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病的情況表現很多,病情比較複雜,去醫院檢查時,各種項目讓人眼花繚亂。化驗結果,看的也是一頭混亂。但是針對類風溼,有三項檢查是常規必備的,我們俗稱為「風溼三項」。「風溼三項」具體指的是哪三項?報告單上的眾多數據,哪個才是最重要的呢?跟著小編,一起來學習吧。
一、 風溼三項是什麼
1、c-反應蛋白(CRP)
當發生炎症或組織壞死時,血清CRP濃度迅速上升。風溼在活動期,血清CRP升高明顯,是觀察病情活動性的指標之一。和炎症活動度的關係密切,結果不易受貧血、高球蛋白血症等因素影響因而反映炎症狀況更為準確
2、類風溼因子
類風溼因子是種身體內產生的抗IgG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漿細胞合成並分泌入滑液和血液中,脾、淋巴結和類風溼性皮下結節的漿細胞也可產生
3、血沉
即紅細胞沉降率(ESR),可以作為判斷炎症活動度的可靠指標其升降與類風溼的活動度相一致,也可作為判定療效及診斷的指標
二、 如何看懂報告單
1、C-反應蛋白(CRP)
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當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組織損傷炎症時,由肝臟分泌的急性時相反應類蛋白。風溼性疾病患者疾病活動期可檢測到CRP升高,同時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可降至正常。因此,CRP可作為風溼病病情的活動性指標。
CRP升高是體內「炎症」釋放的信號,組織損傷、感染炎症、免疫炎症甚至腫瘤,均是激發體內「炎症」的按鈕。因此單純通過檢測CRP,對風溼病的診斷沒有幫助,對診斷明確的風溼病的病情評估有一定判斷意義。
2、類風溼因子(RF)
類風溼因子(RF)主要存在於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是一種抗變形IgG的自身抗體,IgM型被認為是類風溼因子的主要類型。
隨處可見關於「類風溼因子與類風溼關節炎」的科普文——類風溼因子雖因類風溼關節炎而命名,但它可以出現在其他疾病中,如乾燥症候群、慢性B肝感染、血液病等。5%的健康人群也可檢測到RF。
雖說RF陽性,未必是類風溼關節炎。但是高滴度的RF(≥正常值上限3倍),還是要結合患者病史及查體,認真排查風溼性疾病的可能。
3、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
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是在人體感染了A組溶血性鏈球菌後,人體出現相應的抗體來對應其產生的溶血素O,即「抗O」。
正常值一般在200單位以下,若高於200單位,說明最近有過溶血性鏈球菌感染。鏈球菌的感染一般提示風溼熱,但目前風溼熱疾病的發生率已很低。臨床上大多數的ASO升高,為鏈球菌感染後狀態,如沒有明確的大關節(肩、膝、踝等)遊走性疼痛,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
我們可以簡單記一下:高滴度的RF和CRP還是要警惕風溼病的可能。最正確的做法是,帶著風溼三項的化驗單,去風溼專科醫院聽從醫師專業的分析和建議,進一步完善風溼病的特異性檢查,然後做正確的診斷。祝願大家,身體健康。
(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