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給你面子,你看我怎麼辦!」
「扭曲的機器」樂隊點燃了第8屆迷笛音樂節的現場。這是迷笛音樂節第一天的晚上,白天還有些矜持的觀眾終於躁動起來。回應「扭曲的機器」唱出的這一句,是臺下樂迷筆直指向天空的手和並不整齊卻狂熱的POGO(搖滾現場一種相互衝撞的遊戲)。不僅答案在空中飄,還有那些燃燒的噪音和滾燙的生命。在這裡,這些熱愛搖 滾樂的年輕人找到了面子。
這是年輕人的一種聚會
這裡,北京西郊海澱公園,天安門廣場向西17公裡。正是「五一」黃金周,這兩個地方聚集了北京城很多的人,他們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從五月一日上午開始,開往海澱公園的所有公交車都擠滿了這樣一些人——他們背著帳篷、穿著透出濃厚的搖滾範兒,眼神年輕而滾燙。
這樣的情景主辦方似乎也沒有料到,兩條安檢通道明顯力不從心。據迷笛音樂學校辦公室主任王夢雲介紹,音樂節第一天,1.4萬張門票全部告罄,主辦方不得不臨時用第二天的門票來救急。
公園裡的遊人還在詫異,從哪裡突然冒出這麼多奇怪的年輕人,而商販們則已經熱情地向這些年輕人高價販賣啤酒、橙汁和羊肉串。「其實,音樂在這兒就是一個名義而已,更多的人是來交朋友,來玩的,這是年輕人的一種聚會。」一位樂手表示。
事實的確如此,當麥田守望者的主唱大聲喊出「哪些觀眾是從外地特意趕過來的」時,臺下一陣騷動,有近一半的樂迷舉起雙手,這正如他們所唱的那樣——「在路上,和我唱這一首歌。」
白天的迷笛音樂節更像是一次音樂廟會。而夜幕降臨,當身上的燥熱逐漸褪去,現場的溫度卻開始上升,搖滾與黑夜完美結合。黑暗中舞臺旋轉的燈光,臺上歇斯底裡的歌聲,臺下的樂迷有力揮動的雙手,音樂狂歡在這裡到達了巔峰。
「這也許是中國目前最好的戶外音樂節。」青年最後機會樂隊主唱閻焰說,「至少它能讓更多人關注搖滾,這是一種全民的參與。」
從非商業到商業,從亞文化到年輕人的盛會,今年,迷笛音樂節已經走過了第8個年頭,它已經發展為一個文化事件。
迷笛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堅持
「每一個階層都有他們活動的場所和空間,他們也因此而快樂著。」
紀錄片《後革命時代》中呈現了早期迷笛音樂節的場景:那時,他們擠在狹小的迷笛音樂學校禮堂裡,設備簡陋,經常是演出到一半兒,效果器就出現了問題。然而在那裡,你卻能遇到你所有的兄弟。
很多人都懷念在迷笛音樂學校時候的音樂節,那時,樂手常和樂迷一起蹲坐在教室外牆的陰涼下,談論著各自喜歡的樂隊。樂評人顏峻回憶,因為在香山,每天晚上都有近千人為打車回家發愁,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卡車上拉著手高歌的陌生人、睡在禮堂裡的人、擠在迷笛學生宿舍裡的外地樂手、走幾個小時夜路第二天繼續再來的樂迷。一位樂迷回憶道:「那時候條件很惡劣,沒有這麼好的公園、這麼好的草坪,但是大家玩得更high。為什麼?氣氛好。」
而新褲子樂隊卻不這麼認為。主唱彭磊並不喜歡早期的迷笛,「其實前幾屆我們都去過,那時的教室特別破,滿地都是土。從去年開始就特別好了,大家真是來娛樂了。」
自2002年搬到戶外舉行後,除了專業搖滾樂迷,迷笛音樂節開始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記者不再追著文身、眉環和雞冠頭拍照了,一些媒體甚至成了迷笛音樂節的協辦單位。
2004年之後,迷笛不再是免費的午餐,票價也從10元增加到現在的50元,加上音樂節商戶的攤位費,2006年,主辦方已經達到了收支平衡。迷笛音樂學校早期提供的5塊錢份飯和兩塊錢的啤酒則變成了一張水票——每個樂手憑水票可以換一杯免費的飲料,看不見樂手聚在一起吃盒飯的場景了,秩序井然卻少了一絲溫情。樂隊的出場費則開始規範化,就在一年前,還不是所有的樂隊都能拿到出場費。雖然對於外地來的樂隊來說連路費都不夠,但是,「今天給了錢,至少是對我們的尊重」,閻焰表示。
一個世界,多種聲音,迷笛也開始嘗試加入不同的音樂元素。不再僅僅拘泥於搖滾這一音樂形式,今年,HipHop舞臺和民謠舞臺的增加分散了不少觀眾,這也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這裡。但也有樂迷表示,舞臺被分為了好幾塊,大家都遊蕩在各舞臺之間,整體的連貫性差了很多。
在接受採訪時,樂手提到最多的就是「這是一個階段」。從2000年到2007年,8年來,在「變味」的質疑聲中,迷笛的規模和影響力都在不斷擴大,就像新褲子樂隊的鍵盤手龐寬所說:「迷笛音樂節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堅持。」
有多少人願意為搖滾樂埋單
堅持,也是中國所有搖滾人的理念。迷笛音樂節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中國搖滾樂的一個標本。「這麼多年來迷笛音樂節變化很大,它越來越商業化了。」新褲子樂隊表示,「其實,搖滾是能在商業上有所作為的。」在搖滾樂的發展中,商業化逐漸成為他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2002年去Pub演出,一個樂隊才掙7塊錢。在真正被主流接納之前,我們必須用其他的收入來養活我們的夢想。」閻焰說。現在,閻焰的副業做的是網際網路用戶體驗。即使是像新褲子這樣在商業上已經很成功的樂隊,在音樂之外也從事著其他的行業。他們表示,這麼多年來形成了習慣,先把自己的生活弄好,然後再做音樂。
儘管樂手們都表示,這麼多年來,搖滾樂人的生存壓力有所緩解,但隨著搖滾樂隊數量的增加,市場並沒有真正打開。就像崔健所說,中國只有搖滾樂現象,沒有搖滾樂文化。在這裡,究竟有多少人願意為搖滾樂埋單?
「像這樣的音樂節一天50塊錢,4天才100塊錢,但是很多來聽搖滾的人還是覺得很貴,這個現象很奇怪。你隨便去一個其他的音樂節,或是單場的演唱會就得五六十。」閻焰認為,國外搖滾樂能傳入中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商業化。搖滾想在一個地方活下去,商業化是必需的。
搖滾樂給人的一貫「革命」姿態,讓很多人認為,搖滾本身是反商業的。實際上,成熟的搖滾樂必須利用商業。在不幹涉音樂人創作自由的前提下,商業適當地介入是最好的狀態。
而已經發表了4張唱片的新褲子樂隊卻把商業化看得很淡,他們認為,商業化並不成為搖滾樂的一個問題,中國搖滾樂的發展關鍵在於樂隊自身的水平。中國的搖滾文化還沒有形成,這才是中國缺乏搖滾消費的根本問題。
一方面被標榜為中國搖滾樂最偉大的節日,而另一方面又具有濃厚的商業味道,迷笛音樂節似乎陷入了一個悖論。「寧可少點精神,讓大家舒舒服服地享受一個屬於自己的節日。組織者應該做的是創造更好的條件,讓這種文化更健康地成長。」樂迷們說。
其實,搖滾樂不一定要那麼沉重,就像新褲子樂隊所說,心態放輕鬆一些,就像平時玩籃球一樣。迷笛音樂節不一定要承載太多意義,把音樂做好,就已經是最好的超越。
(責任編輯: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