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45秒原子核形成、38萬年中性原子形成,這些時間是怎麼來的?

2020-12-05 李論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時間的唯一原因就是讓一切不會同時發生。」——愛因斯坦

大爆炸理論提出以來,我們不僅知道了宇宙是怎麼來的。而且在宇宙演化的細節上,在元素形成和星系形成等問題上,我們還知道了非常具體的時間間隔,也就是時間節點,例如下圖中所標註的時間點,那麼科學家是從哪裡得到這些數字的?這些數據又從何而來?今天就說宇宙時間節點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非常重要的一點:誤差範圍。所有這些時間都有不確定性,但總體上是正確的,不確定性相對較小。那我們怎麼知道的?先把這三件事湊在一起:

了解宇宙是如何膨脹的,以及它的物理大小和尺度是如何隨時間變化的。了解宇宙中粒子的溫度(以及能量)如何依賴於宇宙膨脹的歷史。了解決定以上步驟的物理過程,以及它們是如何演變的。讓我們先詳細分析下每一個故事,然後把整個故事再組合起來。

宇宙是如何膨脹的?

這實際上是了解宇宙發展最直截了當的方法之一,因為宇宙的膨脹方式就決定了宇宙的尺寸,也決定了宇宙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膨脹的物理學原理早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就由亞歷山大·弗裡德曼、喬治·勒梅特、霍華德·羅伯遜和阿瑟·沃克所發現。廣義相對論認為,如果宇宙在所有的大尺度區域中充滿了大致相同數量的物質和能量,只有兩件事決定了它的發展:初始膨脹率和宇宙中存在的「物質」類型。

各種類型的「物質」包括:正常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物質、暗物質、光子、中微子、空間本身固有的能量(暗能量/宇宙常數),以及在我們的宇宙中,有很多可能存在但似乎又不存在的東西,比如宇宙弦、磁單極子、磁疇、宇宙紋理和空間曲率。

在我們的宇宙中,我們不僅測量了今天宇宙所擁有的「物質」成分及其比例,而且還知道所有這些成分在遙遠的過去的比例是怎樣的。

這是第一部分,宇宙如何隨時間膨脹。但第二部分同樣重要。

在遙遠的過去,粒子的溫度/能量是如何變化的?

當你想到宇宙膨脹或收縮時,你可能想到的是在不斷變化的體積中有固定數量的「物質」。體積越大,密度越小;體積越小,密度增大。

除了物質粒子,還有另一個組成部分:對於輻射來說,隨著宇宙尺度的變化,光子的波長要麼拉伸(膨脹)要麼壓縮(收縮)。由于波長決定光子的能量,一個收縮的宇宙光子的能量會更高,而一個膨脹的宇宙光子的能量會驟降。因此,在遙遠的過去,當宇宙更小的時候,它的溫度也會更高。(對於粒子來說,它們的動能和光子的溫度也是一樣的。)

這與宇宙的規模有著直接的關係:宇宙越小,光子的能量和溫度就越高。一個只有一半大小的宇宙有兩倍的溫度;一個十分之一大小的宇宙有十倍的溫度;一個百萬分之一大小的宇宙有一百萬倍的溫度。

在宇宙過去的任何時候,只要我們知道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它是如何膨脹的,我們就能知道宇宙的溫度和能量是多少。最後……

了解決定以上步驟的物理過程是什麼?我們就能知道宇宙關鍵時期的時間點

最後一個是時間點不確定性的來源,但考慮到我們所知道的,這些不確定性其實非常小。

根據我們最好的觀察,星系的形成至少早在宇宙形成3.8億年的時候就開始形成了,因為我們目前所知的最遙遠的星系就是在這個時間點上發現的!(上圖)。通過對大規模結構形成及其增長的模擬和計算,加上我們對宇宙初始波動的(測量)理解,導致我們對宇宙某個時期形成的第一個原星系的最佳估計是在1.3億年到2.1億年之間。當然,形成星系是一件持續的事情,在那之後也會一直持續下去,形成更多的星系。

第一批恆星應該比星系形成的更早,希望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能夠發現一些最早和最明亮的恆星!通過模擬,我們預計真正的第一批恆星將在宇宙時間軸上4000萬年到1億年之間形成,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恆星的形成也會有大幅增加。

在恆星形成之前,我們討論過很多次中性原子的形成,由於宇宙中眾所周知的光子與質子/中子/電子的比例,以及中性原子如何形成的物理學原理,中性原子形成的時間計算非常簡單。中性原子形成是在宇宙38萬年時發生的,但是中性原子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漸發生的,這個過程大約持續了117000年,380000年是宇宙變得中性時的平均年齡。

在中性原子之前,宇宙還經歷了最輕原子核的形成:大爆炸核合成。這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但大多數「重要的」事情都發生在宇宙誕生三到四分鐘的時候。3分45秒是目前關於核合成近似完成的最佳估計時間。

物質-反物質的湮滅是分階段發生的;電子-正電子湮滅發生在宇宙形成一到三秒之間,但這些是最輕的粒子。較重的粒子會更早湮滅,這就是為什麼早期停止與宇宙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粒子(如中微子)的溫度比今天的光子低。

電弱對稱性破缺發生在一個大致等於強弱力介導玻色子質量的尺度上。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出發生的溫度,可以算出當時宇宙的年齡大約0 .1納秒。

更重要的是,我們對重子發生(物質-反物質不對稱的產生)、大統一(這可能發生,也可能沒有發生)和暴脹有一定的範圍和限制。例如,我們知道,暴脹結束(導致大爆炸)大約是在10^-35到10^-20秒之間。如你所見,越往前這些數字的不確定性越大。

我們就是這樣精確地知道宇宙的歷史是如何運作的!

相關焦點

  • 原子是咋來的?宇宙、原子和人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此時的質子試圖與中子融合形成氘,但是宇宙的輻射能量太高,形成的氘不到一納秒就被高溫電離,所以還需要再等待宇宙的繼續膨脹!大約三分鐘後,一些中子衰變為質子,最後宇宙冷卻到足以形成穩定的原子核。質子和剩餘的中子很快形成了氘,然後是氦-3,最後氦-3與一個氘融合,變成了氦-4原子核。
  • 宇宙是如何創造出原子的?
    我們在地球、太陽系甚至宇宙中所看到的一切,它們全部都由相同的東西組成——原子。電子和原子核相互作用並連接,形成單個原子,原子接著形成或簡單、或複雜的分子,分子然後產生今天整個宇宙的宏觀結構(同時還產生了生命)。
  • 宇宙中第一批原子是咋來的?科學家如何測量這些元素的豐度?
    物體離我們越遠,光線從物體傳到我們眼睛的時間就越長。每當我們觀察到更遙遠的天體時,我們就會看到更古老的時間,我們也更接近大爆炸。關於宇宙我們所能看到最早的線索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或者稱為宇宙大爆炸留下的餘輝。微波背景是在宇宙冷卻到足以形成中性原子的時候,宇宙發出的第一縷光線,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宇宙只有38萬年歷史時的快照!
  • 奇特原子終結宇宙「黑暗時代」:第一個星系形成時刻
    很久以前,在第一顆恆星形成之前的幾百萬年裡,整個宇宙一片黑暗。這段宇宙「黑暗時代」從大爆炸後約40萬年開始,持續了數億年,標誌著最近一次真正的真空;宇宙中沒有行星,沒有恆星,沒有星系也沒有生命,只有一團由大爆炸形成的氫原子組成的霧,在無盡的黑暗中飄蕩。
  • 1500萬年不差一秒銫原子噴泉鍾:讓時間準一些
    經鑑定,這臺銫原子噴泉鍾頻率不確定度達到2×10-15,相當於1500萬年不差一秒,並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噴泉鍾直接駕馭氫鍾產生地方原子時,這標誌著我國時間頻率基準的研究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尋找時間的源頭  一秒鐘到底有多長  當今社會,誰能離開準確的時間呢?  日常生活中,時間精確到分就夠了。國民經濟、科學研究和國防建設等部門要求時間精確到千分之一秒,百萬分之一秒,甚至十億分之一秒。如果沒有統一的時間基準,社會將一片混亂……  1小時等於60分鐘,1分鐘等於60秒。
  • 原子放大1億倍會怎樣,其結構如何,是宇宙的縮影嗎?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電子帶負電,質子帶正電,在一個原子中,質子所帶正電數與電子所帶負電數相等,因此原子在一般情況下呈中性。一個原子失去部分電子時,就成了離子,帶有正電荷。中子呈中性不帶電,在原子核中起著穩定平衡作用。中子和質子並非基本粒子,而是由3個夸克組成。
  • 我們身體的原子最起碼有幾十億歲,人類有辦法消滅一個原子嗎?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前3分鐘,在極其高溫的狀態下,光子對撞產生了各種粒子,其中就包括正負電子,正反質子等等。而這些正負電子對和正反質子對等,還會繼續對撞,每十億對會留下一個正物質粒子,至於為什麼,其實目前還不得而知。到了宇宙誕生後的前4分鐘內,大部分的如今的粒子就基本構成了。宇宙誕生後38萬年左右,宇宙的溫度降低到3000度左右,原子結構得以構成。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原子是在大爆炸137億年後形成的。當這個炎熱而密集的新生宇宙開始冷卻時,這就為夸克和電子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夸克結合在一起會形成質子和中子,而這些粒子處於原子核中。根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說法,這一切發生在宇宙誕生的最初幾分鐘內。
  • 研究顯示宇宙首批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更晚
    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最新觀測顯示,宇宙最早期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的更晚。
  • 我們身體裡的每一個原子是不是都有幾十億年的歷史?
    宇宙大爆炸我們要從宇宙大爆炸說起,我們現在知道宇宙誕生於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後短暫的時間內,宇宙中只有光子,夸克等基本粒子,宇宙「基本上」可以看成是純能量的,原因是像電子,質子,中子都沒有出現,更不要說原子了。那早期的原子結構是咋來的呢?
  • 每個人都有25%概率,身上的某些原子曾經是莎士比亞身體裡的原子
    記得卡爾薩根的萬物簡史裡說過,每個現代人都有25%的概率,身體裡的某些原子曾經是莎士比亞身體裡的原子。宇宙一百多億年了,幾乎無盡的世界裡肯定會出現一個能夠將基本粒子組裝成有機物,一個適宜蛋白質產生,適宜產生生命的地方。
  • 前沿| 量子計算新進展,MIT聯手哈佛用雷射束實現單個中性原子的囚禁
    目前他們已將創造出了由 50 個原子構成的原子陣列,其中的每個原子都能單獨控制。科學家們會用照相機拍下這些被囚禁的原子及其位置的圖像,然後基於這些圖像,操作雷射束的角度,來移動單個原子形成任意數量的不同組態(configurations)。原子、光子和其他量子粒子天生頑固;很少處於停頓狀態,同一種量子粒子間常常產生碰撞。
  • 計時的革命:時間標準的原子時代
    太陽、月亮、行星和其它恆星為我們測量時間流逝提供了參考,古代文明依靠這些天體在空中的明顯運動來確定季節、月份和年份。時間標準的原子時代科學家早就認識到原子具有共振:每一種化學元素都以自己的特徵頻率吸收並發射電磁輻射。這些共振在時間和空間上本質上是穩定的,今天這裡的氫或銫原子與一百萬年前或另一個星系中的原子完全相同。
  • 組成宇宙的「積木塊」:原子的出現
    這些粒子很快就形成了質子和中子,高能光子在裡面與他們打成一團。那麼,這些質子和中子是如何形成原子核並進而與電子一起構成中性的原子呢?宇宙中形成形成中性原子的同時,又留下了什麼痕跡呢?氫  圖片來源:wikimedia氫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為H,原子序為1。
  • 科研人員實現秒級均衡相干時間的異種原子量子比特
    他們進而在MI-ODT中引入雷射偏振作為一個新的調控參數,從而在同一組調控參數中達到兩種原子都有較長的相干時間,實現了兩種類型量子比特疊加態的相干時間均衡,並且均提升到約1 秒。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光阱陣列中的中性原子體系展現了極好的擴展性,因此在量子模擬和量子計算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生命由原子組成,既然原子可以永生,為什麼生命不行?
    其中質子和中子為亞原子粒子,我們稱之為重子,由更加基本的夸克和膠子組成,電子為基本粒子,不可再分,我們稱之為輕子。原子的基本性質由原子核中質子數來決定,不同的質子數就創造了不同的元素,不同的元素又擁有不同的化學性質和不同的物理特性。
  • 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那鐵之後的重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38萬年,宇宙中的原子結構得以形成。從氫元素一直到鐵元素,實際上都是從恆星的核聚變反應中來的,那麼問題來了,比鐵元素原子序數更大的元素是咋來的呢?恆星:元素煉丹爐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還是要從「恆星如何製造元素」入手。
  • 微觀世界的原子及其更小粒子有生死存亡嗎,它們的壽命有多長?
    科學出現早期,人們把原子作為粒子,後來發現了原子是可以拆分的,由中子、質子、電子組成,這些才是更基本的粒子,於是把電子、質子、中子稱為基本粒子。除了中子,其餘粒子壽命都短於10^-5秒,也就是0.00005秒以下,如μ子壽命只有百萬分之2.2秒,π介子壽命只有250億分之1秒;最短的只有10^-25秒,也就是10億億億分之一秒,如通過強相互作用的共振態粒子粒子等。現在測定的所謂物理學稱為穩定粒子的,除了W粒子和Z粒子,壽命都大於10^-20秒;物理學中被稱為不穩定粒子的平均壽命都小於10^-20秒。
  • 對於氫原子核與氦原子核來說,在宇宙大爆炸早期,存在一個「原初核...
    通過與宇宙大爆炸一開始的普朗克能標做比對,根據宇宙早期輻射為主的特點,可以計算出氫核(質子)是在宇宙大爆炸後1秒鐘的時候就形成了。而氦原子核是在宇宙大爆炸後3分鐘才開始形成的。所以,氫原子核的出現要早於氦原子核。而我們知道,元素的地位是由原子核的地位決定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氫先於氦出現。當然,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化學家不這樣看。
  • 總結原子知道的所有科技知識
    【每日科技網】      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數決定原子的種類,中子數則影響原子質量,質子和中子的數目總和被稱為「質量數」,表示該原子的大致質量。因此,即使同樣是氫,也有較輕和較重的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