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惠州南面的大亞灣區,因海而生,向海而興,是國家重點建設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近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近岸海域水質100%達標。
當前,該區正在全力推進水汙染防治攻堅戰,區委、區管委會清醒認識到,水汙染防治,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是發展問題、民生問題,堅持依法治汙、科學治汙、精準治汙。先後成立了區環境保護委員會、汙染防治攻堅戰總指揮部和水汙染防治協作領導小組,區委常委會、區管委會常務會定期聽取汙染防治工作情況匯報,且每次區管委會常務會必聽取水汙染防治攻堅戰情況匯報。通過控源、截汙、活水等措施,重點從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整治入河排汙口、消除黑臭水體等方面著手,掀起了水質提升整治高潮。在全區9條考核河湧中,6條河湧水質達到功能區要求,2條黑臭水體治理達到「消除黑臭」驗收條件,1條跨界河湧(淡澳河)水質明顯改善。
入海河流
淡澳河流域已建3座在建1座一體化處理設施
淡澳河虎爪段面是大亞灣區5個入海國考斷面之一,它的水質達標與否,直接關係到我市入海河流水質考核目標任務的完成。
上世紀七十年代,為減輕惠陽區的防洪壓力,地方政府在淡水河淡水街道橋背村段開挖一條至澳頭姚田橋的人工分洪渠,匯入下遊河道形成今天的淡澳河,橫跨惠陽區和大亞灣區,總長14.98公裡,大亞灣轄區內11.118公裡。
作為一條主要承擔分洪功能的河道,在豐水期分流淡水河部分河水,枯水期承接的是上遊汙水處理廠尾水及沿河居民生活汙水。遇上雨季,雨水衝刷,河裡形成厚厚的底泥,加上沒有活水補給,上遊惠陽段來水水質成為水質好壞的關鍵。
「上遊交水水質是一方面,如何不讓更多的汙水進入淡澳河,對大亞灣來說也是一個考驗。」市生態環境局大亞灣分局副局長黃海波表示。據不完全統計,生活汙水對淡澳河水體的汙染貢獻佔比超過95%。完善汙水處理設施,截汙納管,成為治理淡澳河的重中之重。
大亞灣區住建局副局長許惠達說,淡澳河流域主管網已基本聯通,但仍有不少支管網需要加快建設。近幾年,隨著淡澳河沿河常住人口的增加,已建成汙水處理廠基本都超負荷運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該區今年在淡澳河流域建成3座一體化汙水處理設施、擴建了1座城鎮汙水處理廠,增加6.5萬噸的日處理能力,還有1座一體化設施正在建設,8月可以通水運行,屆時還將增加1.5萬噸的日處理能力。今年年底,淡澳河流域的汙水處理能力將從去年的3萬噸/日提升至11萬噸/日。
大亞灣區社會事務管理局副局長賴惠育說,結合淡澳河實際,通常情況下只有上遊惠陽段汙水處理廠處理達標排放的水排入淡澳河,加大河水流量,增加枯水期河道生態基流;特殊情況下可利用風田水庫水源通過溢洪道直接排入淡澳河進行生態補水。同時,通過清淤、生態等方式,綜合施策提高河流自淨功能。
記者了解到,為確保淡澳河水質達標,作為淡澳河的重點支流響水河和媽廟河,大亞灣區一直給予高度關注,大力開展響水河、媽廟河兩條黑臭水體整治,在響水河突出排汙口整治和管網錯混接整改、媽廟河突出沿河截汙的基礎上,建設一體化處理設施,引進業內高水平技術成果快速生化汙水處理技術,並大力開展生態治理,開展排汙口排查及截汙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大亞灣經過綜合施策,淡澳河水質有了明顯改善,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5月,淡澳河水質綜合汙染比去年同期下降42.9%,其中氨氮濃度下降70%。
正本清源
超前規劃建設汙水處理設施滿足未來5年發展需求
正本清源,就是要從根本上整頓,從源頭上清理。將生活汙水作為主攻方向的大亞灣,從源頭上截住每一滴汙水,是打贏水汙染攻堅戰的重要前提。
幾年前,大亞灣區雖在全市率先實現「一鎮一汙水處理廠」目標,但全區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能力只有5.5萬噸/日,汙水處理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去年8月,大亞灣對水汙染情況進行了全面摸排;今年年初,邀請業內知名專家學者「把脈」汙染攻堅工作,並針對性地開出「藥方」。同時,結合調研成果,對區汙水處理能力進行量的全面提升,對新建水質淨化廠出水進行質的提升。
從去年開始,大亞灣區大力推動汙水處理設施提質擴容,2019年起推進汙水基礎設施建設攻堅行動,年底汙水處理能力將達到20.5萬噸/日,2020年6月底前達到24.5萬噸/日,可滿足未來5年人口增長汙水處理量需求,且出水達到準Ⅳ類標準,是目前我市所有縣(區)對汙水處理廠出水標準中最高的要求。
為了摸清轄區內地下管網情況,大亞灣去年起投入近3000萬元,對地下管網進行大排查,發現市政道路、已建樓盤、工業廠房管網存在錯接混接問題,並於今年起全面啟動整改工作及開展「洗樓行動」。
攻堅克難
今年新建43公裡汙水管網
堅決的態度、紮實的舉措,換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在近日市汙染防治攻堅戰總指揮部辦公室通報的今年上半年全市水汙染防治攻堅戰進展情況中,大亞灣的相關工作位居前列。在全市已經全面打響汙水攻堅的背景下,大亞灣的治水之路還有哪些難關需要攻堅?如何助力全市打贏汙染攻堅戰?
許惠達介紹,今年大亞灣大力實施水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完成全區年度43公裡的管網建設任務。加快完善汙水管網錯混接整改,完成流域內汙水錯混接整改、農村生活汙水與收集管無縫對接、老舊小區雨汙分流整改。加強沿河排汙口截汙工程的監管,鞏固工作成效,杜絕生活汙水通過排汙口排入河道。
「我們將以更大的力度推進河湧汙染整治。」賴惠育說,接下來將加快推進坪山河、淡澳河、石頭河等重點河湧綜合治理,提前實現省考核水質斷面達標。加快推進響水河、媽廟河兩條黑臭水體治理,按時消除黑臭現象。同時,建立完善河道巡查工作機制,加大巡查密度及問題反饋力度,及時協調解決河道排汙口、垃圾、違章建築反彈等問題。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大亞灣實施建設項目環保差別化準入制度,嚴格落實淡水河流域限批政策,去年建設項目環保否決率達14.6%。接下來,該區將按照東江流域限批政策等要求,對坪山河流域建設項目從嚴把關,對列入負面清單的建設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同時,強化工業企業環境監管,加強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點行業和重點汙染源企業的監管力度,持續開展「散亂汙」企業整治,對環境違法行為嚴懲不貸。
此外,該區不斷加強督查問責工作,區督查辦定期對區各有關部門、各街道辦開展汙染防治攻堅戰和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工作進行專項督查或明察暗訪,對推諉塞責、責任不落實、工作滯後的責任單位進行通報,建立倒逼機制,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惠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