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啟臣:同樣在中華文化土壤上成長,兩岸比鄰而居沒有對抗的理由

2020-12-05 騰訊網

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今天和僑胞一同紀念臺灣光復節時表示,雖然現階段海峽兩岸處於不同的政治制度,但是同樣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上成長,讓我們有共同的語言,兩岸比鄰而居,彼此禍福相依、休戚與共,更沒有仇視、對抗的理由。

江啟臣在會中表示,臺灣光復這一天,對於全中華民族而言,也是極為重要的日子。象徵從鴉片戰爭開始的「百年國恥」,走向中華民族再復興的重要轉折點。在這個過程當中,海外華僑不但是最堅實後盾,更親身參與每一個民族復興與「國家」重建的過程。

江啟臣指出,孫中山曾說「華僑是革命之母。」這句話的意思是表達華僑是國民革命的原動力。不僅僅是財務上的支援,華僑更協助成立海外革命組織、發行報紙宣揚革命理念、照顧流亡志士的生活,更支援照顧不幸遇難革命黨人的家眷等等。

來源:中評網

相關焦點

  •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在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在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2020年11月24日 14:4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很高興來到美麗的燕園,出席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中華文化論壇自創辦以來,在兩岸有識之士的共同參與和大力支持下,已成功舉辦五屆,成為兩岸同胞探討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首先,我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對論壇的舉辦表示衷心的祝賀!向出席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誠摯的問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
  • 與父母比鄰而居
    與父母比鄰而居 年逾八旬的父母,生日集中在2月份,我們每年會組織家庭大聚會慶祝。卻囿於己亥末、庚子春,一場自荊楚席捲而來、中華大地盡數侵染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得不中斷。 家國兩相依。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休戚與共、共克時艱。
  • 比鄰而居
    在村莊起伏的山道上,他們的身影漸行漸遠,漸行漸遠……最終,卻沒有走出一顆心。祖父,祖母祖父祖母這輩子很簡單:不到20歲結婚,從日出東山的豆蔻年華到如日中天的青壯年,他們沉浸於激情澎湃的生育期。二十幾年,五男四女,存活了四男三女。祖母哭天搶地送走兩個夭折的孩子,心上掉下兩塊肉,血流了好幾年。祖父在一旁很茫然。
  •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中華海洋文化 割不斷的兩岸情感紐帶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中華海洋文化 割不斷的兩岸情感紐帶 2015-11-27 21:00:43關向東 攝   中新網博鰲11月27日電 題:臺灣海洋大學校長:中華海洋文化,割不斷的兩岸情感紐帶  中新社 記者 關向東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教授26日深夜飛抵海口,27日下午又飛回臺北。他行色匆匆,只為見證一個歷史時刻:由海南省社會科學院和臺灣海洋大學聯合發起舉辦的首屆「中華海洋文化論壇」開幕。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海峽兩岸沒有統一,但文化上從未分裂,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原本不是問題。中央提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從來沒有提文化融合,就是因為兩岸在文化意義上始終是統一的。在《我們是誰:對美國國家認同的挑戰》這本書裡,薩繆爾·亨廷頓憂心忡忡,指出,若不大力捍衛和發揚盎格魯-新教文化這一根本特性,國家就會有分化、衰落的危險。川普2016年的勝選,某種意義上是WASP的勝利,而今年拜登的勝選,亦可謂反WASP主導地位勢力重居上風。
  • 閱讀:比鄰而居
    ▍一群陌生的人我們比鄰而居,卻互不相識。我們生活的地方,也許僅僅只有一牆之隔,卻連彼此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猶如患上了被迫害妄想症的病人一般,每一個人都是陌生的,每一個陌生的人都是潛在的危險。連那些友善和溫暖也一併拒之門外。其實,生活中並沒有那麼多危險。相反,我們的生活中從不缺的是溫暖和美好。路遇行人的微笑很溫暖,公園裡孩子的玩鬧很溫暖,甚至路邊一朵努力開放的花朵,都無比的溫暖和美好。如果我們願意去接受,去了解,一定會發現一些被忽略很久了的溫暖和美好。
  • 比鄰而居 「情投意合」
    不久前,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四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主辦的兵地融合「春風行動」招聘會上,劉星辰與伊寧市一家文化傳媒公司達成就業意向。這場招聘會舉辦於2月28日,招聘會現場,來自伊犁州與四師各地的100家企業,提供了2592個工作崗位,當天共有640餘人達成就業意向。伊犁州就業服務管理局綜合科科長王岷介紹說:「此次兵地聯合舉辦招聘會,目的是促進兵地融合,帶動更多勞動者就業。
  • 中華文化 潤澤心田
    中華文化 潤澤心田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9月1日上午,致良知四合院「從四合院到潤澤園」搬遷新址儀式,在北京潤澤園潤澤大學堂隆重舉行。在這裡,通過四個關鍵詞跟大家具體分享:一、幸運2015年,在致良知學習小組第一次畢業典禮上,我代表同窗上臺發言。我清楚記得我分享過自己最真誠的感受,「我是如此平凡,又是如此幸運」。2013年3月,我走進中華文化殿堂。
  • 國民黨尤其江啟臣「屋漏偏遇連夜雨」
    但是,日前被前「促轉會」副研究員吳佩蓉指稱,她的論文有幾處涉嫌抄襲「僑委會委員長」童振源發表的《兩岸政經互動》,達到四頁之多。昨日,網媒《鏡周刊》更進一步追查報導,經查閱收藏於臺灣圖書館的李眉蓁該碩士論文的紙本,發現在一百二十三頁的論文當中,除了約四頁多的內容疑似抄襲童振源的文章之外,其餘的內容幾乎是以「複製貼上」的方式、改寫自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生雷政儒在二零零零年七月出版的論文《兩岸經貿互動與臺商投資之演變分析》,相似度達到百分之九十六。
  • 將文化活動泛政治化,只會升高兩岸衝突風險
    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僅用1600多字進行概括性論述。9月底,臺灣「大陸委員會」新聞中心更新背景板,不僅顏色依然延續綠色的主基調,原背景板上的大陸與臺灣的地圖也被刪除,僅剩下臺灣地圖。近期民進黨籍「立委」陳亭妃、餘天、陳歐珀等還提出所謂「邁向國家正常化」的「修憲」提案記者會,要求刪除其中有關「國家統一」的文字,並將所謂「領土範圍」改為「僅及於臺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
  • 情系八桂——兩岸文化聯誼行23日圓滿閉幕
    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李康致詞(中國臺灣網 張弛 攝)  中國臺灣網8月24日桂林消息 情系八桂——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23日晚在風景如畫的桂林圓滿閉幕,本次活動歷時10天,先後參訪了南寧、柳州、桂林等地,領略了八桂大地的詩情畫意,感悟了中華文化的璀璨多元。
  • 已經進入最後的時刻了,江啟臣給蔡英文下戰帖
    蔡英文上臺後不斷破壞兩岸關係發展,拋棄「九二共識」,並且還不斷與美國互動,想要藉助美國的力量實現所謂的「臺獨」。臺當局不顧民調,公然開放美國豬肉。11月24日,據臺媒報導,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向蔡英文下戰帖,想要和蔡英文在「瘦肉精美豬」方面進行辯論。國民黨民意代表陳以信及文傳會主委王育敏等多人已經向蔡英文辦公室遞交了「萊豬進口辯論邀請函」,希望能針對這一議題展開最後的辯論。江啟臣稱,如果蔡英文接受邀請那麼才是真正重視民意。
  • 我們都需要比鄰而居的歡樂
    隨著近年來許多城市高樓林立,冰冷的鐵門也鎖住了都市人的心靈,隔斷了比鄰而居的歡樂,鄰居之間,咫尺難認。在這一背景下,南寧市仙葫蓉茉社區居委會以端午節為紐帶,開展「鄰裡美食百家宴」活動,增進鄰裡間感情,值得推崇。  鄰裡關係是傳統社會關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基於空間的社會關係,在傳統社會中承載著情感溝通和社會支持的重要功能。
  • 蔡英文為什麼不和江啟臣辯論?
    關於蘇貞昌即將下臺的傳言,始於民進黨籍臺北市議員王世堅在節目上的爆料,他說蘇貞昌領完今年的年終獎就會走人,而接替蘇貞昌的人選,則是蔡英文上一任的副手陳建仁。但鄭沒做過民代,也缺乏臺灣整體的行政經驗,所以讓鄭到行政負責人的位置上過渡一下極有必要。但鄭文燦是一個非常小心的人,面對蘇貞昌下臺的傳言時候,鄭文燦特地在社交媒體上表態「繼續支持」蘇貞昌,絕對不奢望「蘇下鄭上」。臺灣的行政部門負責人的位置並不好做,折損率極高。蔡英文任內,林全當初躊躇滿志,也就一年多便搞得藍綠都討厭,只好灰溜溜地下臺。
  • 蔡英文為什麼不和江啟臣辯論?|臺灣...
    關於蘇貞昌即將下臺的傳言,始於民進黨籍臺北市議員王世堅在節目上的爆料,他說蘇貞昌領完今年的年終獎就會走人,而接替蘇貞昌的人選,則是蔡英文上一任的副手陳建仁。但鄭沒做過民代,也缺乏臺灣整體的行政經驗,所以讓鄭到行政負責人的位置上過渡一下極有必要。但鄭文燦是一個非常小心的人,面對蘇貞昌下臺的傳言時候,鄭文燦特地在社交媒體上表態「繼續支持」蘇貞昌,絕對不奢望「蘇下鄭上」。 臺灣的行政部門負責人的位置並不好做,折損率極高。蔡英文任內,林全當初躊躇滿志,也就一年多便搞得藍綠都討厭,只好灰溜溜地下臺。
  • 北國動物拾趣 人與動物比鄰而居令人羨
    渥太華市有兩條河流穿城而過,兩岸依然是古木扶疏,藤蘿披掛,保持著原始風貌,不見任何汙染。甫抵加拿大時正是秋天,見得最多的動物是大雁。它們常常成群結隊地在河邊草地上覓食,人走近時,也無動於衷,吃飽後,浮遊於河中,如在天上一樣,由頭雁帶隊,朝著同一方向魚貫遊弋,好像一支威嚴的遠航艦隊。而眾多的野鴨則不像大雁那樣整齊劃一,不過它們也總是公前母后,成雙結對。在河中,還常見到鴛鴦恩愛的身影。
  • 臺媒:兩岸統一有五大理由 統一是臺灣平安符
    臺媒:兩岸統一有五大理由 統一是臺灣平安符 2014-09-17 09:45:595點:  一、同文同種再融合:兩岸文化和人種幾乎完全一樣。兩岸只要努力相互產生共鳴、截長補短,必可取得一致。何況,大陸政經制度顯見在改革之中,兩岸融合是極為自然而容易的事。  二、國際關係的拓展:「中華民國」在國際關係極度孤單,「邦交國」比非洲任一窮國都要少,沒有大陸同意,臺灣永遠無法成為聯合國成員,「國際關係」良好,才能確保臺灣更加安全、繁榮及幸福指數繼續上升。
  • 交流兩岸名詞術語 促進科學文化繁榮
    記者:請您談談海峽兩岸開展科技名詞交流對照工作的重要意義。路甬祥:海峽兩岸科技名詞交流對照工作對於發展兩岸科教、經貿、文化關係十分重要,是胡錦濤總書記講話中提出的「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方針的重要體現。兩岸已分隔半個多世紀,這個時期正是現代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歷史階段。兩岸由於互不溝通,各自定名,導致科技名詞不一致。
  • 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第十一講 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文化的層次和類別/  二、中華文化形成的環境和條件/  三、中華文化的成長和細密化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文藝復興」乃以希伯來—希臘?羅馬混血之軀殼,「興」起「新世界」之神,而對紀元前後的文化和中世紀的黑暗並沒有從根子上予以否定。  自人類成為人類以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要指群體之間)只有三種方式:隔絕、對抗、對話。在任何歷史階段,人類關係從不會是純一的隔絕、對抗或對話,而是以其中一種方式為主,其餘二者為輔。
  • 臺灣花蓮強震 臺媒反問蔡英文:「兩岸一家親」錯在哪兒?
    對此,臺灣《中國時報》9日發表社論稱,花蓮震災再次折射出兩岸政治僵局的扭曲現象,將兩岸關係脫離本應互利互補、合作雙贏的正確道路。原本應是一家親的兩岸關係反而呈現疏離、互疑與敵對。評論警告蔡英文當局勿割斷中華文化,再堅持兩岸「一邊一家」或「一邊一國」,就成為零和的殊死鬥,「這絕對不是臺灣應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