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西方主流話語,並非不變,了解這段歷史有助於不被外媒忽悠

2021-01-08 北晚新視覺網

在大部分人看來,西方主流話語就是自由民主、自由貿易等。這當然都是西方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的基本觀念,也是西方觀念對外示人的重要方面。但這些年,「西方主流」在變化,它吸納了另外一些重要思想資源,變得越發多元。

這些思想資源,就包括20世紀60年代後一些被視為「左」的觀念,比如環境關懷、少數群體權利(少數族群、同性戀、變性人等)、女性權利、動物權利等。這些話語都是物質豐裕後產生的新關切,隨著與之相關的理論日趨完備,從哲學到一般社會意識層面都成為社會的相對共識。

就以美國為例,當時它頂住壓力在外打「越南戰爭」,同時內部也經歷著大變化,少數族群、女性、「同志」、激進青年等群體大崛起並激發「文化戰爭」。這直接衝擊了白人中產階級的主流價值,連國家認同也遭動搖。無奈之下,美國政府一面對佔領大學等動亂局勢強勢鎮壓,毫不客氣地把衝擊基本秩序的行為打下去,恢復社會正常運作;一面通過各種手段對這些邊緣訴求進行收編,使其逐漸成為主流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雖然擾亂國家秩序的行為遭到鎮壓,但「文化戰爭」卻是以白人主流大讓步、各種邊緣話語大勝利為結果。

20世紀60年代西方左翼活動轉型後留下的觀念,到上世紀90年代後,更成了自由派觀念和思潮的一脈。這時候中產階層更加普遍化,青年雖然也對中產社會的壓抑文化有所不滿,但已沒有針對體制的衝擊或造反。而上世紀70年代後文化創意和計算機科技等「輕」的後工業模式流行,也為這些觀念的發展壯大提供了物質基礎。資本文化化、財富浪漫化,讓這些「60年代思潮」進一步被主流有效吸納,柯林頓時期到歐巴馬時期的美國就處在這個過程中。

在美國國內主流化後,這些觀念和價值開始向世界傳播,又逐步成為全球主流話語。它們形成了一整套以所謂全球關懷為中心的新話語及「高概念」,變成一種全球性的所謂「政治正確」的新主流話語,其中包括環境保護、少數權益、性別平等和同性權利、動物權利等多種體系。

總結起來,西方主流話語的全球化演進,主要是朝三個方向展開:

一是跨種族跨國界的全球一體化導向。資本全球流動帶動各種因素自由流動的所謂「平」的世界。在這個「平」的世界,西方的主導不僅是憑著過去的強權實力,還有更加明顯的話語優勢。

二是以慈善、環保等為中心的社會關懷、環境關懷等營造的財富浪漫化導向。資本的面貌不再像過去那樣僅是逐利,相反,越大的資本越把自己打造成所謂慈善關懷、環保情懷的代表。這種「財富浪漫化」的走向近些年來越來越清晰,慈善、環保、平權等議題都是「大亨」或大明星們主導,較之那些面臨各種日常生活壓力的中產,他們好像「善良」得多。西方這些年一直都在推動這種「財富浪漫化」和「資本文化化」的進程。

三是女權、「同志」、動物權利等崛起造就的邊緣主流化導向。女性主義、「同志」文化、動物權利等形成多元靈活性,讓各種邊緣群體有了與原來主流同等甚至更大的合法性。這些變化使「新精英」更多元化,不同勞動力群體都被吸納進來適應全球化。好萊塢、矽谷、NBA球星等,都是這種全球化的新精英。

這兩年「川普現象」的興起,雖以另類姿態衝擊了這一主流,但並未撼動它的影響力。除了西方發達國家,新的西方主流話語也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形成新的影響力。這些形勢超越了傳統上對「左右」的定位,使後者在這些話語面前顯得老派,難以回應新話語的衝擊。比如傳統的「左」是批資本的惡,而現在的新話語則相對脫敏;傳統的「右」認為現在的新話語「左」,是要顛覆西方社會,也顯得過時。說到底,新的西方主流話語根本就超越了「左右」那一套,它把西方變得多元了,原來自由市場、民主自由等話語或觀念,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擴展。

弄清「西方主流」的變化,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以我為主,既給予反思和批判又吸納其合理成分,也是當下所需要的。

來源:理論周刊

編輯:TF010

相關焦點

  • 用青春話語傳遞主流價值
    在節目中,孩子們到赤溪村幫返鄉創業做電商的杜贏打包發貨,聽他講述帶動村民致富的故事;在穿行大涼山間的綠皮火車上替王奶奶賣水果,了解25年票價不變的5634次列車對當地人生活的意義;在四川喜德縣中壩村做志願者分發網絡電視,見證扶貧帶來的生活改善……腳步邁向遠方,見聞裝滿行囊,孩子們在一次次「初體驗」中拓寬視野,對「扶貧」的理解也在不知不覺中更具象更深入。
  • 主流文化的萌態話語景觀解析
    主流文化在媒介生態中的定位是「中流砥柱」,而亞文化恰是由不在主流話語內的群體創造的一種獨特文化。因為在主導文化中的話語缺失,亞文化常以創新方式表達對社會規範的不滿,被理解為「叛逆,非主流」,從而與正統內容鮮有交集。萌文化最早源於日本,指代御宅族在觀看美麗可愛的動漫少女形象時,萌發出的熱血沸騰的感覺和心中有愛的狀態。
  • 西方存心埋下這些「話語陷阱」,中國跳得過去嗎?
    往臉上塗脂抹粉的同時,美西方還偏愛守著老黃曆,拿自己歷史上燒殺搶掠、巧取豪奪的「財富密碼」往中國頭上生搬硬套: 美國口口聲聲數落中國民族政策的種種「不是」,然而美國歷史上對印第安人大規模驅逐、同化和屠殺,導致印第安人口從500萬銳減至25萬,哪有什麼「民族政策」可言?
  • 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核心要義
    2015年10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標誌著這段民族記憶成為世界記憶。但需要指出的是,南京大屠殺史實在西方的知曉度仍然非常低,與二戰時期納粹屠殺猶太人(Holocaust)的慘案相比,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認知仍然存在明顯差距。
  • 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微信話語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社會科學中的話語分析並不囿於語言學研究的文本結構,更關注「意義」的建構與解釋,把意義置於社會歷史之中,關注語境與互文性甚至權力的鬥爭。[7]話語分析的方法多元且因語篇而異。Z.Harris 提出話語分析的兩種方法:描述語言及研究文化與語言的關係[8];J.P.
  • 阮清越的難民敘事:對美國主流話語的反撥
    現實中,這是美國在軍事和政治上的一次慘敗,使不計其數的越南人淪為流離失所的難民;但與此同時,在話語的層面上,在以好萊塢拍攝的《現代啟示錄》為代表的媒介所重構的、對這場戰爭的集體記憶中,美國作為戰敗國卻又成了拯救越南人的英雄,成了越戰敘事的主宰者和越戰記憶的主導者。至於那些逃離故土越南難民的生活境遇則被主流話語的鏡頭和書寫排斥在外,無人問津。
  • 佟德志: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在邏輯
    原標題:佟德志: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在邏輯 1789年,法國公布了永載史冊的憲法性文件《人權與公民權宣言》,以清晰、明了的現代政治話語表述了第一份憲法性文件。宣言的第16條明確規定:「凡是各項權利未得到可靠保障,權力沒有分立的社會,都不存在憲政體制」。我們可以清晰地從中辨認出現代西方政治話語的雙重主題:權利與權力。
  • 李豔豔:警惕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新型話語工具
    當我們飽受西方轉移汙染型產業加重霧霾天氣之苦時,美國主流媒體卻把北京城諷為機場裡的吸菸區,甚至把霧霾和社會主義制度牽強附會起來;當我們為昆明暴恐事件悲痛萬分之時,CNN在報導時卻將恐怖分子打上引號;當我們在為西方昂貴的奢侈品埋單、奢靡之風侵蝕社會風氣之時,諸多西方媒體卻批評這些西方品牌的忠實消費者是暴發戶
  • 西方衝擊下中國的話語轉變、認同調整與國家重構(下)
    我們今天討論中國的國家建構,不可能離開「民族」這個概念。在今天中國的話語體系中,「民族」已經成為常用的核心詞彙,進入立法和司法體系。但是就該詞彙的現代涵義而言,它並非源自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而是直至晚清才從外部引進,其內涵及應用也始終處於爭議之中。可以說對這一詞彙及其意涵的討論,貫穿了晚清、民國乃至今天的人民共和國時期,也成為理解近代中國人如何重新確立認同意識及構建現代中國思想脈絡的核心。
  • 專訪道長梁興揚:西方了解中國抗疫不應止於某個人或符號
    「自疫以來」,外媒始終關注著中國的一舉一動。9月10日開始,包括路透社、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等西方主流媒體又紛紛報導梁興揚道長的最新「事跡」。觀:道長,這幾天陸陸續續有外媒關注到你編列名單,並且以一種宗教的、傳統的方式悼念疫情期間犧牲的抗疫英雄的事情,首先想問問你是什麼感覺?► 梁:在這裡,我要跟你解釋一下,他們之所以關注並不是因為我以宗教的方式來紀念抗疫英雄,我在接受他們的採訪時也說了,為犧牲者立碑、做牌位並不是道教在做,並不是中國在做。
  • 兩個文藝「講話」的話語意義分析
    不理解這一點,就無法理解和把握兩個「講話」的精神符號意義。如果不考慮社會土壤強行移植,則其必然因為「水土不服」而很快在精神上枯萎、凋零,這一現象筆者姑且稱之為「話語移植困局」。「話語移植困局」在中國現代文藝思想發展中的突出表現就是,19世紀以降的西方諸種文藝理論,諸如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以及現代語義諸流派,因在文化精神與文化理念上「水土不服」,在中國現代文壇均是曇花一現,很快銷聲匿跡。
  • 專訪梁興揚:西方社會了解中國抗疫不應止於某個人,某個符號
    「自疫以來」,外媒始終關注著中國的一舉一動。9月10日開始,包括路透社、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等西方主流媒體又紛紛報導梁興揚道長的最新「事跡」。觀:道長,這幾天陸陸續續有外媒關注到你編列名單,並且以一種宗教的、傳統的方式悼念疫情期間犧牲的抗疫英雄的事情,首先想問問你是什麼感覺?
  • 政治的話語分析範式
    價值範式的研究究竟是指什麼呢?這就涉及價值是什麼,以及政治的本質是什麼等問題。戴維·伊斯頓(David Easton)指出,價值就是指權力、財富、技能、知識、安全、聲譽等有形或無形的事物,而政治就是「對價值的權威性分配」。(11)這句話揭示了政治研究的價值範式的本質就在於如何認識價值和理解價值的分配。
  • 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需要重視微觀話語的針對性
    實際上,無論是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無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都尋求傳播的公平、自由和安全,這也是輿論引導的核心內容,更是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的基本傳播觀念。  因此,輿論引導的關鍵在於通過深入了解並幫助解決輿情中所展露出的社會問題來塑造核心價值,達成共識,特別是那些關乎民眾切實利益和價值訴求的問題。
  • 翁鳴江:是否能化解西方話語,走出「文明衝突」的陷阱?
    從而,本文希望把「中國模式」化解成可以與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進行對比分析的文明發展理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講述西方話語仍然佔優勢的「意識形態」等概念。這樣一方面可以方便與其他國家進行對話,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減少西方話語影響的條件下,通過共同探索發展過程中各自經驗的異同,在最大程度上化解不同國家之間不必要的爭端和衝突。
  • 被質疑千年的奇書,現被證實並非神話傳說!西方學者:是真實歷史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當年司馬發奮撰寫《史記》,卻遇到了一本連自己也不敢妄加評斷的書,《山海經》。最後他在《史記》中老老實實地寫道:「至《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其實不光是司馬遷,歷代史家遇到《山海經》,都要打個寒戰,對它的內容、該歸於何類頭疼不已。
  • 這才是中國:中國不是集體主義?西方不是個人主義嗎?
    這種個人主義倫理準則植根於西方封建社會瓦解,逐步走向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歷史過程,是西方近代新的社會生產關係在上層建築領域的反映,是對教會、行會和莊園集體的反叛。因此這種個人主義的反叛目標對於傳統中國這樣一個不存在非血緣集體的,世俗化自由個體小生產的社會來說,恰恰是一個現實。從西方移植這樣的啟蒙是一種歷史的錯位,並非中國社會所需。
  • 當代中國「去政治化」話語評析
    持「非意識形態化」觀點的人認為,20世紀上半葉意識形態衝突的根源在相當大程度上已消失,不妥協的社會主義和不妥協的自由主義已沒有地位,因此,「意識形態爭吵」的時代已經結束。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伴隨著西方資金和技術的引進,西方觀念和文化大量進入國內,非意識形態化思潮也不例外。  同時,部分學者的推動是「去政治化」話語產生和傳播的重要原因。關於這一點,又有不同的情況。
  • 人民日報:西方之亂何以成了「燈下黑」
    這種選擇性機制使西方國家看不到自身的問題,卻把別人的問題放大來看,進而難以正視自身、歪曲看待世界,逐漸進入一種集體無意識狀態。美國學者彼得·菲利普斯在其研究報告《美聯社的新聞偏向》中指出,美聯社等美國主流媒體的新聞報導,支持美國政府的意圖和傾向十分明顯。這種集體無意識狀態,使包括西方主流媒體在內的整個西方輿論場喪失了基本的反思能力,對西方社會多發頻發的種種亂象視而不見,進而淪為西方國家的話語武器。
  • MCR思想前沿 | 結晶化與現代化:西方流行電影中的中國文化元素變遷
    超越具體的個案分析,以綜合性的視角梳理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西方主流媒介對中國文化要素的借用情況,能夠幫助我們將時間要素納入跨文化傳播實踐中,在較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考察文化行為範式的變化及其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具體而言,本文希望通過這項研究探索西方主流社會對中國文化元素的借用現狀,對在1998年至2019年間西方流行電影中的中國文化元素的使用變遷進行梳理和話語分析,以呈現中國文化元素的跨文化傳播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