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學「活法」考索》:探源溯流勾勒宋代詩歌創作和詩學理論發展圖譜

2020-12-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曾江 趙徐州)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曾明的專著《詩學「活法」考索》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該書聯繫創作實踐,將宏觀考察與微觀分析融為一體,對宋代詩學「活法」說的歷史演進、理論內涵及詩學實踐進行系統深入的考索,尤其重點闡發胡宿首創「活法」的「珠丸」法,蘇軾實踐「活法」的「打通」法,呂本中建構「活法」的「蘇黃互補」法,釐清三者的前後演進過程。作者將考證與論述相結合,描寫與解釋相結合,對詩學「活法」說的產生進行探源溯流,對其內涵進行歸納演繹,對其文本進行鉤沉爬梳,對其文獻進行考釋論證,在此基礎上勾勒出宋代詩歌創作和詩學理論發展圖譜。

曾明著《詩學「活法」考索》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本網記者曾江/攝

  《詩學「活法」考索》一書分為上、中、下三編,共十二章。在上編的三個章節中,作者爬剔清理、正本清源,從名稱和內涵兩個方面詳實考證「活法」說的源流;在中編的六個章節中,作者通過大篇幅的爬梳剔抉、推陳出新,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縝密地考證解讀蘇軾積善眾體、無體不備、無體不活的創作實踐;在下編的三個章節中,作者通過對《江西宗派圖》《外弟趙才仲數以書來論詩因作此答之》《別後寄舍弟三十韻》《螢雪叢說》《苕溪漁隱叢話》《與曾吉父論詩帖》《遠遊堂詩集序》《江西宗派圖序》《童蒙詩訓》等大量文獻的梳理解讀,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進一步釐清「活法」說的來龍去脈。

  「詩中活法無多子,眼裡知音有幾人?」「活法」說的提出,為詩歌由「唐音」轉向「宋調」奠定了理論基礎。研究專著《詩學「活法」考索》出版受到相關學界廣泛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劉躍進認為,曾明教授以「活法」說為線索,以胡宿、蘇軾、呂本中為重點,將他的思考濃縮在《詩學「活法」考索》一書中,將這一理論命題放置在中國文學思想史上的核心位置,因枝振葉,沿波討源,看到一些前人不曾注意或討論不多的文學現象。曾明敏銳地注意到胡宿詩論的學術史意義,於是研讀基本文獻,爬梳剔抉,將微觀的文獻解讀、版本梳理、文字校勘和宏觀的理論闡釋、分析考論融會貫通,最終梳理出宋代詩學中「活法」說的演變脈絡。劉躍進認為,曾明從傳統中國文論語境「內部」出發,將所論要點置於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坐標上,重新梳理各種理論命題、核心概念以及這些文學主張在創作方面的種種表現,努力在歷史長河中考察其來龍去脈,把握其演變邏輯。同時,作者又時時提醒自己,要以全球語境為參照,努力尋找某種「共通」的源頭,商略異同,探尋本質。

  在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看來,「活法」並不是一種作詩的技巧,也不是某種美學體系,而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文學觀念。《詩學「活法」考索》是專業學術著述,不過「活法」說卻不局限於詩歌內部的討論,而是應該將其放置到更大的傳統文化格局下重新思考。「活法」之「活」,既有「靈活」之意,也可以「存活」相詮,後來的文化在面對傳統時,如何因「活」而「活」,可說是人類文化史上經久不衰的命題。今日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說到底討論的無非也是「活法」。千年之前的「活法」說或能賦予我們特別啟迪,讓我們以更高的智慧「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爾許精奇花燦筆,豈容塵俗海翻銀。老夫幸有千機錦,尚欠江頭一浣新。」曾明表示,中國古代「活法」說既是中國古代詩學的一個重要話題,又是中國古代詩學的普遍存在,不僅形影不離地與中國詩歌的發展歷史相伴,還和整個中國文化同行。「活法」說既是中國古代詩學之辯證法,又是推動中國文化前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動因。回顧自己從汶川群山到錦繡蓉城求學治學之路,曾明感慨說,從事中國古代文論的考索,就好像是「宵行者」。經典的學術話語體系,總是既沉澱了厚重的歷史,又穿透了輕薄的現實,勾連天地,融通傳統,「學不可以已」。

  

《詩學「活法」考索》目錄

  序 望今制奇,參古定法(劉躍進)

  前言

  上編 詩學「活法」起源考——以胡宿為中心

  第一章 中國詩論「活法」說首創者是胡宿

  第二章 胡宿「珠走盤」說簡論

  第三章 胡宿詩學「活法」說探源

  第一節 繼承和發展的軌跡

  第二節 互補的結果

  第三節 佛教和禪宗的啟示

  第四節 救昆體和時文之弊的需要

  中編 詩學「活法」實踐考——以蘇軾為中心

  第四章 「八面受敵」與「以情理推之」

  第一節 師承:「好士今無六一賢」

  第二節 成功之關鍵:「善讀書,善用書」

  第三節 繼承與創新:「熟讀深思子自知」

  第五章 「彈丸脫手」與「兔起鶻落」

  第六章 「無意為文」與「有為而作」

  第七章 「隨物賦形」與「行雲流水」

  第一節 「隨物賦形」與「詞至於達」

  第二節 「行雲流水」與「詞至於達」

  第八章 「以文為詩」與「以賦為文」

  第一節 「以文為詩」與「以文為賦」

  第二節 「以文為詩」與「以賦為文」

  第九章 「以我觀物」與「自是一家」

  下編 詩學「活法」建構考——以呂本中為中心

  第十章 呂本中「活法」說之文本流傳

  第一節 關於《江西宗派圖》

  第二節 《外弟趙才仲數以書來論詩因作此答之》與《別後寄舍弟三十韻》

  第三節 《遠遊堂詩集序》

  第四節 《童蒙詩訓》

  第五節 《與曾吉父論詩帖》二首

  第六節 「活法」說之其它相關言論

  第十一章 呂本中「活法」說之文獻解讀

  第一節 《遠遊堂詩集序》

  第二節 《與曾吉父論詩帖》二首

  第三節 《江西宗派圖序》和《童蒙詩訓》

  第十二章 呂本中「活法」說探源

  第一節 時代的產物

  第二節 儒釋道互補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焦點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作為傘狀概念, 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跨語境的理論視野, 而且它還可以把原來分屬不同領域, 甚至互不相干的一些理論圖式統轄麾下, 包括奇卡娜詩學的「新美斯蒂莎」圖式、傳播學的「周邊傳播」圖式、居間哲思的「林菩獄」圖式和少數族文學圖式, 以及鑲嵌型的「唐人街」和「那」文化圖式等。
  • 民族典籍翻譯研究的學科基礎與發展目標
    它的詩歌範圍比較寬廣,可以是當地原始民族或原住居民用本族語創作的詩歌,例如,中國古代的漢族民間詩歌《擊壤歌》,或者用漢語翻譯的民族歌曲《敕勒歌》(當然,這些詩歌的外文翻譯也可以再返回來回譯成為漢語),也可以是後來的語言人類學家或其他非本族人創作的反映這些民族生活與信仰的詩歌,例如,白人用英語創作或翻譯的印第安人的詩歌。
  • 從田野調查到詩歌人類學
    1月10日上午,周瑟瑟新書《中國詩歌田野調查》發布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北京春季圖書訂貨會現場舉行,活動由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陽光出版社主辦。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作家、詩人邱華棟出席發布會,他說:「《中國詩歌田野調查》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有特色的詩學評論集。
  • 中國先鋒詩歌的再出發
    藝術、戲劇和詩歌上的先鋒派,是在現代性之上發展起來的。沒有現代性,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先鋒派」。考察一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藝術、戲劇和詩歌史,我們發現,先鋒派以現代性作為基礎,然後借鑑了它的要素、觀念和形式,並予以變形、抽象和分離,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儘管如此,現代性卻不等於先鋒性。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為促進詩歌教育及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拓展兒童詩和現代兒歌創作隊伍,中國詩歌網自2月25日至10月31日在全國範圍開展原創童詩和現代兒歌徵集,共收到來稿近7000份,反響熱烈。12月26日,由中國作協《詩刊》社、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辦,中國詩歌網承辦的「當下童詩、兒歌創作與傳播研討會」在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會議室舉辦。會議聚焦當下童詩創作現狀,並就童詩的傳播和教育機制展開研討。
  • 詩人的烏託邦:一個中文詩歌垂直社區的悖論式生存
    由於和所有的垂直社區商業模式類似,張爾認為,基於深度價值認同的消費趨向是存在可能的。「詩歌朝向未來」是飛地的宗旨。愈發需求高品質精神產品的當下,或許是飛地朝向商業化未來的好時機。不過,在朝向未來之前,了解過去也同樣至關重要。我的領土,我的飛地詩人張爾出生於安徽安慶,安徽安慶是詩人的故鄉。
  • 戴偉華、王小盾:《唐聲詩》的理論建構和歷史意義
    「唐代燕樂歌辭研究」包括「聲詩三稿」:(一)唐聲詩理論——詩指齊言,稿名《唐聲詩》;(二)聲詩格調著錄——稿名《聲詩格調》;(三)聲詩歌辭著錄——稿名《聲詩集》。這就是關於《唐聲詩》的最初的設計與構想。至1982年,歷時二十餘載,《唐聲詩》終告完成,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如何正確看待詩歌,詩歌與文學、人類文明的關係?
    朱光潛在《詩論》中談到:「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筆者深以為然,並作出如下分析:從歷史和考古學來分析:詩是最早以文字為形式的藝術種類,尤其是在初民時代,詩更像是一種形式,將人類遇到值得留傳的人物事跡或是學問經驗,以詩的形式寫下來,其中帶有藝術性質的文字,如原始歌謠,隨著人類文明的演變,最終發展成詩歌;
  • 「寫詩歌,心要略大於整個宇宙」,冰心兒童文學獎獲得者美女田俊...
    田俊向同學們介紹了兒童詩創作方法,引領孩子們感悟人世間的真善美,傳播詩歌的「種子」。她精闢的語言,獨特的觀點,激發了孩子們無窮無盡的想像以及童詩閱讀與創作的熱情,在孩子們的人生打下溫暖的精神底色。    「靈感的花瓣,在一棵古老的大樹上吐豔;想像的翅膀,在一篇嶄新的天空裡舒展……」伴隨著孩子們朗誦的這首由江蘇省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著名詩人李朝潤創作的主題詩《童心裡的詩篇
  • 王競成詩歌研討會舉行 眾專家學者展開對話研討
    詩人王競成來自沂蒙山區,青年時代參軍入伍,少年開始詩歌創作,轉業後來到北京,繼續堅持詩歌寫作與詩歌編輯工作,迄今出版詩集二部,是當代詩壇最具實力的詩人之一。他先後主編《黃河詩報》詩刊、《法學名家.警察詩歌》等多家雜誌。創作詩歌三千餘首,文學評論以及散文多篇,在國內外雜誌發表文學作品五百餘首篇。堅持社會主義文藝美學創作之路,先後得到賀敬之等前輩詩人的讚譽。