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睛就像開過光」,這是29歲女生周晴烽給自己的評價,帶點玩笑、帶點小驕傲。不過這也是事實:她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
在越來越多景觀設計強調航拍、宏觀、大尺度,越來越多攝影者迷上小飛機的時候,周晴烽卻反其道而行之,在鏡頭前裝上了放大鏡,專注於拍攝一種常被忽視的生命:菌物。在她的延時攝影鏡頭裡,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真菌、黏菌仿佛是會跳舞的「小精靈」。
此前,周晴烽長期租住在嘉定區華亭鎮聯一村,不遠處的瀏島野生動物棲息地便是她的重要取景地,幾乎每個周末,她都要去瀏島走走,尋找拍攝素材。幾年時間裡,周晴烽幾乎走遍了上海郊區的野地,有時為了拍一種罕見的黏菌,她可以花大半天時間、趕100多公裡路。
在抖音、B站等平臺,周晴烽的原創作品很受歡迎。作品火了之後,周晴烽索性辭去了工作,每天一心一意拍攝,和各種菌物打交道。
沒了「穩定」的工作,害怕嗎?今後有何打算?「世界上有很多菌物,光是真菌就有1300多萬種,已知的不到10萬種,而我拍的還不到1000種,根本拍不完,也拍不膩。任何事情只要做到了極致,生計問題應該不用操心。」
想把新奇的東西「慢慢看,看過癮」
周晴烽是湖南常德人,2013年畢業於中南大學藥學專業,原先在上海一家醫藥企業工作。她從小特別喜歡觀察自然生物,喜歡在野外到處逛,盯著一叢草、一棵樹都能看上好久。「有時候沒時間去野外,我在河裡舀一點水,都可以在顯微鏡下看一整天。」
數年前,周晴烽迷上了看鳥。「你知道你生活的城市裡有哪些鳥嗎?是不是除了麻雀、鴿子、喜鵲、燕子,別的也說不上來?自從我喜歡觀察鳥以後,我發現就算在繁華的城市裡也生活著幾百種鳥。」為了觀鳥,周晴烽購買了相機。「鳥是會飛的,即便通過望遠鏡遠遠地看到,你也不知道這是什麼鳥,只能用相機拍下來、回去對著圖鑑查,才能知道鳥的種類。」
大學畢業後,周晴烽來到了上海工作,這讓她非常興奮。「在全國的觀鳥愛好者心中,上海是很出名的,上海有很多海鳥,崇明、浦東都有大量海鳥出沒,是觀鳥愛好者的天堂。」有段時間,周晴烽經常跑去滬郊沿海灘涂區域,拍到了不少鳥。
但是時間一長,她又發現了新問題:「上海太大了,看鳥的地方太遠了,看一次往往要跑一整天,幾乎每個周末都要『出遠門』;另外,鳥分林鳥和水鳥,大部分水鳥來上海的時候都在冬羽期間,不是繁殖羽,羽毛往往灰濛濛、不鮮豔,拍起來不夠好看。我就想待在一個地方不動,看一個夠新奇、夠豐富的東西,慢慢看、看過癮。」
一次機緣巧合,她從朋友相機裡看到了一種奇妙的生物,由潔白經歷淡紅、深紅、黑色,最後變得絢麗多彩。經過了解,原來這就是黏菌。自此之後,周晴烽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黏菌、真菌有個特點,生長不挑地方、只挑氣候,不管在哪裡,一場雨下完,長出什麼來都有可能;特別是真菌,不管在上海這種大都市還是偏僻鄉村裡,都很豐富,長得又好看,我一下子就愛上了。」
棍棒狀鵝絨菌
拍鳥的時候,周晴烽用的是長焦相機,現在要改拍菌物,只要在長焦相機上加一個放大鏡,就能變成微距相機。自那以後,周晴烽幹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帶上各種設備前往黏菌藏匿的溼潤地帶尋覓「寶貝」。朽木腐葉、樹皮石堆、甚至是動物的糞便,周晴烽都不會放過。上海郊區,甚至是荒郊野外,都留下過周晴烽的足跡。
松發菌的生長
奔波百餘公裡只為拿一叢「爛木耳」
黏菌是介於動物和真菌之間的微生物,大多為腐生。雖然黏菌是單細胞生物,但它們既會像動物一樣四處覓食,也能像蘑菇一樣散播孢子,而且形態十分豐富,有的會不停爬動,有的長得像朵花,還有的會像吹氣球一樣變大,然後會慢慢繁殖、變形,長出一根根「小蘑菇」——子實體。
2015年5月的一天晚上,周晴烽帶著手電筒在她工作、生活的那個園區小花園裡夜遊,結果就發現了一種長在草的附近、不到1毫米長的小東西,呈白色,有點像鼻涕蟲。「我反應了好久,才明白這就是黏菌的一種,叫鱗鈣皮菌。當時非常興奮,連忙拍了下來。」那天,她把鱗鈣皮菌的照片發到微博上,這是她後來成為「曳尾菌」這個科普博主的開端。「從那天開始,我的眼睛就像開過光,能看到很多黏菌了。」
鱗鈣皮菌
周晴烽留著一頭短髮,戴一副200度近視眼鏡,平時最喜歡穿T恤和衝鋒衣,出門背個舊書包——在之前工作的公司裡、在大街上,她都是個標準的平平無奇「小透明」。不過,一鑽進自己在華亭鎮聯一村租下的農家小院10平米大的「密室」裡,她的眼睛會瞬間放光。為了能夠更好地拍攝和研究,周晴烽在那間「密室」裡放了各種微距鏡頭、光學顯微鏡、滅菌器、培育器皿等設備。在那裡,她看到了各種各樣的黏菌——
鵝絨菌
鵝絨菌,形態很豐富,最常見的棍棒狀鵝絨菌,長得像一根根小棍子;多頭絨泡菌,養在培養皿裡還會「越獄」,抖動著就「逃」出了培養皿,「看了有兩個感受,一個是震撼,第二個是感嘆生命的壯觀」;煤絨菌,生活中最常見的黏菌,潮溼的地板裡就會有,像黃色的掛麵;髮網菌,一開始像一團西米露,然後會慢慢拔高、拉絲、變色,像頭髮一樣展開……「很多黏菌的生長並不挑地方,在路邊綠化帶裡都能找到,但如果不留心,就很難發現這些美麗的『小精靈』。對我來說,一個路邊花壇、一個小區花園都是精彩的小世界。」
多頭絨泡菌繁殖的過程
多頭絨泡菌「越獄」
住嘉定時,周晴烽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瀏島。瀏河是上海嘉定與江蘇太倉的界河,由於河道天然阻隔,形成了一個島,那就是瀏島。瀏島位於嘉定區華亭鎮雙塘村,東臨長江口,北與太倉瀏河鎮相鄰,島上保留著上海最北的一處「野生動物棲息地」,棲息地四面環河,面積近百公頃,自然生態和植被群落保留較好。在那裡,周晴烽撿回了不少腐木、枯枝、敗葉,拿回家培養菌物。
彈球菌
周晴烽對黏菌的喜愛,幾乎到了「著魔」的程度。2016年,她第一次看到一種名叫「鈣絲菌」的黏菌,感覺特別漂亮,就四處留心尋找。2017年,一個研究食用菌的朋友在山裡採木耳,回來在實驗室放了幾天,看到木耳上長出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就拍了照片發給了周晴烽。「我一看,樂壞了,那就是我找了很久的鈣絲菌!」周晴烽告訴記者,當時她在浦東張江,那個朋友在奉賢,她步行、坐地鐵、打車,換了好幾種交通方式,來回100多公裡,從朋友那裡把那些木耳取了回來,當晚10點多才回到聯一村的出租屋裡。「回家的地鐵上,我忍不住偷偷看了好幾次,感覺鈣絲菌就快要變形了。當晚我幾乎沒有睡,一直盯著這些鈣絲菌,就怕錯過一點點變化。那天熬夜太久,為了提神還喝了很多可樂,熬夜『成本』巨大。」等到第二天晚上,鈣絲菌終於「變形」,周晴烽連忙架好相機進行拍攝。
水玉黴
周晴烽告訴記者,延時拍攝的時間間隔大約為1分鐘到3分鐘,要把拍攝對象放託盤上,託盤底下墊一層吸飽水的厚餐巾紙,然後用黑色袋子將託盤連同相機、鏡頭和閃光燈一起裹住,邊緣貼膠帶,這樣才能拍攝。幾十秒或是幾分鐘的成品視頻,周晴烽往往要拍上好幾天。有時候為了培育新的菌種,她前期要花上好幾個月。「但研究出培養條件之後,我會興奮得跳起來尖叫,那一瞬間真的非常開心!」
辭去工作專職「養菌」
「B站快更新,不然我直接開個電瓶車上門來催更啦」「西瓜視頻上關注你很久了,就是最近更新有點慢」……這段時間,周晴烽常收到類似這樣「催更」的留言和評論。之所以更新慢,是因為最近周晴烽搬家了。
不久前,華亭鎮聯一村第二期村莊歸併工作開始,周晴烽就從聯一村搬走了,搬到了上海青浦、江蘇吳江和浙江嘉善的交界處汾湖。因為搬家,周晴烽拆了自己原來出租屋裡的那個溫室房,要等到新房裝修完後才能把新的溫室房搭建起來。「很多要培養的黏菌,暫時還養不了,我就跑到30公裡外的佘山去找野外的黏菌來拍。」
團網菌
周晴烽對記者坦言,一開始把自己拍攝的作品發到微博上,並沒有想要「紅」,事實上在2019年引起廣泛關注之前,她一個人默默拍、默默發了4年時間。「當時只是想跟自己的朋友們『嘚瑟』,讓他們看看自己的作品,後來不知怎麼的就火了。」
有一次,周晴烽拍了一個髮網菌的視頻,因為髮網菌長得很像人的頭髮絲,有一塊結構還很像人的頭皮,在發視頻的時候她靈機一動,配了個類似於頭皮撕扯的音效上去。「其實是挺無聊的一個視頻,結果意外爆火,視頻還被轉到了國外的視頻網站。這讓我很感慨,其實髮網菌很常見,我一年能拍到好幾次,只是因為配了個有些獵奇的音效,就一下子成了個『爆款』。」
髮網菌
周晴烽對大自然的探索,影響了很多人。有人看了她拍的黏菌視頻後評論說,以後家裡有腐爛的東西再也不扔掉了,也不害怕了,會仔細觀察上面長出的黴斑;還有些人會把家中潮溼角落裡長出來的東西用手機拍下來發給她,讓她辨認;還有些粉絲,看周晴烽的視頻看多了,自己躍躍欲試,買回了相機等設備開始拍攝,如今是周晴烽的同行,也成了科普博主。
作品火起來之後,周晴烽接到的合作邀約也越來越多,有紀錄片的邀約,也有電視劇的邀約。她越來越忙,光靠業餘時間去拍攝菌物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在今年年初乾脆辭職,投入全部時間精力進行拍攝。「也有些煩惱,比如以前是自己喜歡什麼、想拍什麼就拍什麼,如今身上有了任務,有時候就必須要去完成一些已經做過的、自己不那麼想去做的拍攝工作。不過,等到新家裝修好、新的實驗室搭建起來,我就又可以拍很多自己想拍的東西了。」
周晴烽說,以前租的房子條件並不是太好,牆壁上長黑毛、會漏雨、有很多灰塵和蟲子,培養黏菌的時候經常會因為染上雜菌而失敗,往往只能拍攝一些基物上長出來的黏菌。今後,在條件更好的新實驗室裡,就可以拍攝一些純培養出來的黏菌。
對於自己的辭職決定,周晴烽看得很輕鬆:「家人不反對,都很支持。我自己也還有好多想拍而沒有拍的東西,現在生活很充實,也特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