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距離新冠肺炎疫情首次暴發的時間點似乎越來越遠,但不代表新冠肺炎已經消失,它或許會常態化地伴隨我們左右。因而,口罩有可能成為我們常態化下的必需品。在口罩成為人們常用必需品的同時,大家也應該看到,口罩汙染,正嚴重威脅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2020年9月9日,海洋保護組織阿爾貢納塔研究所(Instituto Argonauta)的研究人員在巴西東南部聖保羅州的一處海灘發現了一具企鵝屍體。
經過解剖,發現死亡企鵝的胃裡有一個廢棄的 N95 口罩。根據企鵝遷徙路線推測,它是跟隨隊伍從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亞地區出發覓食,然後錯把口罩當成了食物。研究人員認為,「兇器」很有可能來自遊客。因為 9月 7 日是當地法定假日,聖保羅北部海岸的海灘上遊客成群,僅在 4 月 16日至 9 月 13 日期間,研究人員就在此區域撿到了 113 個被丟棄的口罩。
這隻企鵝是全球範圍內第一隻被記錄到的因吞食口罩而死的野生動物,但它不會是唯一的受害者。
第一次口罩汙染警報
資料顯示,第一次口罩汙染警報來自中國香港。
2020 年 1 月 22 日,香港確診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大約兩個月後,環保組織「海洋亞洲(OceansAsia)」在位於大嶼山西南海岸的索罟群島處發現了被衝刷上岸的廢棄口罩。自那以後,研究團隊每次去海灘都會發現被丟棄的口罩。
「海洋亞洲」是長期活躍在偏遠島嶼,專門追蹤海洋塑料汙染來源的環保組織。從該團隊近期的調查數據中發現,位於香港迪士尼樂園附近的一處海灘上,不到五分鐘時間,就撿拾到了 12 個廢棄口罩。按照團隊研究人員推算,這批口罩的來源可能是香港,或者珠江水域。
據香港環境保護署不完全統計,自 6 月起,香港居民每日的口罩消耗量為四至六百萬。保守估計有 2% 的口罩將被隨意丟棄,也就是說,每天有超過 10 萬隻口罩正在汙染香港及其周邊環境,其中還不包括從堆填區洩露出的口罩。
口罩開始威脅海洋
2020 年 6 月 5 日,世界海洋日過去僅四天時間,海洋再次傳來口罩汙染警報。
這一次,是法國環保組織「清潔海洋行動」成員在地中海海濱城市昂蒂布附近海域發現的。當天,團隊成員和往常一樣潛入海中清理垃圾,在此之前,這裡堆積的大多是一些塑料瓶、易拉罐等生活垃圾,而這一次,海床中隨處可見的竟然是口罩、一次性手套等疫情必備防護用品。
經過清點,共有手套 14 只,醫用口罩九個。雖然數據不高,但在當時,距離法國解封,僅兩周時間。
「清潔海洋行動」的創始人意識到,這可能只是一個開始。為了應對這次疫情,法國當局已經訂購了 20 億隻一次性口罩。考慮到口罩的大規模使用,創始人猜測,地中海的廢棄口罩數量甚至可能會超過水母的數量。
香港大嶼山愉景灣的海灘上,環保組織「海洋亞洲 (Oceans Asia)」的創始人石明凱 (Gary Stokes) 向法新社的鏡頭展示了他從海灘上撿到的一把廢棄口罩
這一現象引起了法國高度重視,法國政客埃裡克·帕傑特向總統馬克龍表示,流入到海洋的一次性口罩需要 450 年才能完成降解,這一新型汙染對環境造成的持久破壞和影響,相當於一顆顆「生態炸彈」。
而在此之前,加拿大也曾發出同樣擔憂。
「炸彈」口罩
一次性口罩一般是由無紡布、熔噴布過濾層、橡皮筋多種塑料以及金屬等難以分拆的材料組成,其回收再利用至今仍是世界性難題。此外,口罩重量輕,容易隨風浪進入海洋,再在洋流和潮汐的作用下漂流到其他地方。
美國化學學會(ACS)一項研究顯示,如果按照全球人口每天使用一個口罩的標準,全球每月就會增加 1 290億個廢棄口罩和 650 億副廢棄手套。近幾個月來,除了中國香港、加拿大、法國,日本沿海和附近水域,土耳其和歐洲海岸也都出現了廢棄口罩的蹤跡。
這也意味著,疫情防護用品一旦處理不當,將讓海洋、城市,甚至更多領域再次陷入危機,而這種危機已經不僅僅是對生態系統的破壞,還極有可能造成疫情的反覆。
根據青島市疫情防控工作最新結果,目前已找到充分證據鏈,證實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並且在冷凍條件下,病毒可長期存活。也就是說,防護用品處理不當,除了會長時間難以降解、被動物誤食導致死亡、造成環境汙染外,我們很難保證這些「遺失在外」的廢棄物沒有攜帶新冠病毒,讓疫情捲土重來。
廢棄口罩如何處置
意識到疫情防護用品的危害性之後,就是處理問題。
疫情暴發以來,世界各國政府、專業機構和民間環保組織都在試圖首先為口罩找到一個哪怕是臨時的歸處,但至今仍舊沒能解決這一問題。目前最普遍的方式,還是將廢棄的防護用品經過密封后再丟至垃圾桶內。
需要注意的是,像口罩、一次性手套等廢棄物因為重量較輕,極容易被風吹起、被水衝走,所以最好是將這類廢棄物放在有蓋子的垃圾桶內。此外,口罩屬於不可回收垃圾。
對於丟入垃圾桶內的廢棄防護用品如何處置的問題,綜合目前各國衛生管理部門的處理思路,主要有兩種:焚燒和填埋。世衛組織曾建議醫療機構將使用過的口罩和防護服通過專業防護措施集中就地焚燒;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指導方針是要求廢棄的個人防護裝備和其他醫療廢棄物一樣,需經過消毒後再進入焚化爐和填埋場。
通過這些,我們很容易看出,專業機構給出的建議都集中於不要讓用過的防護用品演變成病毒繼續存活的棲息地,但對於無法回收,且集合了多種塑料和金屬等難以分拆材料組成的口罩,更好的處理方式仍有待探索。
目前,有奧地利、印度等地的研究者提出將其作為補充燃料用於供暖發電或者通過液化將廢舊口罩變成化石燃料等方式回收再利用,但這些形式目前還是無法保證對環境是否會產生影響。
編輯: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