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布裡村北發掘出了兩座唐代紀年墓葬,墓葬形制完整,紀年明確,壁畫精美,相距約800米,步行僅需四五分鐘。從墓志銘得知,一座主人為初唐馬政官員康善達,另一座主人為隋納言楊士達曾孫楊知什夫婦。
唐朝「弼馬溫」墓中的罕見壁畫
康善達曾任左驍衛親衛、東宮烏城監丞、鹹陽監等職,系初唐時代的馬政官員。鹹亨二年(671)終於原州之私第,鹹亨四年(673)遷葬於鹹陽洪瀆原。墓誌記載,康善達之父亦任牧監,家資饒富,「谷量牛馬,山藏丹寶」,很可能是原州(今寧夏固原)粟特人。
在這座墓葬保存最好的墓道東、西兩壁壁畫中,分別繪有青龍、白虎引導的出行隊列。還有形象的胡人馴馬圖和胡人牽駝圖,生動展現出唐代「弼馬溫」的生活場景。
「以往發掘的陵墓墓道多繪製出行儀仗圖,這樣的馴馬、牽駝主題及胡人形象十分少見,推測可能與墓主人的身份、經歷有關。」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員趙佔銳介紹。
「從壁畫中我們可見胡人深目高鼻,身體後傾,左手牽韁,右手揮鞭,正在馴服一匹低頭掙扎的白馬。尤其這裡還繪製了牽馬人和白馬的正面形象,用筆流暢、意趣獨特,這種景象繪製難度非常大,在以往的唐墓壁畫中基本沒有。」趙佔銳說道,「同時,壁畫中人物和動物的面部表情非常靈動,區別於以往墓葬壁畫人物形象嚴肅規整的風格,非常罕見。」
壁畫中還隱約可見華蓋、誕馬及持弓箭的侍從,數條靈蹄獵犬,或趴臥、或昂首張望、或奔跑,形象生動,趣味十足。
康善達墓葬南北水平總長42.5米,封土厚20公分、底徑19米,為大開挖穹窿頂磚石結構,由斜坡墓道、5個過洞、5個天井、4個壁龕、甬道和墓室組成。墓葬內共出土各類隨葬遺物102件(組),多為放置在壁龕內的騎馬俑和立俑。
10除墓道內精美的壁畫外,天井下東、西二壁也對稱繪製有男侍或女侍圖像,墓室西壁和北壁繪有4扇屏風作樹下仕女,東壁繪影作木構仕女,表現室內生活的場景。
出身顯貴的「鄰居」,或稱武則天「表姑」
在康善達墓東北約800米處,是此次一併被發掘的另一座唐代紀年墓。與「弼馬溫」相比,這位墓主人可大有來頭。
據出土的兩盒墓誌記載,該墓葬的主人為楊知什和龐大家夫婦。楊知什是隋納言楊士達曾孫,終官左驍衛郎將。夫人龐大家的曾祖卿惲曾參與玄武門之變,父承宗任銀青光祿大夫、太子賓客,開元廿七年(739)合葬於洪瀆原舊塋。楊士達是武則天的外祖父,楊知什侄女系唐玄宗元獻楊皇后,即唐肅宗的生母,龐大家是唐玄宗外祖母的堂侄女。楊氏夫婦與武周、唐兩朝皇室皆有姻親關係,地位顯貴。
「按照墓志銘上的記載我們推斷,楊知什與武則天關係極近,可能把女皇叫『表姑』。」空港新城順陵文管所負責人李小勇介紹。
該墓南北水平總長33.5米,由斜坡墓道、5個天井、5個過洞、4個壁龕、甬道和土洞墓室組成。甬道內建有石門門扉上可見模擬門釘的線刻花朵。生土棺床設於墓室西壁下,立面砌磚裝飾。
墓葬甬道東西兩壁和墓室四壁均有壁畫,是在生土壁面刷上白灰後直接繪製。墓室北壁可見一方桌,桌上整齊地擺放裝有食品的盤,身著紅衣的侍人站立一旁,仿佛一場宴席即將開場。與以往常見賓客歡聚一堂的宴飲圖不同,這幅壁畫清晰地展現了唐代宴飲活動的準備畫面,題材內容別具一格。
墓室東壁繪有一幅樂舞圖,畫面中間為兩位站於圓氈上的舞者,兩側為樂隊,清晰可見留著絡腮鬍子的胡人抱著琵琶演奏樂章。
「這幅樂舞圖是唐開元年間常見的墓室壁畫內容,具有典型的盛唐時代的風格,這幅圖和與之年份相近的韓休夫婦墓樂舞圖布局基本相同。」趙佔銳說道,墓葬內除石刻外未出土其他隨葬器物。
據趙佔銳介紹,楊知什墓的東北方向大概500米左右就是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長眠之地——順陵,由此可推斷楊氏一族極有可能聚集葬於此處。
擁有上千年文化浸潤的西鹹新區空港新城歷史人文薈萃,文化源遠流長,先後發現和保護開發了唐順陵(武則天之母)遺址公園、蕭何曹參遺址公園、唐昭容上官氏(上官婉兒)遺址公園等歷史文化遺蹟。
同時,新城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成立了空港新城考古研究基地,開展專業文博綜合服務,並於2019年12月,在底張街道巖村發掘出唐太平公主第一任駙馬薛紹墓,墓誌彌補了這位大唐第一駙馬在正史中無傳的遺憾。
未來,空港新城將繼續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不斷激活文化遺存生命力,傳承歷史文脈,積極打造大西安對外文化交流會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