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智慧書《止學》,說「殊密」,遠近都是一個悲劇
遠程工作,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離領導太遠了。領導都忘記了你的好。而領導最貼心的秘書,其實也通常活的不自在,畢竟領導對這個人太熟悉,也不對這個人有超出能力的期待。
這就是一個兩難的困境,領導經常會說,近之則不遜。這就是領導的安全距離了。
★殊密★
親密是怎麼定義的,只要涉及到了領導不想被別人知道的心思,那麼這就是過於親密了。當然,作為領導的延伸,大部分人其實都會涉及到領導的小心思。可是大部分人都無法參與到領導的小心思中去,也就是無法成為領導的蛔蟲。
領導是不會想和下屬交心的,卻希望下屬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這就是兩難的事情,很難做到兩者兼顧。既然是做不到兩者兼顧,最終的結果就是遠離領導的人被領導所責罵,親近領導的人,被領導所忌憚。
因為真正讓人感覺到親切的,一定是能夠看透自己心思的人,能夠把握自己動向的人。做起來很好,很順,但領導晚上的時候,靜下心來的時候,就會回想,為什麼會如此的luo3裎相見,這相當的不好。
★反殃★
那麼古代的君王,會把下屬分成兩類。一類是內侍,一類是外臣。也就是宦官和朝臣了。這兩種人的作用是不一樣的,而內侍是可以體察領導的意圖的,外臣卻要有自己的獨立解決能力。
此兩者的目標是不一致的,內侍的目標是君王的目標,外臣的目標卻是國家的目標。這在歷朝歷代的統治中非常明顯。也就是內侍的生死完全掌握在君王手中,而外臣的生死卻很難完全掌握在君王手中。
在古代,君王對待內侍,通常一個杖殺,或者杖斃就完了。在史書上也不會有什麼很特別的記載。因為這是君王內部的問題,也可能根本沒有犯錯,只是令君王感到不爽,就可以這樣處理了。
但是,對於外臣,就不能這樣處理了。沒有確實的證據,嚴格的說法,殺死一個朝臣,都會被記載為昏君。只有開國皇帝才有機會大殺外臣,而通常也會落得一個嗜殺的惡名。其中佼佼者就是朱元璋了,同時由於這種嗜殺的後果就是整個建文朝都失去了主心骨,反而給其四子朱棣機會。
那麼用易於控制的內侍去殺外臣,就是一個很好的控制方法,就算失敗了,就殺一個內臣完事了。
這種心術簡單,內侍其實也是朝不保夕。
★糊塗★
古人是否有藥方呢?其實是有的,這就是做為外臣就不要做了內侍的活,否則就會變成了奸臣。例如,善寫青詞的嚴嵩,其實能力很強,但是他的職業能力中很大一部分變成了內侍的活。當然這種內侍不一定是太監,而也有可能是豢養的道士和文人。
既然做了內侍,就不能有糊塗的時候,也就是要儘可能的完全滿足君王。這就變成了一個奸臣的標誌。
_句子溯源:君臣殊密,其臣反殃。來源於:《止學》卷六。全文如下:上無度失威,下無忍莫立。上下知離,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榮,情不可攀也。細作解釋:上司下屬太過於親密,下屬會招來禍害。_
古代有一個說法,就是「呂端大事不糊塗」,其實說的就是北宋宰相經常在小事中打哈哈,但是大事的時候卻能把握好方向。這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一種領導最可靠的下屬。
這種下屬反而威脅不會太大,畢竟經常糊塗。實際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可左可右的,那麼這些事情中領導說什麼就是什麼好了。而在大事,關乎生死的時候,就不能犯糊塗了,就要做好了。這就是價值所在。
內侍因此是不具備這種糾正重大領導錯誤的機會,因此其價值是有限的。而外臣中具有這種能力和魄力的才是君王所最需要,並且需要經常與之共事的。
是否糊塗,就只是在重要的事情上。內侍沒有辦法在大事中清醒,因此能日常使用。外臣卻可以在大事中清醒,需要把問題扭轉,這就是外臣。外臣如果變成了唯唯是諾的內臣,其實作用就不大了,假如看不順眼,那麼就可以和內侍一樣殺掉,沒有什麼值得惋惜的,也可以給後來者一個警示。
★張口亂語★:並不是因為親密,然後遭殃。而是過於親密就會變成了利益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是危險的,沒有人希望把自己的腦袋懸在別人身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獨立的,我們希望找的都是夥伴,而不是寄生蟲。身上發現了寄生蟲,當然要殺掉。
圖片來源於網絡,部分文字也引用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只有訂閱,不再錯過。只有點讚,給予動力。只有回覆,方有目標。
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為自己而寫作,為生命而喝彩。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
∞∞寒窗空守∞∞
∞蹊徑另闢籌謀∞
風雨飄搖萬般思愁
∞砥礪前行艱辛∞
∞∞揮動拳頭∞∞
∞∞∞朋友∞∞∞
№671日期: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