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更新吧!90後女孩成科普博主,走遍上海郊野拍攝菌類「小精靈」

2020-11-22 上海觀察

「我的眼睛就像開過光」,這是29歲女生周晴烽給自己的評價,帶點玩笑、帶點小驕傲。不過這也是事實:她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

在越來越多景觀設計強調航拍、宏觀、大尺度,越來越多攝影者迷上小飛機的時候,周晴烽卻反其道而行之,在鏡頭前裝上了放大鏡,專注於拍攝一種常被忽視的生命:菌物。在她的延時攝影鏡頭裡,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真菌、黏菌仿佛是會跳舞的「小精靈」。

此前,周晴烽長期租住在嘉定區華亭鎮聯一村,不遠處的瀏島野生動物棲息地便是她的重要取景地,幾乎每個周末,她都要去瀏島走走,尋找拍攝素材。幾年時間裡,周晴烽幾乎走遍了上海郊區的野地,有時為了拍一種罕見的黏菌,她可以花大半天時間、趕100多公裡路。

在抖音、B站等平臺,周晴烽的原創作品很受歡迎。作品火了之後,周晴烽索性辭去了工作,每天一心一意拍攝,和各種菌物打交道。

沒了「穩定」的工作,害怕嗎?今後有何打算?「世界上有很多菌物,光是真菌就有1300多萬種,已知的不到10萬種,而我拍的還不到1000種,根本拍不完,也拍不膩。任何事情只要做到了極致,生計問題應該不用操心。」

想把新奇的東西「慢慢看,看過癮」

周晴烽是湖南常德人,2013年畢業於中南大學藥學專業,原先在上海一家醫藥企業工作。她從小特別喜歡觀察自然生物,喜歡在野外到處逛,盯著一叢草、一棵樹都能看上好久。「有時候沒時間去野外,我在河裡舀一點水,都可以在顯微鏡下看一整天。」

數年前,周晴烽迷上了看鳥。「你知道你生活的城市裡有哪些鳥嗎?是不是除了麻雀、鴿子、喜鵲、燕子,別的也說不上來?自從我喜歡觀察鳥以後,我發現就算在繁華的城市裡也生活著幾百種鳥。」為了觀鳥,周晴烽購買了相機。「鳥是會飛的,即便通過望遠鏡遠遠地看到,你也不知道這是什麼鳥,只能用相機拍下來、回去對著圖鑑查,才能知道鳥的種類。」

大學畢業後,周晴烽來到了上海工作,這讓她非常興奮。「在全國的觀鳥愛好者心中,上海是很出名的,上海有很多海鳥,崇明、浦東都有大量海鳥出沒,是觀鳥愛好者的天堂。」有段時間,周晴烽經常跑去滬郊沿海灘涂區域,拍到了不少鳥。

但是時間一長,她又發現了新問題:「上海太大了,看鳥的地方太遠了,看一次往往要跑一整天,幾乎每個周末都要『出遠門』;另外,鳥分林鳥和水鳥,大部分水鳥來上海的時候都在冬羽期間,不是繁殖羽,羽毛往往灰濛濛、不鮮豔,拍起來不夠好看。我就想待在一個地方不動,看一個夠新奇、夠豐富的東西,慢慢看、看過癮。」

一次機緣巧合,她從朋友相機裡看到了一種奇妙的生物,由潔白經歷淡紅、深紅、黑色,最後變得絢麗多彩。經過了解,原來這就是黏菌。自此之後,周晴烽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黏菌、真菌有個特點,生長不挑地方、只挑氣候,不管在哪裡,一場雨下完,長出什麼來都有可能;特別是真菌,不管在上海這種大都市還是偏僻鄉村裡,都很豐富,長得又好看,我一下子就愛上了。」

棍棒狀鵝絨菌

拍鳥的時候,周晴烽用的是長焦相機,現在要改拍菌物,只要在長焦相機上加一個放大鏡,就能變成微距相機。自那以後,周晴烽幹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帶上各種設備前往黏菌藏匿的溼潤地帶尋覓「寶貝」。朽木腐葉、樹皮石堆、甚至是動物的糞便,周晴烽都不會放過。上海郊區,甚至是荒郊野外,都留下過周晴烽的足跡。

松發菌的生長

奔波百餘公裡只為拿一叢「爛木耳」

黏菌是介於動物和真菌之間的微生物,大多為腐生。雖然黏菌是單細胞生物,但它們既會像動物一樣四處覓食,也能像蘑菇一樣散播孢子,而且形態十分豐富,有的會不停爬動,有的長得像朵花,還有的會像吹氣球一樣變大,然後會慢慢繁殖、變形,長出一根根「小蘑菇」——子實體。

2015年5月的一天晚上,周晴烽帶著手電筒在她工作、生活的那個園區小花園裡夜遊,結果就發現了一種長在草的附近、不到1毫米長的小東西,呈白色,有點像鼻涕蟲。「我反應了好久,才明白這就是黏菌的一種,叫鱗鈣皮菌。當時非常興奮,連忙拍了下來。」那天,她把鱗鈣皮菌的照片發到微博上,這是她後來成為「曳尾菌」這個科普博主的開端。「從那天開始,我的眼睛就像開過光,能看到很多黏菌了。」

鱗鈣皮菌

周晴烽留著一頭短髮,戴一副200度近視眼鏡,平時最喜歡穿T恤和衝鋒衣,出門背個舊書包——在之前工作的公司裡、在大街上,她都是個標準的平平無奇「小透明」。不過,一鑽進自己在華亭鎮聯一村租下的農家小院10平米大的「密室」裡,她的眼睛會瞬間放光。為了能夠更好地拍攝和研究,周晴烽在那間「密室」裡放了各種微距鏡頭、光學顯微鏡、滅菌器、培育器皿等設備。在那裡,她看到了各種各樣的黏菌——

鵝絨菌

鵝絨菌,形態很豐富,最常見的棍棒狀鵝絨菌,長得像一根根小棍子;多頭絨泡菌,養在培養皿裡還會「越獄」,抖動著就「逃」出了培養皿,「看了有兩個感受,一個是震撼,第二個是感嘆生命的壯觀」;煤絨菌,生活中最常見的黏菌,潮溼的地板裡就會有,像黃色的掛麵;髮網菌,一開始像一團西米露,然後會慢慢拔高、拉絲、變色,像頭髮一樣展開……「很多黏菌的生長並不挑地方,在路邊綠化帶裡都能找到,但如果不留心,就很難發現這些美麗的『小精靈』。對我來說,一個路邊花壇、一個小區花園都是精彩的小世界。」

多頭絨泡菌繁殖的過程


多頭絨泡菌「越獄」

住嘉定時,周晴烽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瀏島。瀏河是上海嘉定與江蘇太倉的界河,由於河道天然阻隔,形成了一個島,那就是瀏島。瀏島位於嘉定區華亭鎮雙塘村,東臨長江口,北與太倉瀏河鎮相鄰,島上保留著上海最北的一處「野生動物棲息地」,棲息地四面環河,面積近百公頃,自然生態和植被群落保留較好。在那裡,周晴烽撿回了不少腐木、枯枝、敗葉,拿回家培養菌物。

彈球菌

周晴烽對黏菌的喜愛,幾乎到了「著魔」的程度。2016年,她第一次看到一種名叫「鈣絲菌」的黏菌,感覺特別漂亮,就四處留心尋找。2017年,一個研究食用菌的朋友在山裡採木耳,回來在實驗室放了幾天,看到木耳上長出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就拍了照片發給了周晴烽。「我一看,樂壞了,那就是我找了很久的鈣絲菌!」周晴烽告訴記者,當時她在浦東張江,那個朋友在奉賢,她步行、坐地鐵、打車,換了好幾種交通方式,來回100多公裡,從朋友那裡把那些木耳取了回來,當晚10點多才回到聯一村的出租屋裡。「回家的地鐵上,我忍不住偷偷看了好幾次,感覺鈣絲菌就快要變形了。當晚我幾乎沒有睡,一直盯著這些鈣絲菌,就怕錯過一點點變化。那天熬夜太久,為了提神還喝了很多可樂,熬夜『成本』巨大。」等到第二天晚上,鈣絲菌終於「變形」,周晴烽連忙架好相機進行拍攝。

水玉黴

周晴烽告訴記者,延時拍攝的時間間隔大約為1分鐘到3分鐘,要把拍攝對象放託盤上,託盤底下墊一層吸飽水的厚餐巾紙,然後用黑色袋子將託盤連同相機、鏡頭和閃光燈一起裹住,邊緣貼膠帶,這樣才能拍攝。幾十秒或是幾分鐘的成品視頻,周晴烽往往要拍上好幾天。有時候為了培育新的菌種,她前期要花上好幾個月。「但研究出培養條件之後,我會興奮得跳起來尖叫,那一瞬間真的非常開心!」

辭去工作專職「養菌」

「B站快更新,不然我直接開個電瓶車上門來催更啦」「西瓜視頻上關注你很久了,就是最近更新有點慢」……這段時間,周晴烽常收到類似這樣「催更」的留言和評論。之所以更新慢,是因為最近周晴烽搬家了。

不久前,華亭鎮聯一村第二期村莊歸併工作開始,周晴烽就從聯一村搬走了,搬到了上海青浦、江蘇吳江和浙江嘉善的交界處汾湖。因為搬家,周晴烽拆了自己原來出租屋裡的那個溫室房,要等到新房裝修完後才能把新的溫室房搭建起來。「很多要培養的黏菌,暫時還養不了,我就跑到30公裡外的佘山去找野外的黏菌來拍。」

團網菌

周晴烽對記者坦言,一開始把自己拍攝的作品發到微博上,並沒有想要「紅」,事實上在2019年引起廣泛關注之前,她一個人默默拍、默默發了4年時間。「當時只是想跟自己的朋友們『嘚瑟』,讓他們看看自己的作品,後來不知怎麼的就火了。」

有一次,周晴烽拍了一個髮網菌的視頻,因為髮網菌長得很像人的頭髮絲,有一塊結構還很像人的頭皮,在發視頻的時候她靈機一動,配了個類似於頭皮撕扯的音效上去。「其實是挺無聊的一個視頻,結果意外爆火,視頻還被轉到了國外的視頻網站。這讓我很感慨,其實髮網菌很常見,我一年能拍到好幾次,只是因為配了個有些獵奇的音效,就一下子成了個『爆款』。」

髮網菌

周晴烽對大自然的探索,影響了很多人。有人看了她拍的黏菌視頻後評論說,以後家裡有腐爛的東西再也不扔掉了,也不害怕了,會仔細觀察上面長出的黴斑;還有些人會把家中潮溼角落裡長出來的東西用手機拍下來發給她,讓她辨認;還有些粉絲,看周晴烽的視頻看多了,自己躍躍欲試,買回了相機等設備開始拍攝,如今是周晴烽的同行,也成了科普博主。

作品火起來之後,周晴烽接到的合作邀約也越來越多,有紀錄片的邀約,也有電視劇的邀約。她越來越忙,光靠業餘時間去拍攝菌物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在今年年初乾脆辭職,投入全部時間精力進行拍攝。「也有些煩惱,比如以前是自己喜歡什麼、想拍什麼就拍什麼,如今身上有了任務,有時候就必須要去完成一些已經做過的、自己不那麼想去做的拍攝工作。不過,等到新家裝修好、新的實驗室搭建起來,我就又可以拍很多自己想拍的東西了。」

周晴烽說,以前租的房子條件並不是太好,牆壁上長黑毛、會漏雨、有很多灰塵和蟲子,培養黏菌的時候經常會因為染上雜菌而失敗,往往只能拍攝一些基物上長出來的黏菌。今後,在條件更好的新實驗室裡,就可以拍攝一些純培養出來的黏菌。

對於自己的辭職決定,周晴烽看得很輕鬆:「家人不反對,都很支持。我自己也還有好多想拍而沒有拍的東西,現在生活很充實,也特別快樂!」

相關焦點

  • 走遍上海郊野拍攝 90後科普博主心儀各種「跳舞」菌
    在越來越多景觀設計強調航拍、宏觀、大尺度的時候,29歲的周晴烽卻反其道而行之,在鏡頭前裝上放大鏡,專注於拍攝一種常被忽視的生命——菌物。在她的延時攝影鏡頭裡,各種各樣的真菌、黏菌仿佛會跳舞的「小精靈」。此前,周晴烽長期租住在嘉定區華亭鎮聯一村,瀏島野生動物棲息地便是她的重要取景地。
  • 90後女孩拍攝微觀菌奇幻世界 鏡頭下的菌類又美又可愛
    90後的周晴烽在上海一醫藥公司從事藥物研發工作,業餘愛好是拍攝微觀菌類。周晴烽前往全國各地,採集到心儀的菌類後,再把它們帶回實驗室接種培養,並用相機記錄下它們的生長過程。短短幾十秒的視頻看似簡單,背後卻凝聚著拍攝者幾周甚至幾個月的精心培育。
  • 90後女孩拍攝微觀菌奇幻世界 像西米露又似鹹蛋黃?
    90後女孩拍攝微觀菌奇幻世界 像西米露又似鹹蛋黃?時間:2020-10-20 19:4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90後女孩拍攝微觀菌奇幻世界 像西米露又似鹹蛋黃? 光聽名字,你可能會以為黏菌是某種植物、真菌,或者蘑菇。
  • 福山郊野公園,有好多林間「小精靈」
    5月31日,一群小記者在福山郊野公園首次開啟奇妙的夜探之旅。「看!這隻長的像樹枝的蟲子叫竹節蟲,它具有擬態和保護色。」前晚,15名小記者化身動物觀察員,一手拿著強光手電筒,一手拿著放大鏡,在福山郊野公園步道兩側細細觀察,尋找著雨夜中出沒的「精靈」,聽老師講解它們的生活習性。
  • 看這位女孩是如何開拓菌類市場的
    在湖南長沙有一個28歲的女孩,她叫周晴烽。她在淘寶店上賣起了類似傳說中的東西——黏菌,一種微小的原生生物,長得像鼻涕蟲,外觀就是一大團脈絡狀的粘液,通過爬行覓食。黏菌無毒無公害,主要作用是科學實驗,但是人們給她了一個稱呼:「淘寶賣菌第一人」。首先我們來一起看看黏菌是什麼吧。
  • 上海這5個超大郊野公園,十一假期又有新玩法!快來天然氧吧盡情呼吸...
    那就去上海的五大郊野公園轉轉呀~ 最近那裡可鬧猛啦~ 不僅有美食集市 還能觀賞燈光秀、星光露營等, 簡直不要忒嗲哦~ 今秋旅遊節還發布了 五大郊野公園的主題旅遊線路  和精彩活動 趕緊跟著小儂去看看呀~
  • 90後、00後成出遊主力,上海再度「霸榜」
    今天(10月9日) 滬上多家旅遊企業發布長假大數據報告, 國慶出遊人群中90後、00後已成主力 佔比超過6成 而上海也頻繁登上各類排行的榜首
  • 青西攝鳥達人:追著鳥兒的蹤跡拍攝,也記錄下上海生態改善的印跡
    這種去年才第一次在上海發現的珍稀水鳥,引來了眾多蘇浙滬攝影圈愛鳥人的追捧,畢紀根也不例外。和他一樣痴迷青西生態攝影的達人們,聚在一個400多人的攝鳥群裡,不時交流拍攝心得,頗為熱鬧。退休後對攝影投入頗多的畢紀根,有次聽說青西郊野公園有水雉,他就和幾個朋友帶了器材專程來拍照。水鳥行蹤不定,不是來了就能找到。當畢紀根和朋友們在公園逡巡時,青西郊野公園的生態觀察「行家」陸文忠注意到了他們手中的長槍短炮,上前問道:「你們是不是來拍鳥的?」得到肯定的答覆後,陸文忠帶著他們找到了水雉的所在。於是,畢紀根和朋友們第一次在上海拍到了水雉,也和陸文忠成了朋友。
  • 一個靠玩「黏菌」吸粉65萬的博主:玩出花樣的人生才更有趣
    2013年大學畢業後,周晴烽被老師推薦到上海一家藥研所工作。起初只做一些打雜的事,過上很多人嚮往的那種工作不多壓力不大的生活。可是,周晴烽卻認為自己被禁錮在了最無聊的時光中。這段視頻成為她本人最得意的視頻作品,也是她後來成為「曳尾菌」這個菌類科普博主的開端。周晴烽說:「吾將曳尾於塗,莊子的這個境界非常好,所以我就叫『曳尾菌』。」
  • 雷雨後,專家發現90千米高空出現「水母群」
    同樣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在美國德州的天文館,一名叫做史蒂芬的天文學家卻觀測到難得一見的天文奇觀,在90千米高的高空,一大群龐大的紅色海蜇群,仿佛外星生物降臨地球,悄無聲息地撞進了地球大氣層當中。這類龐大的紅色的海蜇群到底是什麼東西,難道真的是外星生物降臨地球嗎?
  • 童書·新書|關於小精靈的幾乎全部真相
    《明天再說吧》[法]米夏埃爾·埃斯科菲耶文,[法]克裡斯·迪·賈科莫圖,陳怡潔譯,河北教育出版社這是一本有關拖延主題的繪本。樹懶巴哥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明天再說吧」,在朋友看來,巴哥完全浪費了時間。但當河狸大軍砍了大量樹木,要毀掉巴哥的家園時,巴哥把自己平常觀察到的小事情告訴了河狸,而步調快的河狸,或許從未試著停下腳步觀看這個世界。河狸能否和巴哥達成和解呢?《一定要趕到大熊家!》
  • 上海的杉樹披上「紅衣」了!趁著周末去拍美美的照吧~
    上海共青森林公園    上海濱江森林公園如今已換上秋冬季的外衣,將原本濃墨重彩的綠色調和成了五彩繽紛的色彩,層林盡染,美成童話。  漫步公園,另一抹紅色當屬水杉、池杉等各類杉樹了。一排杉林,一張長椅,彼此襯託,交相輝映的畫面每天都吸引著人們前來,更有新人們在此地拍攝婚紗照,留下人生難忘的記憶。  門票: 20元  公共運輸: 地鐵6號線至港城路終點站下換公交外高橋1路
  • 向陽而生,不做乖乖女——成分類美妝博主蘇大實驗員蘿蔔的二次人生
    相信很多女孩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要聽話,上個好的大學,找個好的工作,做個按部就班的「好」孩子。成分類美妝博主蘇大實驗員蘿蔔(小紅書號:247812493)便是如此。,從乖乖女變成酷女孩,也開始在鏡頭前將專業所學變成美妝科普知識傾囊相授,憑著滿滿的乾貨和認真誠懇的態度,在小紅書平臺上收穫了4.5萬粉絲,成為了粉絲口中「親愛的蘿蔔姑娘」。
  • 身邊人講述真實的視頻博主李子柒
    彈棉花、做臘肉、打醬油……火到海外的「90後」視頻博主李子柒,微博已經有20天未更新前段時間,《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李子柒成長過程中的「身邊人」,他們從各自角度還原了這位傳遞中國美食文化和傳統農村生活方式的視頻博主。  李子柒曾在微博中說,自己6歲時曾被繼母拽著頭髮往水溝裡按。曾擔任李子柒家鄉四川綿陽市某區婦聯主席的一位女士,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了更多她所了解到的李子柒童年片段。
  • 90後海歸女孩歸隱深山養鸚鵡,她比北大考古系鍾芳蓉更任性!
    這個女孩就是90後小鎮女孩朱姜蓓。生於浙江麗水市縉雲縣壺鎮鎮,7歲赴上海讀書,15歲到英國留學,23歲橫渡大西洋,24歲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論及她的求學經歷,堪稱顯赫。然而倫敦求學8年,這個曾經在大西洋上乘風破浪的女孩,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隱居深山養鸚鵡。
  • 福山郊野公園對「別人家的娃」意味什麼?11歲孩子和百蟲百鳥
    自福山郊野生態公園開園以來,他已走了上百次,記錄了上百種昆蟲和近百種鳥類。 溫川林和爸媽一起夜訪福山郊野公園。 走在步道上,他們的路線有些「特立獨行」。不是靠左就是靠右,眼睛只往樹叢裡「鑽」。 爸爸溫先生打著手電筒,走在最前頭,兒子溫川林走在中間,媽媽習習殿後。 「兒子快來,這裡發現蟲,快來看看是什麼?」
  • 暢遊郊野,探索香港的後花園
    香港有一條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20條夢想遠足徑」之一的行山徑,由東至西橫跨八個郊野公園許多風光秀麗的郊野公園可以乘公共運輸輕鬆到達,讓市民在周末假日遠離喧囂,走進大自然。
  • 問策上海2025|郭陶然:期待上海能在生態方面引領全球
    從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業後,我就留在了上海。2013年,我和合作夥伴創辦了「城市荒野」工作室,主要做自然教育和生態修復。人們可能認為,在上海這樣的都市,已經沒有什麼是「自然的」、「野趣的」,但其實不然。
  • 效峰食品令人驚豔的菌類!
    當你看到這些圖片中的菌類,想到它們竟然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時,不禁要大驚失色了吧。攝影師Steve Axford住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北部河流地區,他致力於記錄下身邊世界的點點滴滴,經常前往偏遠的地區去尋找稀少的動植物和一些即將滅絕的部落人群。但是他真正的工作卻是記錄下這個世界上最奇妙、最不可思議的各種蘑菇和菌類。Flickr和SmugMug的問世讓他在網上迅速擁有了大批的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