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22日指出,現在的中國國民黨(以下簡稱國民黨)真的迷惘了,找不著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民黨從李登輝擔任黨主席時,身分、精神、價值就開始迷茫了。
現任江主席
事實證明,對國民黨整體而言,李登輝要的是裂解中國國民黨,扶植一個去除中國元素的國民黨或新的臺灣國民黨。就歷史文化而言,李登輝要的是去中國化,他推動在教科書加入「認識臺灣」,最終目的不只是「認識臺灣」,而是要「不認識中國」。
就其個人來說,李登輝希望的是「去中入日」。就「憲政」而言,李登輝帶領國民黨與民進黨合作,進行了六次的「修憲」,破壞了「中華民國憲法」的若干結構。就兩岸關係而言,李登輝用「國家統一綱領」唬弄當時國民黨的非主流派,為的是鞏固其在黨內的權力,與「統一」一點關係也沒有,他追求的是分離主義的「兩國論」。
作為黨主席的李登輝,一棒就把國民黨給敲昏了。即使開除了李登輝,但是後來的國民黨黨中央仍是頭冒金星,不知道自己是誰,也找不到方向了。
陳水扁就任儀式上扁送李走
接下來的馬英九八年執政。事實證明,馬英九在歷史文化教育書上,沒有做到撥亂反正,馬英九的中國國民黨也不敢說出「我也是中國人」,在其八年任內,臺灣人民對於身分認同較之陳水扁時期更為向「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傾斜。
在兩岸關係上,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雖然擴大了兩岸的交流,但是由於國民黨中央不能、也不願與大陸就「結束敵對狀態、籤署和平協議」進行政治對話,致使兩岸關係無法從敵對走向和平。「只經不政」的作為,使得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礎甚脆弱,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使得國民黨執政時所推動的兩岸關係繁榮光景有如曇花一現。
李登輝抽離了國民黨的核心思想,接下來的馬英九等幾位主席,除了洪秀柱一再呼籲重新找回黨德、黨魂外,所有的黨主席對於黨的中央思想、基本路線都不願著墨,想的都只是如何才能爭取到最多的選票,在他們心中。選票比黨的理念重要得多了。
2016年以及2020年的兩次大敗後,國民黨的思緒與腳步更亂了,「選票至上」的考量,使得國民黨認為「人多的地方就是北」。因此,無論在歷史文化、兩岸關係、「憲法」結構上,黨中央的想法就是拿香跟著民進黨拜。他們認為只有這樣,選民才會轉向,才能夠得到更多選票。
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個人當然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原先支持民進黨,或不支持國民黨的人,不會有多少人將因而轉向支持國民黨,原有的藍營忠貞堅定支持者反而會失望離開。但是,當權的黨中央不這樣認為,他們想的是,臺灣選民無論對歷史文化、兩岸關係定位,以及「憲法」結構的認知,都已經難以扭轉,因此,必須要向民進黨的論述靠攏,如此才能爭取到最多數的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