「為學分而學」,有時候同學們硬著頭皮修完一學期的課程,連開課老師姓甚名誰都弄不清楚。提不起興趣,讓公選課甚至成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之外的「累贅」。
而「書法與篆刻」卻受到了同學們的喜愛和追捧。一間專門改造的「書法小屋」,學生坐在其中習書聽法,每周兩課時,被同學們稱作「最快度過的時光」。
「書法小屋」中「對話古人」
「書法與篆刻」的誕生,是直面「漢字危機」的產物。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普及,國人越來越多使用智慧型手機、計算機等電子產品,書寫漢字的機會越來越少,提筆忘字、不會書寫成為現在年輕人常有的窘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設「書法與篆刻」課程的想法一經提出,立刻得到了南開大學的大力支持。該校團委提供場地,教務處提供經費購買設備,一間「書法小屋」很快在學生活動中心建成了。
小屋裡的布置,都是為了方便同學們「揮毫潑墨」。又長又寬的桌子,可以讓宣紙平整地鋪在上面,兩個不鏽鋼水池,方便同學們清洗筆硯。小屋的中央,設有一長條展臺,展出劉運峰收藏的名家字帖。為了讓屋子顯得更有書法底蘊,他親手書寫了幾幅作品懸掛於牆壁。
今年年初,「書法與篆刻」首次開講。考慮到師資和場地限制,再加上具有試驗性質,劉運峰只申請了20個選課名額。結果同學們的踴躍超乎想像,20人很快報滿,沒選上課的同學成了「旁聽生」。
南開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生王曉南平時功課很緊張,卻特意抽出一下午的時間來旁聽。她說,自己學的是中文,更有責任把字練好。練字是自己的心不斷靜下來的過程,課上寫字可以心無旁騖,只去思考每一筆的走向,把每一筆都當做一個小世界來對待。對比幾個月前的習作,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進步著,很有成就感。
有意思的是,選上「書法與篆刻」的同學中理工科背景的佔了多半,軟體工程專業本科生魯延嗣就是其中一位。他說,天天和電腦打交道,用毛筆寫字成了自己休閒的方式,經過劉老師的指點,逐漸了解了一些筆畫結構和書法章法。書法講究的功夫,不會一朝一夕練成,自己還要不斷加強練習,堅持下去。
劉運峰對同學們說:「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音形意美的統一。書法對個人來說是個人素養,對整個中華民族而言,意味著文化傳承。傳播書法藝術,應該是現代人義不容辭的一項使命。」他告訴同學們,每一次臨摹古人的作品,都是一次與古人的穿越「對話」。
教育要尋找「心靈契合」
劉運峰介紹,區別於常見的書法教學,「書法與篆刻」從來都不給學生指定某一書法家的作品,為的就是「讓學生依照自己的天性和喜好選擇碑帖」。
有的女生因為隸書「扁扁圓圓,十分可愛」而喜歡,也有男生因為石鼓文「雄渾古樸、灑脫疏落」而習之。劉運峰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興趣,看到喜歡的碑帖,說明它與自己在心靈上「有某種契合之處」。因此,沒有必要要求學生整齊劃一地練一種字體。選擇自己喜歡的字帖,反而促使學生勤於練習,這樣進步更快。
從忽略個性的「大鍋飯」到激發學生潛能的「個人套餐」,「書法與篆刻」的轉變是南開大學以學生為主的素質教育觀的縮影。2011年,數易其稿的《南開大學素質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出臺,在培養方式上,正是要強調「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教學相長」。
《綱要》由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倡導提出,他認為,長久以來,學生被定位為「受教育者」,這抹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不符合教育的實踐,更與素質教育格格不入。「教」的重要性恰恰應該在於它對「學」的啟迪。教育是「培養」學生而不是「加工」學生,培養是創造條件使之更好地自主生長,而加工則是靠外力使之變形。
先有興趣再有動力,進而鑽研加以堅持,這便是孔夫子所言「樂之」優於「知之」和「好之」的地方。
劉運峰介紹,參加課程學習的同學大都沒有書法基礎,但是經過一個學期的認真練習,很多同學都已初顯章法。學期結束,同學們需要上交一幅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在劉運峰這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的心中,「很多同學的習作都可以參加書法展」。
與「書法與篆刻」相同,從最初對課程不太了解到逐漸產生興趣,再到學有所得,這種教學邏輯在南開很多公選課上都得到了印證。
選修「中國造神史話」的亓學梅說:「老師展示的田野調查資料,讓傳說中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有了現實的原型,大大激發了我學習神話與傳說的興趣。」
已經是「發燒友」的秦雨靜在初學「天文學概論」時還覺得有些枯燥,但是學習中逐漸培養了濃厚興趣,對無窮無盡的宇宙有了強烈的探索渴望。為了更好地觀測天文現象,她還參與了「可攜式光學—射電望遠鏡」研究,並與天文學專業學生一起,分享了國家天文臺首設的本科生獎學金。
教人「字正」,更育人「身正」
每次上課,劉運峰都會把時間分為兩段,前半部分講解書法理論知識,後半部分指導同學們練習。他告訴同學們,書法不僅要善「書」,更要懂其「法」。要能夠通過一副書法作品,在點畫的粗細剛柔和墨色的濃淡燥潤間,品味到作品和諧豐富的美感,參悟到書法家背後的氣韻與情趣。
「欲字正則先筆正,欲筆正則先身正」,課上,劉運峰常用這句話闡述「字正」與「身正」的關係。簡單一句話,談的是習字的小技巧,卻深含做人的大道理。
在南開公選課中,類似「書法與篆刻」這樣的文化素質教育課還有很多:「京劇與戲曲文化」通過對戲曲文學音樂、流派行當的講解,引導學生欣賞並傳承中國戲曲文化;「合唱與指揮」通過鍛鍊學生多聲部音樂思維能力,培養集體觀念與合作意識;「中國象棋」則讓學生了解象棋文化、提高對象棋藝術的鑑賞力,培養勇於拼搏的意志品質……
作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南開大學將本科生的公選課劃分為自然科學與技術、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以及藝術體育與實踐4個模塊,引導學生合理選課。今年我校開設的夏季學期中,又結合教學條件和資源優勢,增設了20餘門公選課,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豐富學生的夏季學習和校園文化生活。
這些課程設置的背後,都有一種區別於傳統教育的考量,這就是在教育內容上,從側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重在「發展素質」。知識的傳授不是教育的終點和目標,教育的真諦在於使學生獲得真知、培養興趣的前提下,提升素質和能力,化為行動上的自覺。
正是由於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引,讓南開大學公選課不甘做必修課的「綠葉」,而是素質教育「花園」中爭奇鬥豔的一支。
南開的公選課有著超乎必修課的「禮遇」。任課教師開課前,需要經過教務處和資深教授組成的督導團共同「把脈」,而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校長龔克也常去旁聽、參加點評,為的就是要嚴把教學質量,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在課程中有所收穫。
一堂「書法與篆刻」可以品讀素質教育,而縱觀素質教育的開展狀況則可預知國家與民族的未來。
不久前在南開舉行的2013年大學素質教育研究會年會上,薛進文不斷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他說,大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是一個具有豐富理論內涵、重要學術價值和高度現實針對性的課題,關係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全局,關係到我國創新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關係到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
在南開,素質教育是「戰略主題」,被冠以「公能」之名。如果把素質教育比作書法之道,那麼諸如「書法與篆刻」這樣大大小小的課堂就好似一幅幅書法作品,它們風格迥異,卻無不飄出素質教育的墨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