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依稀記得,儘管我國是電視機、電腦、手機的製造大國,但「缺屏之痛」讓我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由於液晶電視機、電腦顯示屏、手機顯示屏完全需要進口,我國每年都要支付近500億美元進口各種尺寸的顯示屏,其進口數量僅次於原油、集成電路和鐵礦石。
世界顯示巨頭還憑藉壟斷地位,攝取高額利潤,使得市場上的產品價格居高不下。五年前的一臺47英寸液晶彩色電視機價格近2萬,一臺電腦顯示屏近4000元。而今,同樣一臺47英寸液晶彩色電視機價格只需3000多元,同樣一臺電腦顯示屏僅僅900元。
「實惠民生」的背後是我國顯示行業的崛起。伴隨著京東方顯示技術的一次次突破,先後推出的多款搭載氧化物TFT技術的AMOLED及TFT-LCD顯示屏,一次次讓「中國智造」與世界同行同臺共舞,透明顯示、雙視角顯示、裸眼3D顯示等新潮彩屏產品「各領風騷」。
創新驅動改寫產業世界新格局
平板顯示產業是電子信息產業的支柱,屬於戰略性基礎產業,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糧食產業」。其發展水平既是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的體現,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更為重要的是,液晶面板是新一代電視、電腦和手機等下遊整機的核心部件,對於解決我國彩電企業的整體轉型和產業升級,促進本土整機企業的技術進步,特別是促進屏與系統的技術整合,數字高清和下一代網際網路時代的4C融合,核心競爭力的全面提升等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秘書長梁新清說。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糧食產業」,十年前,我國自主生產的液晶顯示屏是「0」!所有大小尺寸的顯示屏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如今,我國平板顯示產業依靠創新驅動,10年走完國外同行30多年的路,出貨量在全球從「0」一躍上升到「5」,重新改寫了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組成的「鐵三角」世界產業的分布圖,形成了「三國四地」新格局。
縱觀中國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歷程,其產業發展的曲線是以領軍企業京東方的發展為時空坐標點。
自2003年從零開始,通過跨國收購進入平板顯示產業以來,京東方通過「海外收購、消化吸收、創新發展、拉動配套」的發展模式,形成了我國系統的自主技術體系及自主創新平臺。從此,我國才開始建廠,自主生產顯示屏產品。隨後國內其他省市又通過合資和外商獨資建廠,形成了我國的平板顯示產業。
2005年,京東方自主建設的北京5代線投產,結束了中國大陸的「無自主造屏時代」,翻開了中國自主製造液晶顯示屏的新篇章;2010年,京東方合肥6代線投產,結束了中國大陸的「無電視屏時代」,成為「中國液晶電視屏全部依賴進口局面」的戰略轉折點;2011年,京東方北京8.5代線投產,又結束了中國大陸的「無大尺寸電視屏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