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的華北平原為何能孕育出最早的華夏文明版圖

2021-01-17 天風暮雲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時僅僅指中原一帶,從地理上講大概就是今天的華北平原。在新石器時代以及銅器和石器並用的時代,史前文化是以多頭起源、多元發展的形式,像「滿天星鬥」一樣散布在今天中國範圍的地域內的。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華北地區的人群從遍地開花的史前文化中突圍出來,率先跨過文明的門檻,進入締造早期國家的歷史軌道。

一個已經擁有國家機器的人群——哪怕在很長時期內,那還只是一種非常初級的國家機器——相對於還處於「前國家」的組織狀態中的周圍人群,在調動和利用物質以及人力資源方面,當然就會佔盡優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政治與文化發展都日益超越中國其他地方的華北人群,開始向南拓展自己的控制與影響,於是改變了中國時空進程的方向與節拍。

從公元前2000年到前500年代。經過1000多年的發育,一個可以看作是漢民族前身的人群,在公元前9世紀中後葉的西周后期已基本形成。此後不久,它就開始擁有最初的自稱,也就是「諸夏」或「諸華」。到公元前500年前後,華北核心地區已經見不到「非我族類」,也就是非「諸夏」的各種人群。這就是說,諸夏已經在華北形成獨大的局面。所謂「華北突起」,指的是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開始,華北各史前文化在逐漸被整合為一體的同時,超越全國其他史前文化而真正跨入文明的門檻,從而成為中國歷史文化不斷向前推進的動力所在。

說到這裡,我們心裡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分布廣泛、數量繁多的中國史前文化,為什麼會是在華北最早實現了走向文明的突破?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但我想,生態環境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面對南部中國多山、多樹叢,沼澤、河流到處泛濫無常的自然環境,使用石器和木器的原始農業人群,只能以很小的人口規模,分別長期生活在相對孤立的小塊地域裡。在那些地方,河裡有魚類和蚌類,叢林裡有野菜、水果、鳥禽,生活資源相對豐富,可是想要拓展生存空間,卻極不容易。

而在華北的黃土地帶,包括西部的黃土高原、東部黃河中下遊的衝積平原,情況就正好相反。黃土地易於開墾,但所能提供的生活資源又相對匱乏,迫使那裡的原始人群必須、也較容易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由此也就極大地提高了各人群內部,以及各人群之間社會互動的程度。所以,與遠古中國其他地區相比,華北地區的社會控制與社會動員的技術發展得更早,也發展得更快。

這種「北強南弱」的形勢非常生動地反映在兩個偉大的歷史學家的記載中,那就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和《漢書》的作者班固。他們兩個,一位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而另一位生活在公元1世紀,他們都居住在當時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區——華北。從華北俯瞰中國南方各種原住人群的時候,兩人都用「江南卑溼,丈夫早夭」(江南地勢低溼,男子大多短壽早夭)來概括江淮以南的人類生存狀態。他們寫道,江南地廣人稀,農夫放火燒田,再澆水浸泡焚燒雜草留下的灰燼,就地肥田,然後種稻。因為蔬果魚蝦富饒,生活容易,所以南方的百姓生性苟且、慵懶,既沒有受凍挨餓的人,也沒有千金大富之家。可見明顯的社會分化還沒有在大部分土著人群中發生。

與此同時,當年中原的諸夏文明卻早已呈現出一派發達成熟的形態。還是用司馬遷的話來說,在華北大小城市裡,來來往往的行人擁擠到摩肩接踵的地步,把他們的袖口拼接在一起,可以連綴成一幅遮蔽太陽的大天幕。熙熙攘攘的人群,個個行色匆匆,都在為奪利圖財而爭相奔走。

在這裡我們看到,華北的史前文化最終被提升為一種新的文明,最重要的牽引力不外以下幾點:一是不同人群間的交流互動的增強,二是社會控制和社會動員技術的發展,三是產品分配和財富積累方式的改變。當然,文明發展的因素是綜合多元的,歡迎大家補充。

相關焦點

  • 蘇美爾文明:與華夏文明有淵源,竟領先近代歐洲千年
    之後幾萬年的時間,我們和石頭打交道,學習製作工具,又神奇的學會了使用火,直到人類跌跌撞撞走到公元前4000年時,人類世界才出現了第一縷文明的曙光。大家都知道目前國際公認的四大文明是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中國,其實上這4個並不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還有一個誕生於6000多年前的蘇美爾文明,而這個文明與華夏文明有著不解之緣。
  • 4000年前誕生!人類最早的高等文明-蘇美爾文明
    4000年前,人類誕生了最早的已知文明-蘇美爾文明一、蘇美爾文明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人類文明,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形成,它的發源地位於兩河流域,也就是如今伊拉克這個地方。它的許多技術不僅影響了後來的四大古國,更是影響到了現代文明。
  • 人類歷史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之謎
    蘇美爾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文明,蘇美爾文敏起源於現今伊拉克東南部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下遊。最好的證明就是人類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就是出自蘇美爾人之手,那麼關於蘇美爾人更多的故事還有哪些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 世界最早的十大古代文明盤點:看看你聽說過幾個
    哥貝克利石陣(公元前10000-8000年)位於土耳其Germus山頂的哥貝克利石陣,是考古學界公認世界上第一個出現的文明。這座石陣建於12000年前,比吉薩金字塔早了7000年,比巨石陣早6000年當時的人類還沒有進入陶器時代。但是,關於這座石陣仍有很多未解之謎,比如它的建造目的是什麼?
  •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上):史前氣候冷暖無常,華夏文明如何誕生?
    地球從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就我們目前所能了解的20億年地球氣候史中,地球就曾幾經「寒暑」:歷經三次大冰期(即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和兩次「超級暖期」,即介於三次大冰期之間的大間冰期。
  • 河南省面積最大的平原,豫東大平原
    豫東平原為河南省面積最大的平原,是華北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地形地貌豫東平原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山脈東緣,東部和北部直抵省界、南北長500公裡、東西寬約100~260公裡,佔河南全省總面積45%左右。豫東平原又可分為黃河衝積平原和淮河衝積湖積平原農田保護◎黃河衝積平原黃河衝積平原西起孟津縣以東、北至衛河,南到沙潁河,向北、向東延伸出省界,是豫東平原的立體。它的形成發育與黃河歷代變遷和決口泛濫有密切關係。沿黃兩岸多為背河鹽鹼窪地,生產水平低,建國以來.經引黃淤灌改土,種稻,大部地區已得到改良,生產面貌發生很大變化。
  • 歷史連載:人類文明為何最先出現在亞非的大河流域?
    那麼同樣是大河流域地區,為什麼是兩河流域與尼羅河流域最先進入文明時代?有哪些因素制約了當時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發展?河網密布的歐洲又為何沒能發展出大河文明呢?顯然兩河流域能最早進入文明時代是受了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這裡是距離最早的農業中心黎凡特最近的大河流域地區。
  • 從華北平原到渤海、黃海之濱,丘陵如何改變了山東
    華北平原與山東華北平原的基底構造屬於華北陸臺斷陷區,在新近紀上新世和第四紀中,由於黃河、海河、淮河、灤河夾帶的泥沙在這斷陷區中沉積,數千萬年衝擊出了連片的大平原,即為今天的華北平原,也被稱為黃淮海平原。
  •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比瑪雅文明早兩千多年,真正的開掛文明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明是蘇美爾文明,公元前3500年,蘇美爾人就在兩河流域建立起了最早的人類文明。蘇美爾文明比華夏文明的確立時間要早一千多年,比瑪雅文明早兩千多年。在這裡先了解一下文明的概念,文明,是人類建立的物質與文化財富的總稱,文明的三大標誌是城市,文字和國家。
  • 華北平原仍在繼續擴大,多省市土地不斷增長,這兩片區域增長最快
    華北平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平坦的平原,為什麼這麼平坦呢?就因為它是個典型的衝積平原,它是由多條大河衝積而成的。華北平原又叫黃淮海平原,流經這裡的主要河流就是黃河,淮河和海河,另外還有灤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已經消失的濟水等,它們的水流共同塑造了華北平原,但其中以黃河的功勞最大。
  • 蘇美爾文明與華夏文明本就同根同脈,她為何就覆滅了呢
    蘇美爾人建立蘇美爾文明,是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最早,全世界已知最早的文明。蘇美爾人是於公元前5000年左右遷徙到西亞兩河流域南部地區居住的一支古老民族。他們發明了人類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她是來自遙遠東方的黑髮黃皮膚種族,建築物是按照木結構原理建造的,殘留的建築遺蹟是塔廟,宗教發展並不高,崇拜自然的神靈。
  • 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為何如此之多
    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都在東半球我們所說的四大文明古國,指的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他們是歷史上最早出現人類活動的四個區域。這四個區域,無一例外的,都是在河流附近孕育出來的,包括古巴比倫:源自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古埃及:發源於尼羅河兩岸古印度:興起於印度河流域華夏文明:誕生在黃河中下遊這些河流,被後人形象地稱為「母親河」。可見,水源對於古代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生存基礎。
  •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中國?
    《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廉·麥克高希說:「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古希臘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說:「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
  • 三星堆是外來文明嗎,華夏5000年豈容爾等質疑
    爭議一:國外認為三星堆文化是來自於西亞,因為三星堆發現的面具上人物的面目特徵不像中國人,另外中國最早的青銅冶煉出現在距今4000年的夏朝,所以一些學者猜想,三星堆文化是外來明,不屬於中國文明。爭議二:在三星堆文化遺址發現了金杖。而在古埃及金杖是權力的象徵,古埃及也發現過金杖。國外一些學者猜測,三星堆文化可能是古埃及文明的一支。
  • 衛星地圖看華北平原,沃野千裡,有著怎樣的城市繁華?
    海河入海口華北平原還孕育了許多的歷史文化名城。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華北平原在戰國時期便主要是燕趙兩國的領土。趙國的國都邯鄲市就佇立在這片土地上,邯鄲市也是全中國唯一一個三千年未曾改名的城市。洪澤湖下面一圖便是華北平原的全覽圖了。華北平原西接太行,東臨渤海、黃海。東部還有山東丘陵,北部是長城所在的燕山山脈,南部與長江中下遊平原之間有大別山的阻隔。雨熱同期,夏季降水充足,冬天還會下雪。
  • 五大古文明為什麼只有中國一直延續至今
    幾大文明中,只有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今還寫著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唱著兩年多年前的詩經,修著長城,看著風水,用著八卦。一個文明的傳承有著諸多因素,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弦歌不斷,生生不息,其文化內涵是主因,但這個文明產生和傳承區域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等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下面就主要探討一下中華文明的佔據了哪些天時地利。
  • 中國四大平原:人口最多的是華北平原,你在哪個平原?
    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 ;Hua-pei P'ing-yuan;Huabei Pingyuan)是中國四大平原之一,又稱黃淮海平原,是中國東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華北盆地。位於北緯32°~40°,東經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
  • 看華北平原的衛星地圖,沃野千裡,有多繁華的城市呢?
    海的入海口華北平原還孕育出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古代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戰國時期的華北平原,則以燕趙為主體。邯鄲,這個趙國的首都,就坐落在這片土地上,邯鄲市,也是全中國唯一一個3千年未改名的城市。現在的邯鄲市,內部高樓林立,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有許多歷史遺蹟,可以作為一個旅遊觀光的好地方。
  • 豫東大平原
    豫東平原為河南省面積最大的平原,是華北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北至衛河,南到沙潁河,向北、向東延伸出省界,是豫東平原的立體。主產冰箱、冰櫃、空調、電器等,中國大約70%以上的冷藏車保溫車出在這裡 。豫東旅遊豫東是我國黃淮大平原的組成部分,它以其坦蕩的平原文化和大量的文物古蹟與歷史底蘊吸引著中外遊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