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圍繞「手機輻射有沒有害」這個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十幾年,前不久搜狐CEO張朝陽關於「警惕5G危害」的言論還曾引發爭議。在當前的環境下,「手機輻射無害」在國內幾乎已經被認為是絕對正確的觀念,張朝陽的言論被認為是「散布恐慌」。
不過,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對此持有異議。近日,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刊載了一篇文章,稱:「由於我們的許多研究是由公眾資助的,我們認為,我們負有道德責任,要向公眾通報經同行評審的科學文獻中,關於無線輻射造成健康風險的內容。」
該文稱,聯邦通信委員會(FCC)主席近日表示,該部門將在近日重申FCC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射頻輻射(RFR)暴露限制。相關限制的提出,是基於暴露在微波輻射中的大鼠的行為變化實驗結果,旨在保護消費者免受由於RFR暴露而造成的風險。
問題在於,為這部分限制標準制定提供參考的實驗和文獻來自於上世紀80年代,但後續超過500份經同行審核的報告證明,即便是在沒達到限制標準的輻射強度下,沒有產生熱效應,也會產生生理或健康影響。
之後,240多名在非電離電磁場(EMF)生物和健康影響問題上發表過同行評議研究的科學家站了出來,並籤署了《國際電磁場科學家倡議》,呼籲加強暴露限制:
「許多新的科學出版文章表明,電磁場產生對生物影響的水平,遠遠低於大多數國際和國家準則所認定,其影響包括癌症風險增加、細胞壓力、有害自由基增加、遺傳損傷、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改變、學習和記憶缺陷、神經障礙以及對整個身體的負面影響。而且損害的遠不止人類,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輻射對植物和動物生活都有有害影響。」
籤署倡議的科學家基本囊括了非電離輻射影響方面的大多數人,他們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了至少2000篇關於EMF的論文和信函。
根據新研究,FCC的RFR暴露限制雖然規定了暴露強度,考慮了載波的頻率,但忽略了RFR的信號特性。
隨著輻射暴露的模式和持續時間變化,信號的某些特徵(如脈衝、極化)對暴露對生物和健康的影響也會變化,政府需要出臺新的限制標準來應對這些差異效應。他們還提出,這些限制應該基於現實的生物學效應,而不是實驗室裡老鼠行為的改變。
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RFR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去年,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NTP)進行了一項耗資3000萬美元的研究,發現了「明確的證據」,表明暴露在手機輻射下2年會增加雄性大鼠的癌症風險,並會損害雄性和雌性大鼠的DNA。
之後,義大利的Ramazzini研究所在同的載波頻率和更弱的手機輻射中,複製了NTP的實驗成果。
基於上述成果,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經將RFR列為未來5年覆審的優先項目。考慮到越來越多的研究出現,該機構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提升RFR的致癌潛力。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